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议论文纵向结构的基本特征

纵向议论是指对论点展开逐层深入的论述,即总论点、分论点之间以及分论点之间呈现层进式结构的论证方法,一般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纵向展开,步步推进。一般来说,一个有社会意义的问题的提出,一种倾向、一个观点的形成都有其历史原因、现状原因和将来原因,探讨这些原因,就构成了论证的纵向深入。

纵向议论的思维发展是纵向延展的,也就是说文章各层次之间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一般到特殊等等,这种层进式结构比并列式、对照式结构更能体现思维的缜密,能使文章更灵活,更具有个性化色彩。写作时要注意各个层次的内容不能平均分配,要有详略,详写部分可采用并列式展开。

实际上,横向展开议论和纵向展开议论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从全文看,有的文章是并列结构,某些段落又可能是递进结构;反之,有的文章是递进结构,而某些段落又可能是并列结构。因此在写作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展开议论,都应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和整体思路出发,既要考虑整篇布局,又要考虑段落层次,这样的议论文才称得上是好文章。

三、纵向展开议论常见的类型

纵向议论主要采用层进式结构,对于一个话题应如何进行纵向展开呢?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格式:

1.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且段落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如《读书人是幸福人》。

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或说明问题的实质,或申述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而回答“为什么”和解决“怎么办”,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个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一般来说,如果道理简单,显而易见,无须详加论证,则在“怎么办”上多做文章;否则可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例如:

幸福在何方

09级高一(1)班 董亚民

当代人,特别是青少年,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令人扼腕。在这个高速信息化时代,在巨大的学习与升学压力面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陷入迷茫——幸福到底在何方?「从社会现象入手,以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要论述的话题」

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争名逐利,对财富与地位趋之若鹜,自以为拥有金钱就拥有幸福,殊不知,金钱只是生活的物质基础,却并不是幸福本身。相反,他们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错过了太多幸福。为了蜗角虚名,他们错过了与爱人共剪西窗烛的幸福,错过了与子女共同游戏的幸福,错过了与朋友把酒言欢的幸福,错过了享受自然生活的幸福……他们错过了太多幸福,只为追求一些与幸福并无多大关联的虚名,何苦呢!「承设问明确文章观点“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解决“是什么”。之后结合现实生活论述有些人为了虚名而错过了身边的幸福。」

既然幸福就在我们身边,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身边的幸福。当母亲唠叨时,不要厌烦,因为这唠叨中蕴涵着母亲对你的关切;当你做错事,父母责骂你时,不要怨恨,因为这责骂中有父母对你浓浓的爱。生活中,爱无处不在,幸福也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学会感受幸福,珍惜幸福。「进一步论述在我们的身边“幸福”无处不在,我们要学会珍惜。解决“为什么”。」

那么,我们应怎样珍惜身边的幸福呢?

团结互助,乐于助人会让我们感受到幸福。有这样一个寓言:在地狱中,众鬼魂围着大桌子吃饭,他们都拿着长长的筷子,夹到了食物却无法放到自己嘴里,于是人人挨饿。在天堂里,众天使也围着大桌子吃饭,他们手里的筷子同样也是长长的,但是他们夹到食物却相互放到对方的嘴里,于是个个吃得饱,人人都开心。这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也是幸福与不幸的差别。团结互助,使我们幸福。

淡泊名利,不斤斤计较会让我们体味到幸福。昔日陶渊明厌倦了官场的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田,种豆南山,采菊东篱,久在官场的他如羁鸟回林,池鱼归渊。“晨兴理荒废,戴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使他快乐而满足,虽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但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始终对田园生活充满热爱。对于他来说,远离官场争斗,人世喧嚣,回归田园就是一种幸福。由此可见,淡泊名利有时也是一种幸福,它使我们感受到灵魂的宁静,心灵的坦荡。

「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论述怎样才能珍惜身边的幸福,重在解决“怎么办”。」

幸福有时其实很简单,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发现幸福,感受幸福,珍惜幸福。「照应文章开头,进一步深化观点。」

【评析】

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形式,先提出“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这一论点,接着分析“珍惜身边幸福”的必要性,然后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提出解决的办法,文章思路非常清楚,结构严谨。

