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蓑衣,最初是用草编织而成的挡雨器具。在我国上古时期,人们为了抵挡风雨的侵扰,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以遮雨水,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就记录了当时人们穿蓑衣的情况。“蓑笠,备雨服。”说明是充当雨具之用的。春秋战国时代,百姓在下雨天,通常是身着这种草衣来从事劳作的。蓑和笠的关系,如同今日雨衣和雨帽的关系,所不同的是“笠”的制作原料是竹子,而不是草。而且“笠”晴雨两用,既可避风雨,也可防烈日酷暑。

蓑草的表皮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所以用来制雨衣,雨水不易渗透。其为贱物,轻易可得,在很长时期内,不分尊卑,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又发现了多种可用作雨衣的材料,但蓑衣并没有被淘汰,尤以农夫、渔人所用为多,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那首:“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蓑衣进一步的雨衣,是用丝绢一类纺织品涂上油后做成的,称“油衣”、“油帔”。《晋书·桓玄传》:“(刘)裕至蒋山,使赢弱贯油帔登山,分张旗帜,数道并前。”

除蓑革、油绢外,古代雨衣还有用粗麻、棕丝等材料制成的。棕丝是棕榈树皮上的一种纤维,经加工整理,也可编织成雨衣,俗谓“棕衣”。唐韦应物《寄庐山棕衣居士》诗:“兀兀山行无处归,山中猛虎识棕衣。”与此类似的材料,还有油葵叶,也非常适宜制作雨衣。清李调元《南越笔记》中就有详细记载:“油葵生阳江恩平大山中,树如蒲葵,叶稍柔,亦曰柔葵,取以作蓑,御雨耐久。”这种雨衣仍以农夫、渔人所着为多。

明代后,雨衣的制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种。宫廷内臣所穿雨衣,据刘若愚《明宫史》记:“用玉色深蓝官绿杭触或好绢,油为之,先年亦有蚕茧纸为之,今无矣。有斗钵式者,有道袍式加褂者。御前大臣值穿红之日,有红雨衣、彩画蟒龙方补为贴里式者。”贵族男女的雨衣,则用一种柔软而不渗水的高级玉草编织而成,取名为“玉针蓑”。

《红楼梦》中,贵公子贾宝玉就穿这种雨衣。第45回:“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道:‘那里来的这么个渔翁?’……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

斗笠则是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有尖顶和圆顶两种形制。讲究的以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滚边,竹叶夹一层油纸或者荷叶,笠面再涂上桐油。有些地方的斗笠,由上下两层竹编菱形网眼组成,中间夹以竹叶、油纸。“或大或小,皆顶隆而口圆,可芘雨蔽日,以为蓑之配也。”(《国语》)斗笠,又名箬笠,“楚谓竹皮曰箬”。有的斗笠,以葵叶铺陈笠盖,因而称之为葵笠。有的则以笋壳夹于竹篾中。

1.下列对“蓑衣”的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蓑衣的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当时人们用蓑草编织成蓑衣,裹住身子,抵挡风雨的侵扰。

B.关于人们穿蓑衣的情况,早在《诗经﹒小雅﹒无羊》就有记录,可见在当时蓑衣就已经被充当雨具之用了。蓑衣既能避雨,也能遮挡烈日。

C.蓑衣的制作材料是蓑草,这种草表皮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雨水不易渗透,所以用来制雨衣非常合适。

D.后来,雨衣的制作材料日益丰富,用蓑草制成的蓑衣就只有农夫和渔人在使用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蓑和笠的关系,就像今日雨衣和雨帽的关系,所不同的是“笠”的制作原料是竹篾、箭竹叶等,有尖顶和圆顶两种类型。

B.蓑衣是一种具有平民性的雨具, 因为它的制作材料可以轻易得到,并且无论身份高低贵贱,只要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

C.随着社会的发展,雨衣的制作材料也在不断的发展,由最初的蓑草,到后来的油绢、粗麻、棕丝、油葵叶等。

D.明代后,雨衣的制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种。宫廷內臣所穿雨衣,也有用好绢或蚕茧纸做成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雨衣有多种,如蓑衣、棕衣、油衣、玉珍蓑等,这些雨衣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其所用材料日趋多样化,其制作亦日益考究。

