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五中高三开学考试(8月)历史试题(含答案)(文件编号:21021805)

关注微信公众号:cc518xxzl 可免费领取本资料word完整版!

简介:

襄阳五中高三年级8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共50分)

1. 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井田制

2. 该体制自秦朝创立,纵贯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上下一体,机构官员高效行权。”该体制是
A.宗法分封体制     B.“丞相”体制       C.监察体制        D.科举选官体制

3. 西晋在品官“占田荫客令’’中,品官按其尊卑(即品第,由第一至第九品)可占田(下图),荫亲属及非亲属(即佃客和衣食客)亦可占田。官吏无论占田多少,所有官吏和他们的亲属,可免除一切课、役。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西晋时期

湖北省襄阳五中高三开学考试(8月)历史试题(含答案)(文件编号:21021805)

 

A.土族享有等级特权                B.土地兼并严重

C.中央集权被侵蚀                D.封建等级森严

4. 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
A.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B.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C.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

5. 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应该是

湖北省襄阳五中高三开学考试(8月)历史试题(含答案)(文件编号:21021805)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C.门阀政治的兴起和衰微    D.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6. 著名学者余英时在论及科举时说:无论是东汉“孝廉”还是宋、明、清“进士”,都是在各地区均衡分配的大原则下产生的。而且地区分配的要求来自“士”阶层的内部,也不能归之于皇权的片面操纵。东汉“孝廉”与人口成比例出于“公卿会议”;北宋“逐路取人”则经过南北士大夫长期争论而获致;明代分南、北、中卷也起源于洪武时北方落第举人的抗争。……各地“孝廉”或“进士”往往在政府中为自己地方的利害说话。这当然谈不上是代议制,但不能否认科举制有时也发挥了一点间接的代议功能。这里余英时强调的是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               B.没有坚持“取士唯才是择”的标准
C.遵循了地域均衡分配的原则           D.具备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基本功能

7. 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有利于扩大元朝的统治疆域

8.  “他在官职上的地位虽然低,他在政府里的权任却很高。因为一切奏章,政事,看详批答,都要经他们手。”文中“他”的身份可能是
A.秦朝御史大夫   B.唐朝尚书令  C.元朝中书令   D.明朝内阁大学士

9. 被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评论为“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的古代政治制度最有可能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10. 某条约对中方赔款作如下规定:条约签字后中方交付600万银元;其后分三年六次偿付,癸卯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300万银元;甲辰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250万银元;乙巳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200万银元。该条约应该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 1854年,英、法、美三国领事单方面修改土地章程,并成立Municipal Council。因见其职责中有修路、建桥等内容,中国人将其翻译为“工部局”。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本质信息是
A.清朝时期的中国人英语翻译水平仍旧非常低下
B.Municipal Council的职能涉及城市规划和建设
C.清朝没有和Municipal Council职能相对应部门
D.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管理距现代化仍有相当差距

12. 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国旗图案黄地蓝镶边,上绣黄龙,因此也被称作黄龙旗。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中国
A.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B.关注外交方面与国际接轨
C.获得完整主权国家的地位             D.开始融入全球性世界市场

13. 近代竹枝词记载了历史的变迁。“辉煌金碧店悬牌,洋字洋名一律揩。欧墨新书千百种,满投沟井自沉埋。”这种现象集中发生在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义和团运动

14. 辛亥革命后,“任官举职,……往往司长所辟除者,地方人民辄投函或径谒司长,要求更易,甚至已易数人不能决”。这种现象反映出辛亥革命后
A.民国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B.民众共和意识得到提高
C.公众对政治生活关注增强                D.地方政府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15.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广州党部发行了一本名为《风俗改革丛刊》的书,书中写道:“每届岁聿云暮,腊鼓摧残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个不停的办‘年货’:有钱固兴高采烈,无的也勉为凑趣……熙来攘往,络绎于途,以有用之金钱,作无谓之消耗,即令罗掘俱穷,当衫当裤,也要求‘顾住体面’,做到‘年晚煎堆,人有我有’。这种无意识的举动,真是愚不可及。”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民间传统的力量实在强大                        B.过旧历新年是落后的行为
C.政府并没有完全禁止旧历                        D.普通民众按旧历规划生活

16. 孙中山在《关于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中说:“现尚有一事可为我们模范,即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我们现在并无国可治,只可说以党建国,待国建好,再去治他。”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国民党一大     D.北伐战争

17. 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这说明
A.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   B.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
C.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   D.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

18. 20世纪20年代,某文章宣称:“中国劳动团体为反抗资本家资本主义而战,就是为保全中国独立而战。”该文呼吁
A.支持五四爱国运动                   B.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C.进行国民革命                       D.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 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知识界“将民间看作是与传统的封建帝国王朝与意识形态相对立的力量”,由此开始,“形成了大规模的‘到民间去’的热潮。纷纷循着各自的方案与路径去发掘民间的、乡村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上述现象发端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20. 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土地法》中指出:“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种方法分配之:一分配农民个别耕种;二分配农民共同耕种;三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这一政策
A.有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B.形成了成熟的土地革命原则
C.满足了农民土地私有的愿望      
D.否定了苏俄革命经验的指导

21. 