3.锥形结构: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例如:

也说“跪谢师恩”

09级高一(2)班 余式辉

近日,重庆万州区一中学九百多名学生在高中毕业典礼上,用下跪的方式感谢老师三年来的教育之恩。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在网上引起轰动与争议,很多网友就跪谢是否妥当展开争议,褒贬不一。校方态度:此乃天经地义!跪谢纯属自愿。「摆现象,引出文章要议论的话题。」

对此,我想说:学生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确实是天经地义,但以下跪的方式谢恩,则大为不妥。「明确自己的观点“感谢师恩天经地义,但跪谢这种方式不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确实,高中三年的艰苦生活,老师们兢兢业业,为学生的前程费心费力。老师是茫茫大海里的摆渡者,辛辛苦苦把学生送到理想的彼岸,留给自己的只有那份回忆和满足。我们怎能不感谢授予我们知识、教会我们做人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老师,我们理应怀着崇敬与感激。「承上文论述感谢师恩的必要性。」

但同样值得指出的是:用这种下跪方式感恩并不妥当。诚然,老师是神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老师当做神一样顶礼膜拜。可校方却表示:这样的感恩礼节还会坚持下去。也就是说学生们会继续跪下去,我怕到那时跪谢师恩就会变成一种形式,在学生的心中,真正的感激之情还会剩下多少?「指出“跪谢师恩”这种方式存在的危害:除了这些形式外,真正发自学生内心的感激之情所剩无几。」

另一方面,学生跪谢师恩又有几分真心和自愿?九百多人达成共识,若是在古代不足为奇,因为那时下跪是很平常的事。但在现代的学生当中,一些人从未“跪”过,这就让人怀疑:学生是不是“被自愿”跪谢呢?这其中是否有校领导的指示、班主任的“关怀”或是强制压迫呢?从流言方面考虑,这种“跪谢”方式也是不可取的。「在指出“跪谢师恩”危害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跪谢师恩”这种方式产生的根源:“被自愿”、领导指示、班主任“关怀”等。」

老师三年里的教导不是为换来学生的“一跪”(若真有这种人,也不算是好老师)。他们在学生身上寄予的是期望。作为学子,要让老师种的“种子”“开花结果”,这才是对老师最好的报答。当一个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时,那种自豪与满足远比接受他们的跪拜要强得多,而且不用受外界的评头论足。所以,我觉得以自己的学习行动考取好的大学来报答老师、感恩老师比任何形式的感恩都要好。

感恩应怀在心中,若那份感情是真挚的,师生的一次四目相对,一个微笑都足以表达。下跪只是一种虚空的形式,不值得提倡。

「指出“感谢师恩”最好的方式:①以自己的学习行动来报答老师的辛勤劳动和关爱,②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老师的崇敬。」

【评析】

本文运用“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行文,逐步深入,从而揭示“感谢师恩更应注重发自学生内心的崇敬和感激,而不是下跪的形式”的主旨。文章论证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4.推叠式结构:这种结构的基本模式为“立论——入据——转承——叠据——归纳”。

第一步:立论。即在文章开篇首先明确提出论点,给人以论点鲜明的印象。当然,也可以说明论证的背景、缘由等有关前提,通过简单引述,提出论点。

第二步:叠据。即提出论点后,第一次用事实论据阐述观点。一般应是较古老的史实作为论据,有时也可以是寓言、传说、历史掌故、名人轶闻轶事等。

第三步:转承。即在第二步举例阐述的基础上,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其具有的一般意义,进行小结。然后联系现实生活,再次对论点加以阐述,承上启下,为下一步论证作准备。

第四步:叠据。即在上文小结承转之后,再次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选用的事例要新,最好是当前媒体中新出现的典型事例。这些论据实际上与第二步中的历史论据形成推进和叠加的关系,故称之为“迭据”。这样,一古一今,一旧一新,选择的论据,角度有变化,为论点提供了扎实有效的事例论据。

第五步:归纳。在前面双重的事实论据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以进一步揭示论点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全文进行总结。例如:

小议“一根筋”