B.笠是蓑之配,可晴雨两用。斗笠是其中悠久的一种,通过《国语》、《红楼梦》可以看到,从战国到明清都在使用。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绘的就是渔翁穿蓑衣戴斗笠的情形,此中的蓑衣应该是由油葵做成的。

D.古人遇雨,最初不分尊卑,都穿蓑衣;但后来出现分化,宫廷贵族穿的往往是油衣、绢衣、玉针蓑等高级雨衣,普通百姓穿的往往是蓑衣、棕衣等雨具,且以农夫渔人居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寻找恩人

韦 名

建涛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找到女儿的救命恩人,给他恭恭敬敬地鞠个躬,道声歉。

女儿描述的救命恩人是个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说话不卑不亢,眼睛不大不小,头发不长不短的中年男人。

那天上午,事情太突然了:站在马路边等车的她发现一辆车疯了一样向自己狂奔过来。小嘴张得巨大的她,既说不出话,也挪不动身子,眼睁睁看着车子朝自己飞奔过来……就在车子要撞上她的刹那间,她被一个人扑倒在路边的绿化带上——疯狂的车子从女儿刚刚站着的地方呼啸而过。

和女儿一起倒在绿化带上的中年男人扶起了脑子一片空白的女儿。女儿却站不稳,蹲在绿化带上,瑟瑟发抖。

“没事了!”中年男人扶起女儿。

惊魂未定的女儿终于抬起了头,看到了中年男人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女儿连一声谢谢也没说,只呆呆地望着沾了一身泥水的中年男人头也没回地消失在马路上。

救了女儿一命,女儿却来不及对恩人道声谢,建涛心里不安,发誓这辈子一定要亲口向恩人道谢!

为了心中这一声谢,多少年,只要一有空,建涛就四处寻找恩人。

这样的恩人,在芸芸众生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无异于稻仓中的一颗稻谷,找这样一个人,也无异于大海捞针。

执着的建涛却不言弃,一直在寻找恩人。

在寻找恩人的过程中,建涛也做了很多和恩人一样的好事,成了别人嘴里的恩人。

女儿就在建涛不断寻找恩人的日子里逐渐长大,成了別人的女人——尽管建涛心里不大乐意女儿嫁给一个罪犯的儿子,一直对女婿很冷淡,可看到女儿后来又拥有了自己活泼可爱的女儿,一家三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建涛认了。

看到女儿的幸福,建涛寻找恩人的决心更加坚定。

多年寻找未果。建涛不仅不放弃,还在家里亲自给恩人画像,画像眉心间有黑闪闪的痣。

建涛画了一张又一张,画完就让女儿认,每一张画,女儿都说像又不像。

画到后来,建涛把中年恩人画成了老年恩人:皱纹加深了,头发变白了……当然,唯一不变的是眉心间的那颗痣。

女儿说,除了那颗痣,父亲画的恩人怎么越看越像父亲自己。

突然有一天,女儿告诉建涛,她想和男人带着女儿去遥远的地方看望从未谋面还在服刑的家公。

建涛欣慰地点了点头。

女儿一家去了遥远的地方,建涛继续画像寻找恩人。

女儿从遥远的地方一回来,就急匆匆地跑来告诉建涛,“爸!我找到了!找到了!”

“找到了什么?”建涛一脸茫然。

“恩人!”女儿说时,眼里闪着一丝亮光。

“在哪?”建涛停下画像,盯着女儿。

“在遥远的地方!”女儿眼里的那丝亮光不见了,“家公眉心间就长着那颗我永远忘不了的黑痣!”

“……”建涛惊讶地张大嘴说不出话。

“可他看着我们三个,听我激动地讲15年前的那一刻,始终不承认他曾救过我!”女儿有点灰心。

“你确定?”建涛很久才回过神来。

“爸,错不了,就是他。”女儿又激动起来,“可他为什么不承认这一切呢?”

