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第一

【题解】

本篇探讨文的本原,指出文本于道,文是至高无上的道的体现。刘勰认为,文普遍存在于天地间和人类社会。天色玄,地色黄,天上日月垂光,地上山川焕采,都是文。人为万物之灵,发为语言文章,也有文采。以至龙凤虎豹草木等动植物均有文。文表现为形态色泽之美,也表现为音响声韵之美。它们都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是道的体现。古代帝王和圣人制作的“六经”是人文的典范。古代帝王、圣人,秉承道心,取法天文地文,逐步制成“六经”。“六经”不但具有形态和声韵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在政治教化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这也是道的体现。刘勰指出,道通过圣人表现为“六经”之文,圣人依据“六经”之文来阐明道。在这里,刘勰把自然之道和圣人之道(儒家的一套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混合起来了。刘勰论文章创作,强调应以圣人的经书为依归;本篇阐述圣人之道即由自然之道演绎而成,这就把他的文学理论提到哲学的本体论高度。

本篇中天地间的各种文都本于道的看法,接受了《老子》的影响。《老子》有道为“万物之母”(第一章)等话。本篇认为,古代帝王取法天地之象制作经书,则本于《易传·系辞》。《老子》所讲的道,是没有意志的自然;《系辞》所讲的天,则是有意志的,故本书《正纬》篇有“原夫图箓之见,乃昊天休命”的话。这里刘勰把道家自然之道和儒家上天意志混合在一起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糅合儒、道两家之说的玄学流行,它宗奉《老子》、《庄子》、《周易》三书为经典。玄学中有一个重要论题,名教与自然合一,即认为儒家所提倡的一套政治制度、伦理道德规范和道家所鼓吹的自然之道相一致。生活在齐梁时代的刘勰,接受玄学影响;本篇中圣人之道源出自然之道的言论,就是这一时代思潮的产物。

本篇所谓文,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指天地间万物所表现的形态色泽和声韵之美;狭义的指人们用文字写作的文章(包括具有文学性的作品和实用文章)。据古籍记载,我国上古时代的一些杰出帝王,往往是具有非凡智慧、能力的领袖和发明家,被称为圣王。

文之为德也大矣[1],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2],方圆体分[3],日月叠璧[4],以垂丽天之象[5];山川焕绮[6],以铺理地之形[7]: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8],俯察含章[9],高卑定位[10],故两仪既生矣[11];惟人参之[12],性灵所钟[13],是为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14]。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旁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15],虎豹以炳蔚凝姿[16];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17],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18],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19]。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20];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注释】

[1]文:《文心雕龙》全书单独用“文”字时含义有多种:有时指文学、文章或词藻、文采;有时指文化、文明、学术;有时指一切事物的形状、颜色、花纹、声韵、节奏等。此句中的“文”包括上述所有含义,是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德:性质、意义。

[2]玄黄:语出《易·坤·文言》:“天玄而地黄。”玄、黄分别指天地的颜色。

[3]方圆:语出《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圆分别指地和天的形状。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4]日月叠璧:据《尚书·顾命》注引马融云:“太极十一月朔旦冬至,日月如叠璧,五星如连珠。”璧,平圆形正中有孔的玉器。

[5]垂丽天之象:语出《易·离·彖辞》:“日月丽乎天。”垂,悬。丽,附著。

[6]焕:光采。绮(qǐ):华美。

[7]理:有条理。

[8]吐:放出。曜(yào):光芒。

[9]含章:蕴含着美。

[10]高卑定位:《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低。

[11]两仪:《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分指天和地。

[12]参:三。

[13]钟:聚。

[14]“为五行之秀”二句:《礼记·礼运》:“故人者,……五行之秀气也。”又曰:“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是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秀,特异。

