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考点解读】


句子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基本语言单位。句子充分发挥交际作用的起码要求是文从字顺,合乎语法规范。能够辨析并修改病句是“课标”对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要求,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课标”中关于这一考点的要求是:“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考试说明”的要求更为具体明确:“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帮助理解文章中的语言难点,并能辨析修改常见病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病句的几种类型。

(一)语序不当

这类病句就是句子成分位置不当造成的,以下几种情况较为常见。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例①北京的春天,是个美丽的花园。

(“北京的春天”改为“春天的北京”)

2.状语的位置不当。

例②他是新调来的今年的班主任。

(“今年” 调到“新调来”之前)

例③博物馆里展出了两千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新出土的”调到“两千年前”的前边)

3.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④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

(二)搭配不当

这类病句的主要问题就是句子之间的成分不能搭配。

1.主谓搭配不当。

例① 他的无畏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

(主语“精神”与谓语中心词“浮现”不搭配)

2.动宾搭配不当。

例② 厂里举行了许多活动,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到来。

(“纪念”的只能是“五一劳动节”,不能是“到来”)

3.主语和宾语不搭配。

例③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

(“农业”不能成为“国家”,应改为“中国会成为农业发达的国家”)

4.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④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

(“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慎重”等)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说白了这类病句的问题就是:不该少的少了,不该多的多了。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①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滥用介词掩没了句子主语,应去掉“由于”)

(2)缺谓语。

例②我决心具有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的新人。

(应在“具有”前加“成为”)

(3)缺宾语。

例③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于拼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应在“敢于拼搏”后加“的精神”)

(4)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共同纲领颁布了,妇女在法律上平等了。

(应在“平等”之前加上“与男子”之类的词语)

(5)缺中心语。

例⑤这种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意浪费是可耻的。

(在“浪费”后加上“的行为”))

(6)缺关联词。

例⑥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

(应在“时间”前加“尽管”)

2.成分赘余。

(1)主语赘余。

例①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

(前边有了主语“革命前辈”,因而“他们”不必要有)

(2)谓语赘余。

例②我们访问了北山国营农场,慰问了烈士家属,并到烈士陵园举行了献花。

(应把“举行了”去掉)

(3)宾语赘余。

例③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钓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

(“的地方”多余)

(4)附加成分赘余。

例④为精简字数,我们不得不把这篇文章略加删改一些。

(“一些”与前面的“略加”重复,可删掉一个)

(四)结构混乱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式混杂、纠缠在一起,造成关系套叠,表意不清,这就是结构混乱的错误,也称为句式杂糅。

例①考场是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

(“考场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和“考试是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 糅在一起了)

例②对于调动工作问题上,我曾一度产生错误思想。

(对于改为“在”或删去“上”)

例③反动派宣扬唯心论,是出于他们的反动本质所决定的。

(删去“出于”或“所决定的”)

例④这件文物的捐赠者出自两位边疆少数民族兄弟之手。

(“文物出自两位边疆少数民族兄弟之手”或“文物的捐赠者是两位边疆少数民族兄弟”)

(五)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如:①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这方面”是“搜集史料”,还是“鉴定和运用史料”?指代不明)

2.句子歧义。

例②这本书是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地理著作。

(这是语法停顿不同造成的歧义,一种理解它是动宾短语“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地理著作”;一种理解它是偏正短语“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地理著作”)

例③局长吩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起色。

(量词修饰不明造成歧义)

例④新建的工厂的大门很有民族特色。

(“的”字的理解不同造成歧义)

例⑤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六)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①摩托车在盘山公路上像箭一样往前飞驰。

(描述不合情理,“盘山公路”应是弯曲的,“像箭一样往前”应是直的,矛盾)

2.否定失当。

例②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无时无刻不忘”即“时时刻刻都忘”,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

例③学生写作文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切忌不要”双重否定表达肯定之意)

3.一面对两面。

例④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有没有坚定的意志”与 “取得成功”矛盾)

4.主客颠倒。

例⑤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还是很少的。

(应改为“我与报纸接触的机会”)

例⑥刘翔这个名字对中国人都很熟悉。

(主客颠倒,“刘翔这个名字”与“中国人”位置对调)

题型解析


本考点在中考中有三种常见题型。

(一)选项辨析型

此类试题为选择题形式,让考生选出其中的正确项或错误项。得出正确答案的关键在于准确辨析,我们就来看看辨析病句的常用方法。

第一,语感审读法。

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也是我们辨析病句的第一步——通读语句从感性上察觉是否有语病。这种方法完全凭借语感,不很准确;只适用于搭配型病句,而且要求使用者有很好的语言感知能力。

第二,主干枝叶梳理法。

初读感知之后,我们就需要用这种较为系统的分析方法来对语句加以筛选和诊断了,可以说这是我们辨析第二步——将语句由主干到枝叶逐步检查,看它们在顺序、搭配等方面是否符合语法和规范。所谓“主干”,就是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主要成分;所谓“枝叶”就是除去“主干”之外的“定语”“状语”“补语”及其他附加成分。

(二)选项判断型

此类试题也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不同在于,选项包含对例句语病类型分析或修改意见,考生需判断其分析或修改是否正确。

(三)语段修改型

此类试题为简答题形式,试题提供一特定语段,让考生根据语境及试题要求对语段中出现的病句加以修改。考题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告知有语病的句子及病因,考生只需定向修改;另一种则告知语段中存在病句,要求考生找出并修改。

前面已经谈了怎样找病句,下面就说说怎样改病句。

方法很简单,四个字:增、删、调、换。具体说,“增”就是将句中残缺的成分补上;相反,“删”就是将句中重复赘余的词语删除;顾名思义,“换”则是把搭配不当的词语更换成搭配恰当的;“调”就是将错误的语序加以调整。

真题分析


例1 对下列病句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不断继续加大财政投入,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

修改:删去“问题”。

B.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北京的空气更加清新。

修改:删去“通过”。

C.第4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我国运动员获得了五个项目的比赛。

修改:将“获得”改为“包揽”。

D.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修改:在“是”字后面加上“能”。

例1 参考答案:B

【题目解析】本题为选项判断型试题。

A项的语病是“政府不断继续加大财政投入”一句中“不断”与“继续”重复,应删掉“继续”;C项的语病是“获得”与“比赛”不搭配,应将“比赛”改为“金牌”;D项的语病是“能否帮助”与“形成良好人生观”相矛盾,应将“能否”去掉。

例2 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民俗是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逐渐发生的。②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③通过《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等文章,使我们了解了祖国丰富的民俗文化。

例2 参考答案:①将“发生”改为“形成(产生)”;②删去“之一”;③删去“通过”或“使”。

【题目解析】本题为语段修改型试题。

语段的第①句主语“民俗”与谓语中心词“发生”不搭配,第②句的“一个”和“之一”重复,所以应删去重复部分;第③句“通过”“使”两个词语的滥用造成句子主语残缺,所以要删去一个。作答这类题目时,要会使用修改病句的“增”“删”“调”“换”四个专用术语,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晰。

「语言基础知识」句子之病句的辨析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