“谢谢你!”尽管亲家公和建涛画的像一点儿也不像,但一见面建涛还是隔着厚厚的玻璃深深地深深地给亲家公鞠了一躬。

“谢谢你!”亲家公也深深地给建涛回了一鞠躬。

建涛提醒亲家公:15年前的那天早上,一个人默默地沿着当时车少人稀的马路朝公安局走去……女儿就是那天那个时段在那段马路被一个眉心有痣的中年男人救起的!

亲家公却一脸平静。

“我女婿你儿子说,你那天出门的样子他永远忘不了!我女儿你儿媳说,你眉心间的黑痣她也永远忘不了!”

亲家公静静地听着,轻轻摇了摇头。

看着平静如水的亲家公,建涛没再继续说下去:来看望亲家公之前,他找到了当年接待亲家公自首的警官。警官说了一个细节,亲家公自首时衣服上一身泥水,十分狼狈。

建涛又隔着厚厚的玻璃给亲家公深深鞠了个躬,离开了监狱会客室。

建涛不再画像,却继续寻找恩人。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情节,也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悬念:如何寻找,结果如何。

B.小说中前后有照应,如后文中提到的警官说的“衣服上一身泥水”的情节就照应了前文。

C.“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是救命恩人的标志,也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使结构更紧凑。

D.小说使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在刻画恩人时使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5.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建涛的形象特点。(5分)

6.小说结尾说“建涛不再画像,却继续寻找恩人”,意味深长,请予以赏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进校园,近些年来一直没有停。戏曲进校园,武术进校园,书法进校园,楹联进校园,等等,总体而言, 大多属于艺术类范畴。从学理上而言, 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抽去 “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戏曲、武术等进校园,很有必要,但不必进入所有学校,需要进入所有学校的是“道”,重心是德性教育,其支撑点则是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在这问题上着力,庶几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素质。

传统文化浩瀚博大,涵盖万有,但各部分的重要性并不等同。在学风浮躁的当下,某些表演性强、热闹、花哨、容易显示成就的活动,可能成为首选,但它注定是光开花、不结果的造势运动。而德性教育,不仅社会能见度低,而且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努力,短期内不容易见成果,却是我们民族的百年大计,任何一位希冀成为教育家的教师、校长都应该在这一关键点上有所作为。

(摘编自彭林《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与支点》)

材料二:

某杂志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三:

本报讯(记者施剑松)传统文化教育赢得小学生的欢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来自北京多所小学的反馈表明,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普遍存在的师资缺口,是阻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原因。,

日前,在阅读推广中心举办的“优秀传统,阅读领航”校长沙龙上,北京东城区一位校长指出,现在的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兴趣,要帮助学生真正爱上传统文化,学校迫切需要更多的专业支撑。北京海淀区一位校长呼吁,应加大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

阅读推广中心主任认为,阅读是让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极佳切入口。他向参会嘉宾系统介绍了阅读推广中心近年来推进的少儿阅读分级分类设计和国学主题体验式阅读项目后指出,成体系的阅读设计和良好的阅读体验将有效提升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须突破师资瓶颈》)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行动起来。有形的笔墨书香可以承载传统文化,无形的互联网大数据亦可容纳它。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应当提供传统文化的良好载体,即适合各类学生阅读的读本;二是将中华文明礼仪列入学校必修课,用必修的方式,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进入年轻一代的心灵。

传统文化进校园,走进了课本,依然还不够,让学生们真正将传统文化吸收,使其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是关键。面对皎洁的月光,能感受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面对离别,会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面对爱情,会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情调,当这些诗词代表的传统文化真正内化进每个学生的人格当中,我们便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完美的继承和诠释。

(摘编自王学永《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入脑入心”是根本》)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一些人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就可能选择表演性强、热闹、花哨的传统文化形式进入校园。

B.德性教育虽然没有“术”的教育那么容易见成效,然而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关键点。

C.大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透彻,师资不足已成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难之一。

D.在通过阅读让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方面,阅读推广中心率先进行了尝试且成效显著。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戏曲、武术、书法等属于“术”的传统文化进入校园,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质。对这些做法,材料一的作者持反对态度。

B.虽然“道”和属于形式、方法的“术”同属文化的一部分,但“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和世道人心相关,比“术”更为重要。

