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潮南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文件编号:21021825)

关注微信公众号:cc518xxzl 可免费领取本资料word完整版!

简介: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 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蒙曰:“士别三日,口口口口口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2)口口口口口口口,惟解漫天作雪飞。

(3)《竹里馆》写出有明月相伴而并不孤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惬意的隐居生活的诗句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4)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懂得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5)默写《春夜洛城闻笛》一诗: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我想起这些,我多么ào huǐ(          )!

(2)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bān  lán(       )的山雕,奔驰的鹿群。

(3)这个方面,情况就jiǒng hū bù tóng(        ),而且一反既往了。

(4)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qì ér   bù shě(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李老师工作非常勤奋,常常废寝忘食

B.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良的成绩。

C.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D.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无所不为的程度。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阅读名著开拓了我的视野,也提高了我的写作。

(修改:把“写作”改为“写作水平”。)

B. 听说学校要成立天文小组,我们班长他首先第一个报了名。

(修改:删去“听说”和“他”。)

C. 经过医生的诊治,他的病终于恢复了。

(修改:把“恢复”改为“治好”。)

D. 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下都不能使他讲出党的秘密。

(修改:删去“在”和“下”。)

5.请在横线上续写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4分)

学会宽容,宽容是容纳大树小草的田野,是接受阳光暴雨的天空,

                        _ ,是                       _ 。

 

二、阅读(46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8题。

(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当涉猎,见往事耳/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B、先帝不臣卑鄙/蒙辞军中多务

C、蒙乃始学/自是指物作诗立

D、卿今涂掌事/但涉猎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吕蒙“就学”前后有怎样的变化?结合学习或生活实际,谈一谈本文带给你怎样的启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司马光勤学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

  “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既:已。

  “俟能讽诵乃已,……”俟:等到。 讽诵:背诵。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强志:记得牢。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主编《资治通鉴》______(2)记忆不若人________

(3)马上        

10.对画线的句子“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等他长大了,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

B、等他长大了,读了哪些古代书籍,他依然记得很清楚。

C、依靠他的强大的记忆,长大了,还记得安放书籍的地方。

D、依靠他的强大的记忆,等到他长高了,拿得到(家中放得高)的古代书籍。

11.司马光学习的特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三) 课外现代文阅读一(10分)

母亲是永远的阳光地带

①春季的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到家,看见母亲正在晒被子,便也想把被子晒一下。
    ②我把被子抱出来,晒在晾衣绳的两端,吃过午饭,我便上班去。
    ③下班回来,我一进家门,便看见了我的被子。与中午不同的是,它们已经被晒在阳光最好的地带,夕阳将雪白的被里镀上一层浅浅的金色。而母亲的被子却寂寞的呆在晾衣绳的一头,房屋的阴影默默地在它们身上画着单调而规则的几何图形。
    ④我走到我的被子面前,用手抚摸了一下,它们是温暖的。
    ⑤它们当然是温暖的,温暖如母亲的手心。
    ⑥我又抚摸了下母亲的被子,它们是清凉的。
  ⑦它们当然是清凉的,清凉如母亲的手背。
  ⑧我的眼睛忽然呈现出往昔的许多情节:家里质地最好的那条床单,方位最佳的那个房间,开得最漂亮的那盆鲜花,做得最好吃的那盘菜,甚至吃饭时图案最精致的那只碗……这些事物如我身处的这段阳光地带一样,都是我的。
  ⑨我知道,对于母亲来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
  ⑩人生短暂而漫长的征途上,给你快乐的也许是你的朋友,让你美丽的也许是你的爱人,令你充实的也许是你的事业,但是,使你温暖的必定是你的母亲。她用她的手背为你阻挡着她力所能及的所有的风霜,也用她的

手心为你释放着绵绵不绝的温暖阳光。
  ⑾母亲是永远的阳光地带。
12.找出第③段中饱含作者感情的语句,并分析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3分)


13.第⑤⑦两段和下文中哪句话相照应?其中“温暖”和“清凉”各有两层意思,请分别加以解释。(5分)
照应句:
“温暖”:
“清凉”:
14.第⑧段作者连用5个“最”的作用是什么?(2分)

 

(四) 课外现代文阅读二(17分)

蔷薇几度花

丁立梅

⑴喜欢那丛蔷薇。

 ⑵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⑶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⑷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⑸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⑹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⑺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⑻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⑼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⑽“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⑾“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⑿“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哦,那是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⒁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15.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4分)

记忆:                                         。                                             

稀奇:                                         。                                                   

16.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6分)

(1)赏析句子: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3分)

(2)句子“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中加点的“甜”字好在哪里?(3分)

 

17.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4分)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③段中写到“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结合下文看,挑糖担老人属于走得从容、天天来去的人。

B.第④段中描写老人的糖担子,突出了一个“旧”字,暗示了老人做灶糖时间之久,也唤起了“我”对逝去生活的回忆。

C.第⑨段中的插叙交代老人的女儿不做灶糖了,表明老人做手工灶糖的技艺将后继无人,老人对此感到悲哀。

D.文中多处通过老人的“笑”来表现老人的心情,比如第⒀段中“老人呵呵笑起来”,第⒁段中“他看—眼,笑”都写出了老人的开心。

 

三、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社会是一所学校,生活是我们的良师。在受挫折时,我们学会了坚强;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生存;在怒火燃烧时,我们学会了忍耐;在受到别人冒犯时,我们学会了理解;在别人伤害了自己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学会了关心……

请以“我学会了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关于初中生活的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名;⑥不得抄袭。

 

附加题(10分)

名著阅读(10分)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1—3题

( A )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祥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这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