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在每年公历6月5日或6日。表示夏收(麦类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大忙季节。水稻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他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麦熟了,这是我们共同的庄稼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赏 析

芒种节气,麦熟了,要忙着收麦子了。刈麦,就是割麦的意思。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这首诗叙事明白,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诗一开头,先说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女人拉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家人送饭。

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头上都是汗水,头巾已湿透;背上烈日烘烤,脚下暑气熏蒸,但大家都没有停下来,只是珍惜夏日天长能够多干点活,早点收完麦子。至此,一家人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展现出来。

本来是一幅完整的农民收割图,谁知,白居易手笔一挥,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她要来拾麦的原因是她家的田地已经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养活家人。

由此,前面收割展示辛苦,后边拾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这么说来,今日的拾麦者,就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明日也可能成为拾麦者。这形成一种强烈的讽喻意味。

诗人随后写了自己对农民的同情。在这首《观刈麦》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作为官吏可谓难得。这样的对比,新颖精谨,发人深省,显出了叙事诗歌的思想高度。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 析

在收割的季节里,老朋友准备好了饭菜,便邀请我到他们家做客。

朴实的农家坐落在青山绿树之中。

整个村子犹如被绿树所环抱,郊外的山上苍松翠柏,一片碧绿。打开窗子,映入眼帘的就是谷场和菜园,我和朋友边喝酒边讨论着家长里短的琐事。

宴罢归家,还依依不舍,等到重阳节的时候,再到这里赏菊饮酒,倾诉人生的酸甜苦辣。

孟浩然的这首诗写得很平淡,没有亭台楼阁的典雅,也没有奇花异草的神秘,甚至连山珍野味都没有,“鸡黍”说穿了也就是烧鸡和米饭。

但就是在如此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孟浩然却和自己的朋友开怀畅饮,聊着庄稼的收成、农村的生活。外面是菜园、谷场,应该还有小孩子在房前屋后跑来跑去,嬉笑欢闹。

这是一幅普通的农家景象,但也因为这份朴素,而显得格外动情。

于古于今,这样安详的田园生活,内心得到释放,似乎都是人们最美的期盼。

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 析

这是辛弃疾少有的开心时刻,就发生在田园之中。当时词人闲居上饶带湖一带,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着农村芒种时节夏夜的优美景色,你一定喜欢。

“明月”“清风”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这些感受有时还需要靠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和感受。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夜晚晴朗,夜晚有声,夜晚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多想去走一趟黄沙道,去闻一闻稻花香,去看一看喜鹊,去看一看明月,去听一听风中蝉鸣,去听一听蛙声一片……

在辛弃疾的笔下,忽然来雨了,夏雨来得就是如此突然。“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两三点雨山前”,大雨点下来了,是否要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因为诗人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

我们也相约去一趟,感受夜晚的田园行。

那些青碧的秧苗开始播种了 

梅雨五绝(其二)

(宋)范成大

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

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

赏 析

芒种从字面上看,也就是有芒的稻麦可以播种了,其实这时候,在北方,也正是小麦就要收获的时节。

旧时这个时节,北方小麦收获青黄相接,而南方不收获就要稍显口粮欠缺,所以诗人范成大在这首《梅雨五绝(其二)》里说——只需要再忍耐些时日,心中的早籼稻就可以吃上了。

在粮囤不太丰盈的旧时,这首诗不知道要给多少人以“口腹”之慰,大有曹操当年“望梅止渴”的意味。

透过这样一首诗,似乎看到了亮晃晃的一盏太阳,水田里,水凉凉的,那黝黑的水牛,那弯腰点头插秧的农人,那些青碧的秧苗,依次被安放在水田里……

无限遐想,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学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他一生作诗20000多首,只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

赏 析

你是否见过小荷花的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开来的尖端?这正是芒种季节才能见到的景象。若是没有见过,恰好杨万里带我们一起欣赏如此美妙的景观。因为这首诗小巧、精致,就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

第一句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眼。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所以称之“泉眼”。泉眼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

这本来很寻常,然而诗人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于是这句诗就立刻变得有情有趣起来。

紧跟着写树荫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了水面。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树荫要用它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

两句空灵之句之后,诗人化身为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时令未到盛夏,荷叶尚未盛放,只是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而一只小小的蜻蜓无声地站立在尖角之上。这情景,该有多美呀。

蜻蜓站立,水面不惊,这一切都是清新可爱的自然情景,娇俏可怜,让人不忍去破坏这份景致。这些平凡的景物,经过诗人的一番演绎,立刻充满了不平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