C.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支撑点,任何偏离了这些支撑点的传统文化教育都是徒劳无效的。

D.少儿阅读分级分类设计和国学主题体验式阅读是阅读推广中心近年来推进的项目,其有助于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E.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难,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看法有同有异;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内容,材料一和材料四都认为礼仪教育是最重要的。

9.如何提高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成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汉兵起,异以郡掾监五县,与父城长苗萌共城守,为王莽拒汉。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异从兄孝及同郡丁缣、吕晏,并从光武,因共荐异,得召见。异曰:“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光武曰:“善。”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及光武为司隶校尉,道经父城,异等即开门奉牛酒迎。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以至洛阳。及王郎起,从破王郎,封应侯。

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别击破铁胫于北平,又降匈奴于林暧顿王,因从平河北。建武二年春,定封异阳夏侯。引击阳翟贼严终、赵根,破之。诏异归家上冢,使太中大夫赍牛酒,令二百里内太守、都尉已下及宗族会焉。

异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上书思慕阙廷,愿亲帷幄,帝不许。后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斩长安令,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帝使以章示异。异惶惧,上书谢曰:“臣本诸生,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在倾危混殽之中,尚不敢过差,而况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而臣爵位所蒙,巍巍不测乎?诚冀以谨敕,遂自终始。见所示臣章,战栗怖惧。伏念明主知臣愚性,固敢因缘自陈。”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六年春,异朝京师。引见,帝谓公卿曰:“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既罢,使中黄门赐以珍宝、衣服、钱帛。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后汉书•冯异传》节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B.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C.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D.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武,是东汉开国皇帝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也是东汉的第一个年号。光武,是刘秀死后的谥号,后人常用“光武”来指代刘秀。

B.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其作者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异早年为王莽效力,在父城抵御汉军。后在出巡属县时被汉军抓获,经苗萌劝说投降刘秀。

B.冯异为人谦虚,治军有方,深得下属拥戴,在调整将领并分配各自的属官时,大家都表示愿意跟随冯异,他因此得到光武帝的赞赏。

C.冯异因屡立战功得到封侯之赏,还享有奉诏回乡祭扫祖坟、朝廷官员送牛酒、当地大小官员及同族人陪同祭坟的特殊待遇。

D.冯异位高权重,遭人嫉恨弹劾。光武帝让冯异看弹劾他的奏章,一方面是信任,另一方面暗含试探告诫之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2)见所示臣章,战栗怖惧。伏念明主知臣愚性,固敢因缘自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岁夜咏怀

刘禹锡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注】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刘禹锡老母病逝,在护送寻柩过衡阳时又接到好友柳宗元去世的消息。诗人闻讯异常悲痛,写下许多悼友之作,《岁夜咏怀》即是其一。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 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一反常情,写自己多年来坎坷,不得意,即使新年来临也不会有新的希望了。

B.颔联将“昔”与“今”,“同游者”与“有几多”进行对比,蕴含着对岁月无情的伤感。

C.颈联说自己闲居、自由自在,只一味想长寿;表面写自己的颓伤,实是饱含愤激。

D.尾联写年年春色皆同,幽居也如此;实指春天有没有无所谓,体现了诗人的淡定。

E.此诗表面上写诗人的平静、闲适,甚至有些颓伤;但真正隐透出诗人极端的苦闷。

15.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试简要分析。(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他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螃蟹虽“六跪而二螯”,但是用心浮躁导致“_________________”的状况。

第II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对美好的、高尚的力量,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出言讥讽,要么肆意打压,而对负面的信息则摇旗鼓噪,如蚁附膻。

②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

③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④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⑤往往越单纯专一的人,就越容易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而那些想法很多、在许多方面都想显露一手的人,则往往终其一生而无所事事。

⑥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A.②⑤⑥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①③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政府应与共享单车公司“牵手”,通过共享用户数据、建立单车使用诚信系统等方式共同引导共享单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B.朝鲜2月7日宣布利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美国、日本、韩国纷纷指责朝鲜发射卫星是没有道理的,将造成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不稳定”。

C.配送员是一项高风险、高强度、高负荷的“三高”工作。如何为配送员创造体面又尊严的生活和社会保障,是京东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D.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违规排放不达标废气物的现象,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别人送给我的东西即使不值钱,我也敝帚自珍,因为礼轻情意重嘛!

