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编号:21022524)

关注微信公众号:cc518xxzl 可免费领取本资料word完整版!

简介:

兰州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题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人民日报》2016年03月25日)

1.下列对中华礼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礼制历史悠久,有着很强的凝聚功能,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B.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都愿意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C.中华礼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进而在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注重道德与理想之道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身,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礼记·郊特牲》中“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强调“尊其义”,在孔子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中有所体现。

B.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自然会包含一些糟粕,但这并不影响其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的趋势。

C.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礼记》进一步提出的“时为大”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华礼制演进需要适时变革。

D.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因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评,秦汉之后礼与法才真正结合起来。

3.下列对本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的例子,证明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

B.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进退周旋,威仪抑抑”是形式,“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是实质。

C.本文第四段主要采用道理论证,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并提出“建设礼仪之邦”的愿景,是对其精神实质的延伸与拓展。

D.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是,正反对比论证,使人们对礼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苏七块

苏大夫本名苏金伞,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伞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注:格色:方言。意思是特殊,与众不同。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 )(4分)

A.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B.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当地的一个治疗跌打损伤的医生,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说明他既无医德,也无医术。

C.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令读者在对苏七块的性格、人品感到惊疑、怪异之际,又油然对之萌生敬佩之情。

D.小说中大量使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

E.小说中有许多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很好的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5.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描写苏七块的声音洪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是说明苏七块不仅医术精湛,而且精于唱戏。

B.“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这句话运用传神的动词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

C.三轮车夫张四摔伤,因无七块银元,苏七块坚决不给他治伤,当看到张四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苏七块“这下比按铃还快,”马上给张四疗伤,可见,苏七块是一个贪财势利,毫无同情心的人。

D.小说富含浓厚的“津味”,小说中出现具有天津卫方言特色的词语,如:“嘛、赛”,将人物表现得有板有眼。

E.苏七块虽然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靠着自己的手艺吃饭,不去迎合任何人,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演绎着一个个现实的人生传奇。

6.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小说《俗世奇人》中的一个人物,请结合文本分析苏七块身上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材料一:

2018年1月5日,合肥火车站,一列由合肥开往广州南的列车上,女子以等丈夫为由阻止列车关门发车。1月9日上午,合肥火车站派出所宣传部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证实,事发列车是G1747次开往广州南的列车,该趟列车属于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广州铁路公安局正在调查处理。网络视频显示,一名带着孩子的妇女正在打电话,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并让列车员通知检票员放行其老公。列车员和乘客多次劝解,该女子仍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列车晚点发车。

材料二:

据安徽交通广播FM90.8最新消息,据了解,该女子为合肥人,当天该趟列车G1747因天气原因,进入合肥站时已晚点,计划在合肥站停站时间为15分钟,该女子的行为并未造成列车进一步晚点,在列车停车至第14分钟时,该事件得到处理,没有造成网传的导致列车延误4分钟。目前,该女子已交由铁路警方进一步处理。

材料三:

安徽合肥一女子于近日强行阻碍高铁发车,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涉事女乘客还是一名教师。1月9日下午,该涉事女子罗某的主管部门合肥市庐阳区教体局召开了新闻通气会,公布了对其的处理结果。

新闻通气会上,合肥庐阳区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称,通过网络了解到事情后,区教体局成立了事件调查处置小组,分别向合肥火车站和当事人了解了真实情况。表示此行为极坏、影响恶劣。

该负责人称,事件发生后,庐阳区教体局召开局党委会,对此事件作出如下处理:一、责成当事人罗某立即停职检查;二、勒令罗某所在的小学就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深刻检查,深入调查事件原因,依法依规依纪处置到位;三、区教体局举一反三,在全区教育系统中广泛开展学法守法及师德师风警示教育,严厉杜绝此类现象再度发生。

材料四:

@安徽铁路公安在线 1月10日消息,1月5日16时44分, G1747次列车合肥站准备开车时,旅客罗某(女)以等丈夫为由,用身体强行扒阻车门关闭,不听劝阻,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公安机关对此开展了调查取证。1月10日上午,罗某到合肥站派出所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罗某的行为涉嫌“非法拦截列车、阻断铁路运输”,扰乱了铁路车站、列车正常秩序,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77条规定,依据该条例第95条规定,公安机关责令罗某认错改正,对罗某处以2000元罚款。铁路警方提醒:广大旅客出行要自觉遵守铁路运输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文明出行、安全出行。

(原题为《情况通报》)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涉事女子,强行阻止高铁关门发车,是为了等未及时检票上车的丈夫。

B.材料一,事发列车G1747次隶属于广州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本次列车的终点站是广州南站。

C.材料二,由于不可抗拒因素,该趟列车驶入合肥站时已经处于晚点状态。涉事女子的行为没有造成列车的进一步晚点,说明网传消息部分不属实。

D.材料三,涉事女子是安徽省合肥市某小学教师,鉴于其行为影响恶劣,上级主管部门决定对当事人给予撤职检查处理。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涉事女子以等丈夫为由阻止高铁关门发车,该行为极坏,影响恶劣,引发网民的广泛关注。经多部门介入,目前已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

B.事件发生后,涉事女子工作单位的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不仅对当事人进行处理,还举一反三,要求罗某所在小学的教师作出深刻检查,以杜绝此类现象再度发生。

C.涉事女子阻止高铁关门发车,属于个人行为,且其教学工作并无过失。教育主管部门处罚不当,属于反应过激。

D.涉事女子不仅是一名普通乘客,也是一名人民教师,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社会树立正面榜样。另外,作为母亲,在自己孩子面前做出如此恶劣的行为,也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E.网络媒体的发达,是这次事件能广泛传播并持续发酵的重要原因。人们可以在网络空间自由地发表自己关于热点事件的看法。

9.这次事件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0.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赐,而志不远矣 某所,而母立于兹

D.人之不我信也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11.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

A.予一以贯之 B.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C.吾何为于此 D.人之不我信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度势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13.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3分)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3分)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与邻翁登山亭

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