[15]藻:文采。绘:彩画。

[16]炳:光亮。蔚:繁盛。

[17]贲(bì):装饰。华:花。

[18]籁(lài):从孔窍发出的声音。

[19]球:玉磐。锽(huáng):钟声。

[20]郁然:草木繁盛,形容文采丰富。ft

【译文】

文的性质、意义真是大啊,它与天地一起形成。为什么这么说呢?天玄地黄,色彩不同;天圆地方,形状各异。日月如双璧,悬附于天空,显示出光明的景象;山川似锦绣,铺陈于大地,展示着地形的条理:这些便是大自然的文采了。仰观日月星辰的光芒,俯视山川原野的风光,高和低的位置确定,天和地已经产生了。唯有人与之并列为三,因为人是钟聚着性情智慧的,所以和天地并称为“三才”。人是万物之灵,实为天地之心。有了心灵思维,就有了语言;有了语言,就有了文章辞采,这是自然的道理。推广及万物,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以美丽的鳞羽来呈现祥瑞,虎豹以斑斓的皮毛来构成雄姿;云霞敷以彩色,有胜过丹青高手的巧妙;草木缀上鲜花,不需要织锦匠人的神奇。这些难道是外加的修饰吗?不过是天然的罢了。至于林中万籁发声,如竽瑟齐奏般协调;泉水激石成韵,像击磬鸣钟般和谐。所以形体确立,文采自成,声音发出,韵律便生。那些无意识的事物,尚且有丰富的文采,有心智的人类,怎能没有文呢!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21],幽赞神明[22],《易》象惟先[23]。庖牺画其始[24],仲尼翼其终[25]。而《乾》《坤》两位[26],独制《文言》[27]。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乎八卦[28],《洛书》韫乎九畴[29],玉版金镂之实[30],丹文绿牒之华[31],谁其尸之[32]?亦神理而已。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33],纪在《三坟》[34],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35]。唐、虞文章[36],则焕乎为盛[37]。元首载歌[38],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39],亦垂敷奏之风[40]。夏后氏兴[41],业峻鸿绩[42],九序惟歌[43],勋德弥缛[44]。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日新。文王患忧[45],繇辞炳曜[46],符采复隐[47],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48],振其徽烈[49],制《诗》缉《颂》[50],斧藻群言[51]。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镕钧“六经”[52],必金声而玉振[53];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54],席珍流而万世响[55]。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注释】

[21]肇:开始。太极:《易传·系辞上》指原始混沌之气。

[22]幽:深。赞:明。

[23]《易》象:《易经》的卦象。

[24]庖牺:即伏羲,传说中的三皇之一。

[25]仲尼:孔子字仲尼。翼:辅佐。相传孔子写了《彖(tuàn)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文字来阐释《易经》,称为《十翼》。

[26]《乾》《坤》两位:指《乾》、《坤》两卦。

[27]《文言》:《十翼》中专门阐释《乾》卦和《坤》卦的。

[28]《河图》:相传黄河有龙献出图,伏羲据以画成八卦。

[29]《洛书》:相传洛水有龟献出书,禹据以制定九畴。韫(yùn):藏。九畴(chóu):九类治国的大法。

[30]玉版:玉做的板片。王嘉《拾遗记》中说帝尧在“河洛之滨,得玉版方尺,图天地之形”。大约此前的纬书中已有类似说法。金:铜器。镂(lòu):雕刻。

[31]丹文绿牒:《尚书中候·握河纪》载:“河龙出图,洛龟书感,赤文绿字,以授轩辕。”《淮南子·俶真训》则说:“洛出丹书,河出绿图。”各种古籍的有关说法文字上不尽相同。牒:书写用的简。