B.昨日我曾到府上拜访,令尊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谈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更是滔滔不绝。

C.同学们,在高考之路上,请相信老师,配合老师,你若诚心跟随,我必鼎力相助!

D.作为多年的老朋友,我劝你,也都是为你好,千万不要辜负了我的一番雅意。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厚厚的冰块上搭上一根两端挂有重物的铁丝, ① ,所以对接触铁丝的冰面造成很大的压力,这个部分冰的熔点就会降低, ② ,于是挂着重物的铁丝就会嵌进冰块内部。融化的水在铁丝上方恢复了原有的压力,又会重新凝结成冰,最后, ③ ,而冰块还是那个冰块。

21.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的小前提,一个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大前提必须是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5分)

示例:“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是勇者,所以最终我们将取得胜利。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自从最有情怀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曝光之后,辞职的理由也不断翻新。近日,一位“90后”女孩的辞职信又在网络上走红,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据悉,这位1998年出生的女孩在公司做客服,入职不到两个月,因挨批辞职,离职员工申请表上的离职原因只有一句话:“我要像风一样自由。”对此,有网友点赞,也有网友批评。

对于女孩辞职一事,你怎么看?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教师:邴延虎

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


语文答案

1. C 解析:A项“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错,原文是说“我国在上古时期,人们为了抵挡风雨的侵扰。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而编织加工成挡雨的工具是在以后。B项“蓑衣既能避雨,也能遮挡烈日”错,原文“既可避风雨,也可防烈日酷暑”说的是“笠”。 D项 “只有农夫和渔人在使用”错, “在很长时期内,不分尊卑,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

2.B 解析:B项“并且无论身份高低贵贱,只要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错,原文是说“在很长时间内”,丢掉了这个时间限制。此外“只要” 和“都”绝对化。

3.C 解析:C项“此中的蓑衣应该是由油葵做成的”错,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应该是由蓑草做成的。

4.C 解析:文中的确多处提到了恩人眉心间的痣,但不能说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使结构更紧凑”。

5.①知恩图报。女儿获救后借助点滴线索坚持寻找恩人。②坚持不懈,有毅力。多年寻找恩人未果,但他不断画像寻找恩人,从未放弃。③有善心,像恩人一样做好事,成为别人口中的恩人。④真诚。虽然恩人在坐牢,他也赶去见面并深深地鞠躬。(每点1分,答全得满分)

【解析】建涛是小说的主人公,故事主要是通过他来展开的,总结其形象特点需要统揽全篇。就整个故事而言,建涛因为女儿被人救下没有说声谢谢而心里不安,想要找到他说声谢谢,这说明他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建涛找不到恩人却没有放弃,女儿都结婚生子了,他还在找,这说明他是个有毅力的人。建涛在寻找恩人的过程中也在帮助人,找到恩人后依然去帮助人,说明他有善心。寻找到最后,原来恩人在坐牢,但建涛还是去深深地鞠了躬,这说明他很真诚。

6.①“不再画像”,是因为救女儿的恩人已经找到,“继续寻找恩人”是说建涛依然像恩人一样做好事,成为别人口中的恩人。②这一结尾凸显了建涛的善良、心怀感恩,丰富了建涛这一人物形象。③这结尾告诉人们做善事可以感染人,爱可以传播,深化了主题,引发读者思考。(每点2分)

【解析】仔细阅读题干,需要把握住两个方面的信息:说结尾意味深长,就是要求分析结尾句的意思;要对结尾进行“赏析”,就是要求分析结尾的妙处、作用。结尾句的前半句很好理解,后半句则要结合前文的情节进行理解。这里的“恩人”肯定不是救女儿的恩人,前文还提到了“成了别人嘴里的恩人”,那么这里说的继续寻找恩人应是要继续成为别人嘴里的恩人的意思,对小说结尾作用的赏析则可从其对故事内容、故事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阅读效果等方面进行。