09级高一(1)班 周青文

舅舅为人憨厚,做事认真,在外打拼多年却仍无多大业绩,外公常常怒斥舅舅是“一根筋”,不知变通,凡事不能看形势办事。但我却不认为“一根筋”是件坏事,相反,我认为“一根筋”是我们应该发扬的美德。[第一步:对比中确立文章的观点“‘一根筋’是我们应该发扬的美德”。]

在我国历史上,“一根筋”的人并不少。司马迁继承父业,一心只为完成《史记》,所以在面对痛快的死与屈辱的生时,他忍痛选择了后者,凭着顽强的毅力,最终为后人留下了惊世之作——《史记》。黑发出使,皓首归汉的苏武,在匈奴的压制下活了十九年,只因为心系汉朝,为了维护汉使的气节,最终成就了民族英雄的美誉。这种“一根筋”的精神博得了世人的钦佩,青史留名。[第二步:以历史名人司马迁、苏武为例,论证了“一根筋”精神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由此看来,“一根筋”是古之志士品格的诠释,是一种恒定志向,是一种不为外界环境所动摇的崇高境界。因此,作为一种美德,“一根筋”为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

而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激情的社会,金钱与利益为无数人所追捧,人们学会了见风使舵,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阳奉阴违,两面三刀。对此,“一根筋”的美德就更应为世人所推崇。[第三步:以上两段文字,先对第二步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使之为论点服务,然后联系实际指出所议论话题的现实意义,过渡到“迭据”。]

袁隆平,这位知名的科学家,在田间辛劳耕耘五十余载,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人民能摆脱饥饿,这需要何等的意志和精神。“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发展和强盛,远离亲人,孤身扎根荒漠戈壁搞研究,那份苦,那份累,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是什么使得他们能坚持下来呢?当然,这并不排除还有种种其他的因素,但我认为“一根筋”精神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第四步:本段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论证,与第二步的论据构成叠加和层进关系,是对论点的加深论证。]

可以说,“一根筋”精神就是拥有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精神,它并不是“僵化、封闭”的代名词,我们不应也不能把“一根筋”视为迂腐、不通情理的思想;相反,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一根筋”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升华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的灵魂达到一种全新的高度,而造福社会。[第五步:归纳全文,照应文章开头,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一根筋”精神的重要意义。]

【评析】

这是一篇以推迭式结构写成的议论文,按照“立论——入据——转承——叠据——归纳”的思路展开论述。文章以外公对舅舅的评价入题,明确自己的观点“‘一根筋’是我们应该发扬的美德”,接着以司马迁、苏武为例加以论述,说明这种精神古已有之,之后结合现实论述“一根筋”精神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一根筋”精神的重要意义。文章中心明确,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起承转合,过渡自然,结构严谨,有论据,有分析,论证充分合理,克服了常见议论文“观点+事例”的毛病。是一种值得借鉴,易于模仿的议论文结构模式。

四、如何把议论引向深入

英国的大文豪萧伯纳是个瘦子,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很胖的资本家,这个资本家便讥笑萧伯纳说:“萧伯纳先生,看到您,我确实知道世界上还存在着闹饥荒的现象。”萧伯纳笑着回答:“而我一见到您,便知道世界上闹饥荒的原因了。”

请看萧伯纳的推理过程:既然“瘦”是因为闹饥荒而吃不饱饭,同理推知“胖”就是吃得太饱太多了;进一步推求——正因为你吃得太多了,别人就吃不饱了,所以闹饥荒就是很正常的了。

此番答问,显示了萧伯纳的机智。仔细想来,两个人都是从“现象”入手去寻找本质。我们写作议论文就应借鉴这种思维方法把论述推向深入。议论文的材料一般是典型的,而这些材料都可视为“现象”,对这些“现象”展开“纵向”分析就会使论述逐步深入。有时可由“现象”逐层分析出其存在的基础、利弊以及形成原因(或根源),这种分析现象、挖掘本质的思维过程就是将议论引向深入;有时面对一种现象或情形,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由各个角度依据人之常情、事之常理及相关的道德标准、社会需求、时代观念等近乎“公理”性的内容合理地推演出观点的正确性(立论文)或错误性(驳论文),这样也可以将议论引向深入。

比较下面两篇文章的内容框架,思考:哪篇议论得更深入?如何将议论引向深入?

