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我们可从下面这些写景角度来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1、远近结合:空间角度(观察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由高到低、由上而下、由内而外、俯视仰视等。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描写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2、动静结合

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3、声色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比如《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有时候和动静可以结合起来看。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4、视角结合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比如2011山东卷语文诗歌鉴赏储光羲的《咏山泉》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山泉的。

5、点与面结合

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6、白描

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罗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西风、瘦马等一系列意象,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

7、虚实结合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4)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5)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分为虚实结合、以实衬虚、以虚衬实。


《雨霖铃》

柳永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离别感伤的情绪。

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