7. D【解析】“率先”“成效显著”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信息。

8. B、D(选对一项给2分,两项全对得满分)

【解析】A项,“持反对态度”错,原文是说“戏曲、武术等进校园,很有必要,但不必进入所有学校”;C项,“任何……都是徒劳无效的”过于绝对;E项,“最重要”错,材料一提及“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是支撑点,但并没有说哪一个最重要。

9. ①重“道”轻“术”,找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和支撑点。

②提供合理的课程设置、足够的活动资金及专业师资。

③找到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④采取具体的做法,加以落实,做到“入脑入心”。

(每点1分;意思相近或其他出自文本且合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解析】这是一道紧扣文本的探究题,要求从文本中找答案。材料一阐述当今传统文化进校园“重术轻道”的误区,从中可概括出第一点答案;材料二、材料三提及目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难,从中可概括出第二点、第三点答案;材料四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具体做法进行了阐释,从中可概括出第四点答案。

10.C (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11. D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

12. A.“经苗萌劝说投降刘秀”错。冯异自己决定投降刘秀,苗萌只是“敬从子计”。

13. ①冯异为人谦让,从不自夸,路上与其他将领相遇,总是让自己的车到路边避让。(重点词:谦退、伐、辄)

②现在看到您给我看的奏章,战战栗栗,惊恐万状。我深知圣明的主上了解微臣的愚钝品性,所以才敢借机表白自己的心迹。(重点词:怖惧、因、自陈)

【译文】

冯异字公孙,颍川郡父城县人。他爱好读书,通晓《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汉兵初起时,冯异以郡掾的身份监察五个县,与父城县长苗萌共同守城,为王莽抵御汉军。光武抢占颍川时,攻打父城县攻不下来,将军队驻扎在巾车乡。冯异乘间隙到所管辖的属县巡察,被汉军抓获。当时冯异的堂兄冯孝以及同乡人丁缣、吕晏,都跟随着光武,于是一起举荐冯异,得到了召见。冯异说:“以冯异我一人的微薄之力,不足以影响您的强弱。我的老母尚在父城之中,请允许我回去据守五个城邑,立功来报答您的恩德。”光武回答说:“很好。”冯异回去后,对苗萌说:“当今众将领都是由武士兴起,大多暴虐专横,只有刘将军所到之处不抢掠。我看他的言谈举止,并非庸俗之人,可以归附他。”苗萌说:“我与您生死与共,一切都听从您的安排。”等到光武担任司隶校尉,途经父城时,冯异等人随即打开城门奉上牛酒相迎。光武任命冯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带回洛阳。等到王郎兴起,跟着光武击败王郎,被封为应侯。

冯异为人谦让,从不自夸,路上与其他将领相遇,总是让自己的车到路边避让。进退都做好标记,军中称为最有秩序。每次军队停下来作短暂休息时,将领们都围坐在一起讲论战功,冯异却经常独自避坐大树之下,因此在军中有“大树将军”的称号。攻破邯郸后,军中调整将领部署,并分配各自的属官。士官们都说愿意跟从大树将军,光武因此称赞他。冯异另外率军击败北平县的铁胫军,又降伏了匈奴的于林暧顿王,接着又跟从光武平定河北。建武二年春,正式封冯异为阳夏侯。冯异带兵攻打阳翟一带以严终、赵根为首的盗贼,击破他们。光武帝下诏让冯异回乡祭扫祖坟,派太中大夫送上牛酒,下令二百里内的太守、都尉以下的官员以及同宗族的人陪同祭坟。

冯异自己觉得长久在外征战,心里不踏实,就上书表白渴望回归朝廷之心,愿意亲自侍奉皇帝,光武帝不允许。后来有人上书说冯异在关中十分专制,斩杀长安县令,有至高的权威,百姓都拥戴他,称他为“咸阳王”。光武帝把奏章给冯异看。冯异十分惶恐,上书谢罪说:“我本一介书生,过分地蒙受圣上恩宠,高居大将之位,享有通侯的爵位,接受治理一方的使命,建立了微不足道的功勋。在危乱混沌之时,都不敢有什么闪失,何况现在天下太平,上下尊卑有序,而我却要为自己的卑微爵位所蒙蔽,竟不知思量陛下的巍峨高大?我自始至终都想着要谨遵您的旨意,从未想过要改变。现在看到您给我看的奏章,战战栗栗,惊恐万状。我深知圣明的主上了解微臣的愚钝品性,所以才敢借机表白自己的心迹。”光武帝下诏回复说:“将军您对于国家,谨遵君臣的大义,恩情亲如父子。有什么值得嫌疑,而心怀恐惧呢?”