《小议追求》的结构提纲:

示例1:(1)追求,是人类要求进步的体现。

(2)追求,是许多贤人伟大之所在。

(3)追求,是人们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4)当前,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

示例2:(1)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历史是追求的历史。

(2)追求不是为个人的私利和享受,而是为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

(3)追求的过程往往是辛酸苦涩的,但它是一种珍贵的人生积淀。

(4)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追求,没有追求就没有希望。

【分析】

1.示例2在议论过程中逐渐缩小了视角,从追求的意义深入到追求的目的,再深入到追求过程中的辛酸苦涩,最后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更显得水到渠成。逐渐缩小议论的角度,一点点地挖掘能够将议论引向纵深。

2.引入其他概念进行比较,将议论引向深入。如引入“放弃”,要有所追求必然要有所放弃,追求的目标越单一,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可以说善于放弃的追求者才是生活的智者。

3.要辩证地看待“追求”,把议论引向纵深。

4.要善于区分正确的追求和盲目的追求,做一个真正的追求者,并结合伟人的言行来阐释“怎样追求”,并从现实意义的角度将议论推向深入。

我们平时写作文的时候,常常抱着“拣到篮里就是菜”的想法,有了想法,赶紧动笔,想用材料的新颖和语言的流畅取胜。其实,思想的深度才是真正的获胜法宝,思维的穿透力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所以在构思立意时要学会不断追问,在不断追问的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追问的过程就是层层深入思考的过程,把这个过程用文字表现出来,呈现出的就是一个纵向议论的结构。

五、写作训练

1.阅读下面材料,请以“幸福”为话题纵向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渔夫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富人走过来说:“你为什么不去工作,而要在这里浪费时间呢?”

渔夫问:“我为什么要去工作?”

富人说:“赚足够的钱,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有汽车和房子。”

“那么有了钱又能干什么呢?”渔夫不明白。

“可以去夏威夷海滩度假!”富人回答得很快。

“那么,我现在又在干什么?”渔夫说。

2.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作文:

一位作家给儿子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你人很聪明,但对于你即将要从事的事业来说,意志还不够坚强。你说你不喝可乐,果然就不喝;但考试小挫后屡次发誓不玩游戏机,却常常挡不住诱惑。这就是说,小事尚可,中事不够,大事更不够。聪明是一种财富,意志是更大的财富;聪明人办小事,坚强者办大事,战斗最难坚持的是最后3分钟。孩子,一定要坚持,越不能坚持越要坚持。黎明前最黑暗,胜利前最容易绝望,成功前最渺茫。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坚持”为题目展开纵向议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3.“一根筋”等于固执,又是某种意义上的信念坚定,差别就在于你怎么评价。时下,“一根筋”是“僵化、封闭”的同义词。“一根筋”的反面是见风使舵,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阳奉阴违,两面三刀,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请以“小议‘一根筋’”为题自选角度纵向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六、佳作赏析

爱是一种幸福

09级高一(1)班 朱淑媛

何谓幸福?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爱就是幸福,而且是唯一真实存在和唯一可能的幸福。”因此,要想拥有幸福,就一定要做到心中有爱,因为爱是一种幸福。

有句话说得好:“有爱便有了希望。”一个拥有爱的人便拥有了对生活的憧憬,也恰恰是这份对未来的希望,使得人们即使在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也仍然能积极挑战,并从中收获喜悦。邰丽华就是典型的例子。她虽一生只能在无语无声的痛苦中度过,但她对生活的热爱使她乐观向上,一支“千手观音”舞出了她人生幸福的姿态。而那心中缺少爱的人,只能在痛苦的泥淖中越陷越深,更不要说体味幸福的滋味!因此我们说拥有爱是一种幸福。

既然拥有爱是一种幸福,那么一个想拥有幸福的人首先就应该学会自爱。

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由于战争的原因,他双目失明,全身瘫痪,时常要忍受身体的疼痛,但他却很珍惜自己,他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无比幸福的人。他欣赏自己的才干,并努力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巨著。或许有人会问,他的命运是这般坎坷,怎么会感到无比幸福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正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懂得珍惜现在的拥有,才使幸福天使青睐于他。试想,若没有了他对自己的爱,老是怨天尤人,他还能获得幸福吗?他还会有希望吗?可见,只有懂得自爱的人才能拥抱幸福。

