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这首诗出自明代于谦的《咏煤炭》,于谦希望百姓都能过上饱暖的生活,不辞辛苦地从深山老林出来,进入百姓的生活中间。于谦作为一位爱国英雄,也是胸怀天下的政治家,他爱国忧民的心怀在诗中有鲜明的表现。诗句借歌咏煤炭,表白了自己以天下苍生为念,甘愿为人民利益而不辞辛劳的自我牺牲精神,展现了诗人为百姓利益甘愿牺牲自己的大公无私的理想。

古语道,“忠孝不能两全”,“为国者终不顾家”。这当然不是说,报效国家就不能孝敬父母,不能照顾自己的家庭,而是说,当国家需要自己的时候,我们应学习前人们能公而忘私,甚至放弃个人和家庭的幸福,追寻国家更大的利益。

霍去病16岁就参了军,跟着舅舅卫青到边塞和入侵的匈奴人作战。他虽年纪轻,却英勇善战,能指挥成千上万的骑兵步兵,屡建战功。有一次,他率领一万精锐骑兵,深入敌后几千里,打败了敌人。后来他和卫青兵分两路,和匈奴进行决战,终于击退敌人,使国家的北方消除了外来的威胁。汉武帝加封有功将士,让他和卫青共同担任大司马,统率全国的军队。霍去病少年从军,为国出生入死,却顾不上自己的家庭,他也从不追求享乐。汉武帝为他建造府第,给他优厚的待遇,他却说:“匈奴还没消灭,我怎么能顾自己的小家呢?”

因为长年征战,霍去病得了重病,24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把短暂的一生都贡献给祖国,使人民享受了安宁。《朱子家训》曰:“读圣贤书,不只是为了科举及第;做官要有忠君爱国的志向,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孟子•离娄下》中记载:“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禹为了治水,直到30多岁才结婚。据说,大禹在接到舜的使命出发治水时,和妻子涂山氏才新婚第四天。大禹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十三年没有回一次家。

因禹治水有功,所以舜年老以后,大家都推选禹作为继承人。舜死后,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大禹为民造福,不惜牺牲自己的家庭幸福,吃苦耐劳的精神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后来,人们常用“过门不入”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

英雄少年赖宁,家住四川石棉。那里山高路险,地处偏僻,没有大城市那样的繁华热闹。可赖宁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把家乡看成祖国大家庭的一部分。

他的家就在有名的大渡河边上,他常到河边玩,还特别喜欢登山。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就组织同学们成立了“探险队”,带着大家攀登一座座山峰。每爬上一座山,他就站在山头上眺望四周的山水,高声说:“祖国的山河真是壮丽多姿呀!”他立下了志愿,长大后做个地质工作者,要走遍祖国的奇山丽水,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家乡虽然比不上繁华的城市,可是别人都羡慕这里,我们也为之感到自豪……大渡河日夜不停地为县城奔波,大山为县城的绿化尽了全部力量,我们能不为有这样两个热爱家乡的勇士感到自豪吗?别人能不为之羡慕吗?”后来,当山上起火、大片森林被烧着的时候,赖宁奋不顾身上山灭火,献出了年仅14岁的生命。

点评

《钱氏家训》中提到,利益得在自己一人就不去谋取,得在天下百姓就一定谋取;利益得在当前一时当然也要谋取,得在千秋万代更要谋取。

人们都惊异于钱氏家族的才华,什么原因让这个家族如此枝繁叶茂,又硕果累累。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吴越王钱镠贯彻“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国策,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奖励垦荒,发展农桑。钱氏立国,本因时逢乱世,民不聊生,钱镠却为保家园打出了一个吴越国。这位活了八十一岁的国王临终留下遗言:“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并借家训告诫后人以民为贵,休为一家之社稷、一家之利益而动干戈。国与民并不只是这块土地和人的集合,它更包括了一颗仁爱之心,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前人的努力已然凝固成历史,今天的我们还需不断前行,需要一颗大公无私的爱国之心。

家风警语

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厉情,听言纳诲,每着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

——宋·太宗皇帝《祖宗圣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