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王安石,他的儿子叫王元泽,小时候就挺聪明。在七岁那年,有人用一只大笼子装了一头獐和一头鹿送给王安石。王安石想考考儿子的思维能力。就问儿子:“你看,这笼子里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小元泽是第一次看到这两种动物,当然不认识,但他眨巴眨巴眼睛后,大声告诉父亲:“獐旁边那头是鹿,鹿旁边那头是獐,对吗?”王安石听了心里暗暗高兴,儿子的确是很机智。王元泽的回答之所以巧妙,正在于他的两厢照应,做到了天衣无缝。

(一)起承转合,最优结构

照应圆合式可通过布局谋篇来写作,起承转合是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即开头;承是接开头加以论述;转是全文的关键,即转说开去,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从另一面或反面说,讲不同的意见,另一种是采用推进一层的写法,转入深处;合即圆合全文,收束全文。以这种结构格式写出来的文章眉目清楚,全文层次井然,衔接吻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内容丰蕴深刻。照应圆合式的起承转合布局技法,要为表现文章主题服务,要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部联系。文章的结构布局要求做到完整、严谨、和谐,达到结构美的要求。在占有了素材、确定了主题、选定了文体以后,紧接着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头,如何承转和如何收尾,从而更准确完整地表达作者的心境和主题,这种层次安排概括起来,就是“起、承、转、合”四个环节。这个环节作为谋篇时对结构层次安排的理论概括,好比建筑房屋,在备齐了各种所需的建筑材料和选择了怎样的房屋式样以后,必须安排房屋的结构层次。

一段话中有时起中有承,承中有转,转中有合。这要看如何运用词语来达到要表达的效果了。比如《想家》:雨敲窗棂(起),敲碎了单薄的灯影(承),却敲不碎妈妈的叮咛(转),灯熄了,被窝里上演起回家的梦(合)。许多短小精悍的名篇,都可以按起承转合去分析结构。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篇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走过的荷塘”——这是“起”。于是“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门出去”,欣赏恬静幽美朦胧的荷塘月色——这是“承”。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最后,文章巧妙一“合”:“这样想着,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当代写作学巨擘马正平教授研究发现,文章的最优结构框架是就“起——承——转——合”。当然,这个最优框架只是一个“经典结构”,在这个“经典结构”还可以有其他一些变体。现在,用叙事类作文的最优框架来说明文章体式的结构。

起——故事的开头——可以是顺叙式,也可以是倒叙式;承——故事的经过——这是故事的最主要部分,事情情节发展部分;转——故事情节反转——这是故事出乎意料或高潮的部分;合——故事结尾——如果开头是倒叙式的,就与开头形成呼应。比如《孔雀东南飞》的结构:起——夫妻感情很好,婆婆却不满意;承——兰芝主动请求被谴回娘家;转——再嫁过程中却出乎意料地自杀;合——人们把夫妻俩合葬,以象征夫妻再团圆。但是,叙事类的框架也可以省略“合”,从而形成“起——承——转”的格式,这样就使故事更具出人意料的效果。又如河南考生的《刘处长的发型》:起——刘处长退休了,头发又浓又黑,像个年轻人。承——老伴建议留个教授型的大背头,以表示告别官场;儿子儿媳见后,却又认为太落后,硬是让其剪了一个新潮型;接着,刘处长又被女儿劝说理了一个内涵型的小平头。转——文章最后,在生日宴会上,刘处长自己作主突然亮出了个“和尚头”。

(二)梳理结构,领悟意旨

精巧而新颖的构思往往是赢取读者青睐的最重要途径,也是作文创新的重要标志。善于谋篇,长于布局,精于筹划,巧于运思,不但是一种技巧,而且是一种艺术。它决定着一篇作文质量的高低。作文在构思方面要能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做到独特新颖、匠心独运。“天织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处非刀尺。”巧妙的构思就像天上的云锦,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出自心中。文章注重起承转合。我们在鉴赏时,从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文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1.注重“起”头

文章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起”的方式很多,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具体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无论哪种起法,都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

2.自然“承”接

文章不仅“起”的形态各异,“承”的方式也摇曳多姿。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承”不仅在结构上起缝合传递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的铺垫和蓄势使得后面的“体物写志”更有根基,所以“承”决不可轻视。

3.把握“转”变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的转换。它不仅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4.聚焦“合”意

“合”就是指的收束句段。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神光所聚”的所在。

(三)举例及点评

名作欣赏

林双不

车子愈往南驶,我愈觉得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透过后视镜瞅着我,有几次似乎再也忍不住了,居然微偏着头,眼睛向后掠。恐怕我是上了贼船了。实在不应该冒冒失失搭乘这辆野鸡计程车。趁着星期日到台北处理一些事情,原本计划搭十一点半的最后一班平快夜车回员林的,谁知东拉西扯,赶到火车站时,那班火车已经开走了。怎么办呢?星期一一大早就有课,不赶回去怎么行?

真是的,就算一定得搭野鸡车,也应该睁大眼睛啊,居然司机一说是回头车我就上了,说载不载都无所谓,我就让他开。为什么我当时没有考虑到旅途的安全问题呢?报纸上几乎天天有计程车司机在荒郊野外劫财劫色,甚至还要伤人的报道,为什么我这么大意?