如果说懂得自爱,便能得到一种自我满足的幸福,那么只有懂得把自己的幸福传递给他人,让他人也得到幸福,那才叫做真正的幸福。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会自爱,更应该懂得爱他人。

自古有云:“爱人者,人亦爱之。”雨果也说过:“人们能得到的最大幸福,最自由最快乐的心境,莫过于爱别人和为别人献身。”确实,能使他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

雷锋说过:“把革命放在第一位,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才是最幸福的。”于是他尊老爱幼,忘我工作。他把爱的种子撒向了人间,处处都能看到他乐于助人的身影。他对社会奉献一份又一份的爱使他的生活洋溢着幸福。如果我们的社会人人都能像雷锋一样献上一份爱,那么这个世界便会更加和谐,我们又何愁找不到幸福呢?

当你开始自爱,幸福的种子便在你身上生根发芽;当你学会爱他人时,幸福之树便已硕果累累。正在寻找幸福的人啊,请献上一份爱,因为爱是一种幸福。

【点评】

作者在引述的基础上开门见山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爱是一种幸福”,接着围绕观点从道理上进行阐述,并以邰丽华为例进行论证,然后以两个分论点“想拥有幸福的人首先要学会自爱”“想拥有真正的幸福,不仅要学会自爱,更应懂得爱他人”步步深入论证观点,结尾处的“生根发芽”和“硕果累累”更体现思维的纵向延伸。除例证外,文中的引证也很有特色,不仅恰到好处地论证了观点,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另外,文中多处出现扣题及过渡性语句,使文章的中心非常集中,结构严谨。

小议“坚持”

09级高一(1)班 阮琪

寒冬腊月,风霜肆虐,但山崖上的百合却傲然挺立。尽管它是枯零零的,但它却从未被风霜压倒,那是因为它的坚持,它相信总有一天春天会到来。是的,黎明前是最黑暗的,但只要我们坚持,永不放弃,就能成就自己。

在我国历史上,坚持成就伟业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牧羝北海的苏武十九年如一日,誓死不降,坚守着自己对汉朝的赤子之心,方能须发尽白而归;司马迁遭受宫刑,正因为坚持自己的信念,方能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正因为坚守心中的乐土,才能为后世景仰。

由此看来,坚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对苏武来说,是十九年的矢志不渝,是心中的信仰;对司马迁来说,是完成五十二万字巨著的耐力和恒心;对陶渊明来说,是一种在浊世中保持自己高洁品性的人生态度。正因为坚持,他们才能成就自己。

今天,物质享受日益丰富,社会日渐复杂,从游戏机到电脑,从武侠小说到玄幻,有太多东西诱惑着我们,我们又如何坚持呢?英国时尚达人苏珊大妈给我们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当47岁的矮小臃肿的苏珊出现在选秀节目“英国达人”直播舞台上时,台下议论纷纷。但一曲《我曾有梦》震惊全场,许多人感动得泪水涟涟。是的,苏珊大妈正是因为坚持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才成功地成为英国“歌神”。满脸皱纹的苏珊没有美丽的外表,但她有梦想,她诠释了只要能坚持自己的梦想,谁都可以了不起。同样,正是因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伊拉克队才能在2007年夺得亚洲杯足球决赛的胜利。尽管他们缺少战术,但他们有的是自己不屈的意志,是将快乐带给自己的亲人,带给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伊拉克人民的信念。正因为坚持,才使他们拥有不断拼搏的动力。他们凭着自己的坚持最终被写进了亚洲杯的历史。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因为坚持而成就了自己的梦想。正处于求学阶段的我们,更应当自觉抵挡外来的诱惑,坚守自己的信念。当然,不受外面世界的诱惑是寂寞的,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我们就能熬过黎明前深深的黑夜,相信坚持过后,就是黎明。