湖北省襄阳五中高三开学考试(8月)历史试题(含答案)(文件编号:21021805)

某同学收集整理了如右图所示的一些资料。如果这些资料要成为一篇论文的主干内容,在下列可选的关键词中,最能恰当概括的一个应当是
A. 国共合作   B. 国际同盟  
C. 民族主义   D. “总体战”

22. 1942 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惟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
A.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
C.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

23. 

湖北省襄阳五中高三开学考试(8月)历史试题(含答案)(文件编号:21021805)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民兵、妇救会、工作组、农村诊所等社会组织大量出现;群众大会、劳动模范、冬学识字、破除迷信、诉苦、村选、平等、翻身等等前所未闻的事物大量涌现。这种现象
A.表明敌后战场实行正确的抗战路线   B.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表明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D.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24. 右图漫画《小距离》选自1945年8月《自由画报》。它反映出
A.双方皆缺乏和谈诚意
B.共产党做好应对策略
C.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
D.谈判没取得实质进展

25. 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撕毁政协会议协议挑起内战
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二、材料解析题(共三个小题,共50分)

26.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制以“礼法合一”为主要特征。礼教所倡导的价值观在法的规范中得到体现,那么“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但是由于法律的不可全述和社会行为的复杂,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违法而合礼教或不违法而违背礼教的行为,可以归结为“法外之情”和“法外之非”。“八议”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所谓“八议”,是指亲(皇亲国戚)、故(皇帝的故旧)、贤(依封建标准德高望重的人)、能(统治才能出众的人)、功(对封建国家有大功勋者)、贵(上层贵族官僚)、勤(为国家服务勤劳有重大贡献的人)、宾(前朝的贵族及其后代)。这八种人犯罪,不按法定的程序和刑罚审判,司法机关不得自行处理,要采取“请议”的特殊诉讼程序,即先交大臣会“议”,议其罪行,然后再奏请皇帝进行最终的裁决。这八种人经“请议”特别程序后,往往享有减免刑罚的优待。古代的诉讼虽然也收集使用物证人证,并比较重视勘验现场,但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认罪的口供是不能定案的,这种对口供的重视就必然导致了刑讯逼供。……在中央,秦汉的廷尉、唐宋明清的刑部,一般都要受制于丞相、内阁等中央行政中枢;在地方,商周时地方司法权由诸侯掌握,秦以后由郡守、县令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                      ——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口中国的司法制度过于野蛮残酷,不能适用于西方人,因此强迫清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1906年秋清廷设立专门司职审判的大理院,从机构设立上启动了行政、司法分立的进程,如果说这一改革还只是对传统体制稍加变动的话,那么在地方各级,从袁世凯在天津府地方试办新式审判厅开始,到京师地方、东三省及江苏等地试办各级审判厅,以及后来各省城、商埠各级审判厅等各级新式审判机构的设立,无疑是对传统体制的重大突破。从其人员任用上看,传统体制中,各级行政官即是审判官,审判所需的法学专门知识主要是靠其司法审判的辅佐人员,而新式审判机构的审判官员,既需要较长时期的专业学习,考试选拔合格,并经过一定时期的试用后,才能正式成为其一员。袁世凯在天津试办新式审判厅时,“经试办数月,积牍一空,民间称便”,甚至开厅以后,洋商因为该厅审判公正,“亦有不先赴该国领事投禀而径赴该厅起诉者”。清末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任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
                               ——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司法审判制度的主要变化。(10分)



27.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和从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越来越紧地掐住江河日下的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关于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的观点。(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8. (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需要提高对“现代化”概念的综合性的理解。……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层面”被等同于“方面”,物质(器物)的内容与制度的、观念的内容割裂开来,“经济现代化”被突出地强调……而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
                                             ——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层面》
材料二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
材料三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
材料四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

(1)材料一关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以辛亥革命为例说明上述观点。(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8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导致的直接结果。这一结果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5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国民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