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编号:21021913)

关注微信公众号:cc518xxzl 可免费领取本资料word完整版!

简介:

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易经·系辞》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按照这个说法,诗词曲赋与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都可归入无形的“道”的范畴,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建筑与车舆、衣服、盆碗类似,属于有形的“器”的性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主要由匠人来制作,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由此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虽然巨匠辈出,巧夺天工,取得极高的成就,却一直缺乏理论总结。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相对得到主流阶层的追捧,出现了《园冶》《长物志》等理论名著,而在更广泛的建筑领域,相关学问备受冷落,虽然有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等官书和明代《鲁班经》之类的民间著述传世,但数量远远不及西方,而且主要内容都偏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记述,没有太多的理论探索,与西方古罗马《建筑十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

19世纪末叶以来,随着清朝的衰落和灭亡,中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冲击,传统建筑行业走向衰微,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使得拥有千年历史的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至今日,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广大建筑师对于传统的建筑技艺普遍感到生疏,绝大多数设计作品都近于西方建筑的翻版,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在此情形之下,从20世纪初开始,一些中外建筑师努力尝试扭转这一趋势,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将传统建筑的造型与文化内涵融入新的建筑项目,如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和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先贤致力于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开研究,梁思成、刘桢等学者四处考察测绘,搜集古籍,成果斐然。经过几代人的艰难跋涉,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而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长期侧重于历史本身,理论方面的论述非常有限,还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的指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香港建筑师李允鉌先生正式出版《华夏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作者在《卷首语》中解释:“‘华夏’指的是古代的中国,‘意匠’可作建筑的设计意念,‘华夏意匠’意即‘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意念’。”此书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一时洛阳纸贵,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一部专著。此书的撰写显然受到西方建筑理论的影响,引述了大量的前人论述和经典实例,完备性超过之前任何一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恰如武侠小说中全真派的全套武功。无所不包,既有“道”层面的精神诉求。也有“器”层面的实践指导意义,故而难能可贵。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为此书所作序言中说:“中国古建筑是古今都在东亚地区,由东亚人民产生的,它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艺术和清静环境,是古代养目、养心、养身、遂生的具体表现。

它既具有几何构成.又有模式表达和逻辑构成。这是出乎西方人恋料的。”中国古建筑的产生与发展由中国独特而广袤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决定,同时又受到各种社会、人文因素的深刻影响。《华夏意匠》对此有深入剖析,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因素。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的规模往往有一定的限度,造型上的差异也不大,更注重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由一座变多座,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以北京紫禁城与巴黎卢浮宫作比较,可见前者以“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而后者以“量”的叠加形成庞大而清晰的多层系统。殿亭楼台分占不同位置,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在彼此之间构成严密的呼应关系。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延续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也面临消亡的危险,幸而有诸多前辈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孜孜以求,拯危继绝,传递薪火,一息不灭,功莫大焉。

(摘编自十一贝子《中国建筑如何免于沦为西方建筑的翻版?》)

材料二

近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正在故宫博物院如火如荼地开展,集中展示故宫六百年建筑、艺术、文化成就,让人们有机会从遗产地和博物馆双重视角认识故宫的文化价值。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作为皇家御用建筑,紫禁城堪称我国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凝结了上千年的建筑工匠的智慧,将传统设计艺术和建筑完美融合。如我国建筑特有的“过白”,利用近景建筑或其他景物,构成“镜框”,留出适当的天地空白,使画面构图完美。

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过:“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民族都能从古建筑中理解并发扬自己的文化。”反观当下,一些盲目跟风模仿甚至“奇葩”的建筑出现,究其根源,是这些城市建设中没有系统研究传统文化,也没有做好挖掘本土文化的功课,为“雷人”建筑提供了温床。另外,建筑设计存在贪快、出奇的心理,这样用力过猛,就容易“奇奇怪怪”。

传承传统文化,不是照葫芦画瓢,而是既要画皮更要画骨。建筑设计应与当地城市乃至区域的文化传统相匹配,让建筑与城市文化充分融合。这次展览用“丹宸永固”作为主题,展示了故宫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那么,六百年故宫将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后世设计师们提供中国的建筑文化素材。

(摘编自乔妙妙《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既要形似更要神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如诗词曲赋等;“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如建筑车舆等。

B. 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理论名著,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不及西方建筑名著。

C. 千年华夏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是因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等的流行。

D. 燕京大学和中山陵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融入了传统建筑造型与文化内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所以主要由匠人来制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界巨匠辈出提供了可能。

B. 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建筑,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一直缺乏理论总结。可见古代政府从不关心建筑界。

C. 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的序言,既说明中国古建筑独有特色,出乎西方人意料,又说明《华夏意匠)难能可贵。

D. 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前辈孜孜以求的精神,也需要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建筑文化素材。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故宫建筑文化特点的一项是(   )

A. 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

B. 殿亭楼台布局巧妙,彼此呼应

C. 是现存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D. 拥有我国建筑特有的“过白”

4. 为什么说“《华夏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5.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我国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所面临的问题。

【答案】1. D    2. B    3. C    

4. ①《华夏意匠》完备性超过之前任何一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难能可贵。②《华夏意匠》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因素。    

5. ①中国古代建筑界一直缺乏理论总结(著作)。②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③中国古建筑的产生与发展受多重因素影响,研究困难大。④当下一些城市建设中没有系统研究传统文化,也没有做好挖掘本土文化的功课,还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指引。(不能将建筑设计与当地城市乃至区域的文化传统相匹配,不能让建筑与城市文化充分融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 偷换概念,原文是说“诗词曲赋与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建筑与车舆、衣服、盆碗”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并不是说“道”和“器”。

B项, 原文只提及中国古代建筑论著数量远远不及西方,主要内容“与西方古罗马《建筑十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并不代表质量远远不及西方论著。

C项,概括不全面,原文“使得华夏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原因还包括“中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冲击”。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B项,“政府从不关心建筑界”绝对化。 后文“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等官书”可以证明。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C项,木质结构建筑突出是材质,与其他选项相比不能突出文化特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首先找到题干中语句在文中的位置,即材料一第三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香港建筑师李允鉌先生正式出版《华夏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由此可以根据下文寻找答题区域,“引述了大量的前人论述和经典实例,完备性超过之前任何一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故而难能可贵。”可见,《华夏意匠》完备性超过之前任何一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难能可贵。根据“《华夏意匠》对此有深入剖析,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因素。”可知,《华夏意匠》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因素。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先指出我国传承古代建筑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写中国建筑前辈孜孜以求、拯危继绝、传递薪火的做法。故首先从材料一的前两段筛选信息,可根据第一段“但数量远远不及西方,而且主要内容都偏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记述,没有太多的理论探索,与西方古罗马《建筑十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可见,中国古代建筑界一直缺乏理论总结。第二段“时至今日,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广大建筑师对于传统的建筑技艺普遍感到生疏,绝大多数设计作品都近于西方建筑的翻版,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可见,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材料一第四段论述《华夏意匠》著作意义时也提到了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难度,“中国古建筑的产生与发展由中国独特而广袤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决定,同时又受到各种社会、人文因素的深刻影响。”可见,中国古建筑的产生与发展受多重因素影响,研究困难大。材料二“究其根源,是这些城市建设中没有系统研究传统文化,也没有做好挖掘本土文化的功课”,可见,当下一些城市建设中没有系统研究传统文化,也没有做好挖掘本土文化的功课。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的隐喻

傳菲

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