【点评】

这篇议论文,运用了“推叠式”结构行文。按照“立论——入据——转承——叠据——归纳”的思路展开论述。文章以“兴”的手法,在叙述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抽象出文章的观点。然后以历史人物为例,进行第一次阐述。接着,对论据加以简要分析,再结合生活实际,过渡到第二次论述。之后作者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为据,紧扣中心论点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有论据,有分析,论证充分合理,克服了常见议论文“观点+事例”的毛病。

浅谈“一根筋”

09级高一(2)班 揭晓鹏

“一根筋”这个词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僵化、固执的象征,是迂腐、不通情理的表现,但我却觉得它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专注、坚持……它是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对自己行为的认可,对奉献的义无反顾。当一个人秉持着“一根筋”的态度去做事时,虽说不一定成功,但他至少不会半途而废,会始终坚持着自己最初的人生方向,毫不动摇。

“一根筋”是对自己事业的专注。陈景润为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歌德巴赫猜想,每天坚持早起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馆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有一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叫,问里面是否还有人,但全神贯注看书的陈景润啥也没听到,于是他被反锁在里面,等他发现大门已紧锁,竟毫不在意地微笑着,不顾饥饿,依然不知疲倦地重回到书堆中去了。正因为陈景润拥有这种“一根筋”精神,所以才能不受外界任何干扰,才能十年如一日地去演算,最终用几麻袋草稿纸创造了欧洲人用计算机都没能创造的奇迹。

“一根筋”是对真理的坚持。当“地心说”在人们的思想中已根深蒂固时,哥白尼却提出了“日心说”,由于触动宗教威严,他受到了无情打压与排挤,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用毕生之力完成了著作《天体运行论》。不管处境如何险恶,哥白尼都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正因为他这种“一根筋”的精神,才使得人们更早地迈向了科学,摆脱了迷信与愚昧。

“一根筋”不仅是专注与坚持,更是对自己价值观的肯定与践行。我外公是一名退伍军人,他身上有着军人特有的坚毅与质朴。外公在路上看到易拉罐总会往家里捡,现在这几乎成了他的一个习惯,妈妈经常埋怨他,他也不理,说:“这既可以清除垃圾,又可以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外公在捡回易拉罐后总会猛甩几下,将其中的水甩出。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收易拉罐的人也不容易呀,何必坑人家呢?”外公一直坚持着他做人的准则,坚持着他质朴的价值观——不坑人,并在自己的行为中一直践行着这种价值观。外公“一根筋”的做法换不来荣誉,换不来金钱,却能换来自己心灵的慰藉。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这种“一根筋”的态度去生活,那么他一定是个快乐的人,因为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而不受他人影响,可以去追求自己认为值得的人生价值。

是的,“一根筋”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人格精神,是对执著、坚毅的最好诠释。

【点评】

本文从整体结构来说是纵向层递式结构,但局部又属于横向并列结构,过渡句“‘一根筋’不仅是专注与坚持,更是对自己价值观的肯定与践行”把两者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后,运用横向思维,先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举例论证了文章的观点,再通过“不仅……更……”这个递进复句把议论引向深入,对“一根筋”的精神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进行论述,最后再强调自己的观点,照应文章的开头。文章观点鲜明,结构严谨。

七、高考作文真题回放

1.2010年江西卷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考题解读

看到“找回童年”这个题目,不禁让人心生无限感慨。“童年”,本义指“儿童时期;幼年”,就像提示语中所说,“童年”是“我来自的世界”,本该“天真烂漫”“百无禁忌”“无忧无虑”,然而,在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在传统的人情世故面前,在一些流行文化的冲击之下,“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只要稍加审题,考生不难发现题眼在于“找回”二字,而要“找回”,就不可避免地先要深思“童年”的“失去”。命题要求考生学会思辨,做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人。联系现实生活,我们可有如下考虑:

1.人的发展立足于童年这一根基,但是,当今儿童所过的已不是“童年”。应该让孩子们按自己的天性来生活,来成长,不能人为地给他们施加很多压力,添上诸多禁忌,比如用各种各样的特长培训扼杀童真童趣,使他们无法享受本应单纯的快乐岁月。就像有学者指出的:“在破坏童年的生命本性和生态性的时代,不管孩子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怎样好的保护,他们一定是不幸福的。游戏性的生活,心灵可以‘闲逛’的时间,给生命带来充实感和扩充感的读书的快乐,当这些滋养儿童精神成长的生态性‘食粮’被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剥夺之后,童年的幸福就只能是天方夜谭。”童年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正经历着某些变化。很可能是,这个世界越丰富多彩,我们需要为儿童做的就越多。