[32]尸:主宰。

[33]炎:炎帝神农氏。皞(hào):太皞伏羲氏。

[34]《三坟》:传说中三皇时的书。

[35]靡:无法。

[36]唐:唐尧。虞:虞舜。

[37]焕:鲜明。孔子曾赞美尧“焕乎其有文章”。见《论语·泰伯》。

[38]元首:指舜。载:成。歌:即《尚书·益稷》所载传为虞舜所作的歌。

[39]益、稷(jì):益和后稷,均为舜时人。谟(mó):谋议。

[40]垂:流传。敷:陈。奏:进。

[41]夏后氏:夏禹。

[42]业、绩:功业勋绩。峻、鸿:大。

[43]九序:此指各项政事。

[44]弥:更加。缛:繁盛。

[45]文王患忧:指周文王被殷纣王囚禁。

[46]繇(zhòu)辞:《易经》的解释卦爻(yáo)的辞,据说是文王被囚时作。

[47]符采:玉的横纹。复隐:丰富含蓄。

[48]公旦:周公名旦。

[49]徽:美。烈:功业。

[50]制《诗》缉《颂》:据《尚书》、《国语》、《毛诗序》等记载,《诗经》的《风》、《雅》、《颂》中均有周公的作品。缉,辑。

[51]斧藻:删削、修饰。

[52]镕钧:陶铸。此指修订。

[53]金声:钟声。玉振:磬声。

[54]木铎(duó):施政教时所用的木舌铃。此喻孔子的教化。

[55]席珍:坐席上的珍宝。此喻孔子讲述的道德学问。流:传播。响:响应。ft

【译文】

人类之文的根源,起始于混沌之气。深刻地阐明神明之道的,要数《易经》中的卦象最早。《易》创始于伏羲画八卦,完成于孔子写《十翼》。其中《乾》、《坤》两卦,孔子特地写了《文言》来阐释。语言的文采,正是天地本心的体现啊!至于说《河图》包孕了八卦,《洛书》蕴含着九畴,玉版、铜器上雕刻的图文,绿简上书写的红字,这些有内容有文采的东西是谁主宰的呢?不过是神明的自然之道而已。自从仿照鸟兽足迹创造文字以代替结绳记事,文字的作用开始显著起来。炎帝神农氏、太皞伏羲氏的事迹,记录在《三坟》里。但因为年代久远,那些文字已无从查考了。唐尧、虞舜时代的文章,文采焕然,兴盛一时。虞舜所作的歌,已经以吟咏抒发了情志;益和后稷的谋议,也下开进言陈述的风气。夏禹兴起,功业伟大,政事有序,受到歌颂,因而功德更显辉煌。到了商朝、周朝,文采更有了发展,胜过前代的质朴。在《雅》、《颂》的影响下,作品的文采日趋华美新颖。周文王患难中创作的《易经》卦爻辞,光彩照耀,如玉石横纹般美丽蕴藉而又意义精深坚实。再加上周公多才多艺,发扬文王的美好业绩,制作诗篇,辑录《周颂》,修饰删正各种典籍。到了孔子,更是继承前代圣哲,且又超过了他们。他修订了“六经”,做到如音乐上的“金声玉振”般的集大成;他陶冶性情,组织文辞。孔子的教化如木铎振响,千里相应;孔子的思想如珍宝流布,万世相传。他写出了天地的光辉,启发了世人的聪明才智。

爰自风姓[56],暨于孔氏[57],玄圣创典[58],素王述训[59],莫不原道心以敷章[60],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61],问数乎蓍龟[62],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63];然后能经纬区宇[64],弥纶彝宪[65],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无涯,日用而不匮[66]。《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67]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注释】

[56]爰(yuán):发语词。风姓:伏羲姓风。

[57]暨(jì):及。

[58]玄圣:远古圣人,此指伏羲。

[59]素王:有王者之德而无王位的人,此处指孔子。素,空。

[60]敷:布,施。

[61]《河》:即《河图》。《洛》:即《洛书》。

[62]蓍(shī)龟:蓍草和龟甲,均为占吉凶时所用。

[63]人文:主要指《诗》、《书》、《礼》、《乐》等。

[64]经纬:织布时经线、纬线交织。此处引申为治理。区宇:天下。

[65]弥纶:包罗,统括。彝(yí):常。宪:法

[66]匮:乏。

[67]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语出《易传·系辞上》,其中“辞”原指爻辞,此处引申为所有的文辞。ft

【译文】

从伏羲到孔子,远古圣王创立典则,后世素王阐述发挥,无不推原自然之道的本心来从事著述,研究神明的自然之理来建立教化。取法式于《河图》、《洛书》,问运数于蓍草龟甲,观测天文以穷尽变化,考察人文以完成教化;然后才能治理天下,制定恒久的宪章,发展经国大业,使文辞义理光采鲜明。由此可知,自然之道通过圣人体现为文章,圣人通过文章阐明自然之道。圣人的文章普遍适用没有穷尽,天天应用不会匮乏。《易传·系辞上》说:“能够鼓动天下的在于辞。”辞之所以能够鼓动天下,是因为它是自然之道的文采。

赞曰[68]: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玄圣[69],炳耀仁孝。龙图献体[70],龟书呈貌[71]。天文斯观[72],民胥以效[73]。

【注释】

[68]赞:助,明。《文心雕龙》全书各篇后面均有“赞”,用以概括全篇大意。

[69]玄圣:此指孔子。

[70]图:指《河图》。

[71]书:指《洛书》。

[72]天文:此指《河图》、《洛书》。

[73]胥:都。ft

【译文】

总之,自然之道的本心是精微的,圣人根据这种精微的神明之道来施行教化。光辉的圣人孔子,使仁孝之类的伦理道德发扬光大。黄河里的龙献出了图,洛水中的龟呈现了书。圣人观察这些上天所赐的文章创造了人类文化,人民便都效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