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清朝前期的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清朝建立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完成了全国统一。)

2、清朝巩固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制度: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文化: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1、事件: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①明朝末期,国势衰败,荷兰殖民者趁机侵占台湾。②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

(2)结果:1662年,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标志着郑成功收复了台湾。

(3)评价郑成功: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朝管辖台湾)

(1)背景:①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继续管理台湾。

②清朝稳定了对内地的统治,决定对台湾用兵,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实现国家的统一。

(2)概况:①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②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③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1885年,台湾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3)清朝设置台湾府的意义(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

②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③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4)标志着台湾步入新的历史时期的事件是: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三、清廷对西藏的有效管辖(清朝管辖西藏)

1、清朝管辖西藏的措施:

①建立册封制度。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颁布章程)

2、清朝在西藏实施这三项措施(政策)的意义:有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清朝管辖西藏的措施:建立册封制度。

(1)事件:1653年,顺治帝正式赐予五世达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

(2)事件:1713年,康熙帝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3)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4、事件:顺治帝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

5、事件:康熙时,清军入藏平定准噶尔蒙古势力,稳定了西藏的局势。

6、清朝管辖西藏的措施:设置驻藏大臣。

(1)事件: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2)事件:1751年,清朝在西藏设立噶厦(西藏地方政府),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7、清朝管辖西藏的措施: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颁布法律)

(1)事件: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2)《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的内容:

①规定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

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

③达赖与班禅的转世(继承),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

(3)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的意义: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4)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8、事件:乾隆时,英国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建立直接联系(试图破坏西藏与朝廷的关系),六世班禅不为所动。六世班禅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是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地方,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事件:乾隆70岁寿辰时,六世班禅长途跋涉到达承德避暑山庄,参加祝寿庆典。乾隆为六世班禅修建了须弥福寿庙。

结论:以上两个事件反映了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对西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清朝巩固西北边疆(回部、新疆)。

1、清朝巩固西北边疆(回部)的措施:

(1)平定叛乱。(军事措施)

(2)设置伊犁将军。

(3)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军事措施)

2、清朝巩固西北边疆的措施:平定叛乱。(军事措施)

事件: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事件: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3、事件: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背景:土尔扈特部不堪忍受沙俄

(2)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时间:1771年。

(3)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为国家的巩固作出贡献。)

(4)评价: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五、清朝巩固东北边疆。

事件:雅克萨之战(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发生雅克萨之战的原因:

(1)17世纪中期,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东北地区),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

(2)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但俄军置若罔闻,并继续增兵,扩大侵略。

2、两次雅克萨之战:1685年和1686年。(康熙时期)

3、雅克萨之战的结果:

(1)迫使沙俄同意通过谈判来解决两国东段边界的问题。

(2)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4、《尼布楚条约》

(1)签订《尼布楚条约》的时间:1689年。(康熙时期)

(2)签订《尼布楚条约》的双方:中俄。

(3)地位:《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第一个边界条约)

(4)意义:《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5、雅克萨之战的性质:雅克萨之战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反侵略战争。)

6、雅克萨之战的意义:

(1)保卫了祖国的北部边疆。

(2)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六、清朝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第19课 清朝前期(清初)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

(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2)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2、政策(措施):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3、结果: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4、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1)耕地面积: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水利: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3)种植:

①粮食作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②经济作物: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5、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③人口快速增长。

6、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意义:

(1)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农业推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

(1)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

2、商业很发达,商业贸易十分兴盛。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一些农村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3)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

(4)形成了大商帮。

3、清朝时,工商业非常繁荣的大城市是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

4、清朝的大商帮的代表:山西的晋商、安徽徽州的徽商。

5、商帮产生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人口的增长

1、材料:康熙时,全国人口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到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很快。

2、清朝前期,人口持续增长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②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3、清朝前期,人口增长产生的影响:

(1)积极影响:增加了劳动力,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人口快速增长,会带来哪些问题?)消极影响:

①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②破坏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破坏环境)

③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持续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军机处的设立

清朝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的标志是设立军机处。

(1)设立军机处的时间:雍正年间。军机处是清朝中央政府的常设机构。

(2)军机处的工作人员:军机大臣(皇帝的亲信大臣)。

(3)特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清朝时,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是军机处。

(4)职责(作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材料:"(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5)设立军机处的影响:

①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②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6)标志:清朝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的标志是设立军机处。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大兴文字狱。

(1)文字狱的含义: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

(2)制造文字狱的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3)制造文字狱的时期(皇帝):康熙、雍正、乾隆。

(4)大兴文字狱的影响(危害):

①造成了社会恐怖。

②摧残了人才。

③禁锢了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2、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1)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的目的:为了维护集权统治。

(2)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的表现:

①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大规模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

②全面检查书籍,把认为对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

③大兴文字狱。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四大矛盾)

1、矛盾之一:官场腐败

(1)原因:官吏为了求得升迁或自保,贿赂上级,结党营私。

(2)时间:乾隆以后,贪风更盛,清朝的官僚体制呈现日益腐败的趋势。

(3)表现:各级官吏为了一己之私,中饱私囊,对上蒙骗朝廷,对下敲诈民众。

2、矛盾之二:军队腐败

(1)原因:①官场的腐败之风在军队中蔓延。②久无战事。

(2)表现:①军风军纪败坏,将领贪污。②军备废弛。(玩鸟)

3、矛盾之三:财政危机

(1)时间:嘉庆以后,清朝出现了财政危机。

(2)原因:①官僚机构臃肿,运转费用庞大。

 ②皇帝(乾隆)好大喜功,花费无度,财政虚耗非常严重。

 ③各级官吏贪污,大大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3)表现: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国力越来越虚弱。

4、矛盾之四:社会危机(兼并土地)

(1)原因:①清朝中期以后,人口增长造成用地紧缺,土地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②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

(2)表现:①失去土地的农民破产,变成地主的佃户和雇工,向地主交纳高额的地租。②很多农民变为流民,以乞讨为生。

(3)影响:社会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四、闭关锁国政策

1、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者藐视西方各国,有狂妄自大的思想。)

(2)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步骤):

(1)开始: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片帆出海"。

清朝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时间是顺治时期。

(2)设关:清朝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对出口的商品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严格限制。("通商口岸"就是"海关"。)

(3)闭关:1757年,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并管理外国商人。(原因:英国商船几次到宁波贸易,企图在宁波建立长期的商业据点。清廷深感疑虑。)

4、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利弊):

(1)利(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2)弊(消极影响):导致国家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一、文学名著:《红楼梦》

1、在清代的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红楼梦》。

2、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是《红楼梦》。

3、《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和高鹗[è]。《红楼梦》的前80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后40回由高鹗续写。

4、《红楼梦》的初名是《石头记》。

5、高鹗题名《红楼梦》。

6、面世时间:《红楼梦》在乾隆晚期排印面世。

7、讲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的清代小说是《红楼梦》。

8、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的清代小说是《红楼梦》。

二、戏剧(戏曲):昆曲与京剧

1、清代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剧种是昆曲和京剧。

2、明朝时,昆曲的代表作是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

3、清朝前期,昆曲的传世之作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4、京剧形成的时间:清朝道光年间。

5、清朝最主要的剧种是京剧。

「重点学校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历史七年级下册18—21课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