建武六年春,冯异进京朝见光武帝。光武帝召见他,并对公卿们说:“他是我起兵时的主簿。为我披荆斩棘,平定关中。”接见结束,让中黄门赐给他珍宝、衣服、钱币、布帛。之后光武帝多次宴请冯异,商议收复蜀地之事,过了十几天,才命令冯异带着妻子儿女返回关中。

14. BD(答对一项2分,答对两项5分)

解析:B项,“蕴含着对岁月无情的伤感”错误,应是既是伤悼众友早逝,更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表现了“一人突逝,举目寂空”的沉痛之情。D项“体现诗人的淡定"错误,应是对自然界的春天无所谓,但对于政治的春天却是渴望的,只可惜看不到,表现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

15.①对过往坎坷命运的愤慨。首联写自己多年来就在坎坷不得意中渡过,新的一年又当如何呢?言外之意是不会有新的希望了,由此体现了对命运坎坷的愤慨与无奈。②对众友早逝的哀痛,尤其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诗中说“而今有几多”,用反问写出了朋友只剩下几个人了,以此表达对逝世朋友的哀痛;根据注释可知,主要表达出对挚友柳宗元逝世的痛悼。③对国家颓败的伤感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末联写年年春色如故,在贬谪幽居时也是如此。表面似乎是表现诗人的平静、闲适,但字里行间隐透出诗人的伤感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极端苦闷。(每点3分,写出两点得满分。共6分)

16.(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7. A (①如蚁附膻:像蚂蚁附着在有膻味的东西上,形容许多人纷纷追求某种恶劣的事物或依附有钱有势的人。使用正确。②大而化之: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此处将其误用为“通过放大去解决问题”,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③风生水起: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④移樽就教:指主动前去向人请教,符合语境。⑤无所事事: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指闲着无事可干。不合语境,应改为“无所作为”或“一无所成”。 ⑥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放在句中褒贬不当。)

18. A (B项“没有道理”是指“美国、日本、韩国”还是指“朝鲜”,有歧义。C项搭配不当,“配送员”不能是“工作”。D项“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不能并列,“杜绝……现象”与“增强……意识”语序不当)

19. B(A“敝帚自珍”不能用来说别人送的礼物;C“鼎力”多用于请托或感谢对方的大力支持,不能用于学校自己来说,故使用错误;D雅意,敬辞,指对方的心意。)

20.【答案示例】①由于铁丝上挂有重物 ②导致铁丝接触的冰先融化 ③铁丝就会从冰块中间穿出(每处2分,意对即可)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语法、语境、逻辑、连贯等方面进行思考。第①处,根据后面的“所以”可知此处讲原因,根据连贯原则,此处陈述的对象应为“铁丝",再看后一句的“造成很大的压力”,所以此处应填“由于铁丝上挂有重物”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横线前面是原因,后面是结果,事件逻辑应是“熔点降低一一冰融化一一铁丝嵌进冰块”,所以此处可填“导致铁丝接触的冰先融化”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最后”可知这里说的是实验的结果,再结合“冰块还是那个冰块”可知,此处应填“铁丝就会从冰块中间穿出”之类的内容。

21.【答案示例】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是圣贤,所以肯定会犯错。

(2)“谦虚使人进步”,我们保持了谦虚的品质,所以能不断取得进步。(答出一个给2分,答出两个给满外)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题目中对“三段论推理”的解释,然后对例句进行分析—— “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大前提,“我们是勇者”是小前提,“最终我们将取得胜利”是结论。拟写答案时首先要符合三段论的推理过程,而且结论要合理;其次,大前提要引用名言;最后,要注意句式,示例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所写句子也应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

22.略

宁夏银川一中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