2.对于青年学生乃至成年人来说,“找回童年”更多地意味着找回“童心”(即一颗无不洁之念,不汲汲于功名也不汲汲于富贵的纯真、纯净和纯粹的心)。童年是上帝赐予人类的财富,“童年”代表着纯洁与神圣的爱、善良与美好的心。

3.追问如何“找回”。答案可以是摒除贪念,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可以是从孩子们身上寻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等等。

4.把“童年”视为一个哲学概念,由“人类的童年”入题写“找回”。“童年”不是一个永久性的概念,它从产生到即将消逝,也就经历几百年的时间。的确,我们在灯红酒绿、熙来攘往的城市生活中,逐渐丧失了追求梦想的信念、忽略了内心的和音,迫切需要找回“人类的童年”,进而拯救心灵生态。换言之,现代人呼唤道德回归,其实正是在呼唤人类社会童年时代的那片星空,以求返璞归真。具体一点,可写找回“人类文化的童年”(如人文主义精神)、找回“人类童年的牧歌”(如我们祖先的环保理念)等。

5.“找回”只是一种愿望、一种行为,其结果有两种可能:能“找回”和难以“找回”。由此可反向立意:我们行走在消逝中,童年、童真是没法找回的,不要对此心存奢望。

总之,题目暗示现代社会需要纯真、需要自由、需要快乐,写作重点应放在去除“功利”,找回“纯真”,缓解过大“压力”的具体过程、解决之道上面。

3.考场优秀作文

找回童年

童年,本该是在幼儿园中与朋友们无忧无虑地玩耍;童年,本该是在游乐园嬉戏游玩;童年,本该是在父母的关爱呵护下,随着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童年,本该天真烂漫,百无禁忌的。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父母们为了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个个重磅出击,给孩子们报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使得孩子们苦不堪言。

本应无忧无虑、令人神往的“童年”正在渐行渐远。对此,我不得不大声疾呼:“找回童年。”

找回童年,找回的该是一种纯真烂漫。孩子们是活泼天真的,他们需要的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我们百般约束他们,只会使他们一个个失去自己的个性,失去自己的童心。要知道,孩子们是最富有想象力和好奇心的,而这正是一名优秀科学家所必需的。

找回童年,找回的该是无忧无虑、百无禁忌的生活。孩子们需要的是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我们不应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瘦小的身躯过早地承担沉重的负担,以至压弯了他们的“腰”。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报道:山东有一位母亲,望子成龙心切。从小就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包括拉小提琴、学画画、学书法、奥数等,总共不下十几门。就这样从幼儿园一直补到孩子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令人惊讶的是,孩子因为多年过度学习,头发竟全部变白了。此事一出,这位母亲遭到大家的猛烈抨击。

真有点“白了少年头”的悲哀。想必那个孩子对他的童年也不会留下什么美好的回忆吧!诚然如此,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灿烂最天真无邪的时光。我们应该做的是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其自由发展。

丁俊晖,这位台球天才便享受了一个美好的童年。上小学时,他迷恋上台球,那程度近乎疯狂!体贴的父亲知道后,并没有多加指责,反而顺其自然,任其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一代台球王子就此诞生。

找回童年,找回的是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须知卵石臻于完美,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

找回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吧!

【点评】

文章由“童年”到社会,由表象到实质,深入剖析,逐层递进。作者先将本真的童年与当今社会被扭曲的童年相比,水到渠成引出论题。材料小中见大,自然贴切,用社会现象阐明“找回童年”的必要性和“扼杀童真”的危害性,用“山东母亲”和“丁俊晖父亲”两个正反事例论述回归天性的重要性。全文不局限于“寻找”的表层上,更着眼在“找回”的深刻中,切合题意,说理透彻,催人警醒。

语言质朴精练,层次清晰分明,结构紧凑完整。作为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其观点是鲜明的,论据是丰富的,论证是有力的。

核心亮点:立意深刻内容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