果然,车子刚过中坜吧,我就感到异样了。就如同我前面所说,司机一再从后视镜瞅我,瞅得我心底发毛。当然,我身上的钱不多,又是一个大男生,实在不必害怕。不过,如果他真的心怀恶意,如果他嫌钱太少不满意,无论如何,还是我吃亏。我悄悄打量他的体型,没有我高,但是比我结实多了。虽然单打独斗,我未必就会输他,可是他不可能没带东西,而且我根本不想打。

就在这时候,我看到他的右手从方向盘挪开,往下伸,不知在摸什么东西,大概是扁钻或刀子吧?车窗外一片漆黑,正是苗粟一带的山间,歹徒下手最理想的所在。要动手了吧?我下意识坐直身子,冷汗开始往外冒。

什么事也不曾发生,他的手又伸了上来,放在方向盘上,没有拿什么东西。一定是他看出我有了戒备,不敢轻率下手,在等待更恰当的时机吧?难道我就这样束手待毙吗?也许我可以想想办法,化解这场危机。我不是一向自诩最善于动脑筋的吗?怎么突然吓呆了呢?或许我可以试着和他聊聊天,动之以情,让他不好意思动手。

于是我吞了口口水,和他搭讪:

“生意好吗,老乡?”

他似乎吓了一跳,过了好几秒钟才回答我:

“不好啊!几乎连油钱都跑不回来。”

“不会吧?你不是回头车?刚刚还有客人包了你的车去台北,不是吗?”

他不再回答。我突然想到可能不是真的回头车,一紧张,舌头打结,也沉默下来。沉默最适于培养紧张的气氛。为什么他不跟我聊天呢?是不是怕暴露他的口音或其他的特征,增加警方缉捕他的可能?他当然明白,我被抢之后必定会去报案的,好聪明狡猾的家伙!我恨恨地咬了咬牙,他又从后视镜飞快地掠了我一眼。

这一眼非常狠毒,我有生以来不曾看过比这更狠毒的眼神,使我再度直冒冷汗,再度后悔自己的莽撞。即使赶不回员林上课,请一天假又有什么大不了,何必一定要搭野鸡车冒险?

算了,如果他真的要抢,就给他吧!好汉不吃眼前亏,财物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人要就给他,犯不着因此打斗伤身。可是再想想,不行!这么一来,岂不是助长了恶人的气焰?无论如何,都应该和他拼斗一番,给他一点教训。

两种想法交战缠斗,还没有分出胜负,员林居然到了。可爱的员林!当计程车在公路局车站前一停,我立刻打开车门,冲了下去。松了一口气,才想到还没付钱,便绕过车后,走到司机窗口,伸手到旅行袋里掏钱。突然,车子往前冲,迅速拐一个弯,消失在不远的街角上。我最后看到的,是司机无比惊惶的神色。

怔怔地站在凌晨两点左右冷冷清清的员林街头,莫名其妙地把车钱再放入旅行袋,才看见旅行袋的右方开口突出一截枪管。那是我在台北特地为孩子买回来的玩具枪,枪管太长,无法全部塞进旅行袋里。

佳篇品读

梧桐叶

那天云淡风清。

孩子在书堆里找资料,发现了一本尘封的笔记本,里面什么都没有,除了一张梧桐叶。

孩子两岁那年被送到了乡下奶奶家,于是奶奶便多了个小尾巴。有一天,孩子对奶奶说奶奶的手像一片梧桐叶,奶奶笑了。妈妈有时会来看孩子,顺便捎来些水果糖。孩子很懂事,也很珍惜眼前的一切。于是奶奶嘴里便会时常地塞着孩子给她甜甜的爱。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孩子早已习惯伴着那并不悦耳的歌声入睡,有着那并不光滑甚至有些粗糙的大手抚摸自己的头。

孩子六岁生日那天,爸爸妈妈都来了。爸爸说孩子长大了,该去上学了。孩子不愿意,因为他不想离开奶奶,失去那份奶奶对他的爱。于是,奶奶举起那梧桐叶般的手,一下一下地打在孩子的屁股上。孩子哭了,哭得很伤心。第二天,孩子跟爸爸妈妈走了。他坐在车子的后面,硬是倔强地没有回头。那天风很大,孩子的眼睛里进了沙子。

孩子很听话,学习非常刻苦。渐渐地孩子习惯了没有那并不悦耳的歌声和梧桐叶般的大手抚摸自己入睡的夜晚。

进入小学后,孩子从书本上知道了人是会死的。于是孩子便恳求父亲为他买了一辆脚踏车,孩子学车很快,不到一个月他已能熟练地骑车了。每到了礼拜天,孩子都会骑车到乡下奶奶家,给不识字的奶奶看满分的试卷,奶奶便会微笑着从厨房里拿豆腐乳给他吃。

又一个礼拜天,孩子又像往常一样回到了乡下奶奶家,看到哥哥也来了,只是面带着几分伤心,哥哥说:“奶奶死了,她让我把这豆腐乳送给你。”孩子没有哭,接过了豆腐乳,里面有十块。他把头转向了窗外,一片梧桐叶正落了下来,孩子把它捡起来夹在了笔记本里。

这天,孩子上街买了一瓶豆腐乳,里面正好是十块。

吃着吃着,孩子哭了。

点评

《枪》叙述了“我”搭出租车,以为司机不怀好意,误以为司机是劫财劫色的贼人;司机看到“我”旅行袋里露出的玩具枪枪管,又误以为“我”是贼人,最后连车钱都不敢要就溜走了。文章通过两人的误会,入骨三分地表现了台湾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人性爱猜疑、互不信任”的丑陋主题。全文气氛沉重,是一种冷峻的黑色幽默。这篇情节设计是:“因末班火车已开走,我只好搭出租车”文章交代起因,是“起”。“司机一再从后视镜瞅我,瞅得我心底发毛。我误以为他有不良想法”接上文,是“承”。“到苗粟一带山间,司机右手从方向盘挪开,往下伸,大概拿扁钻或刀子吧?要动手了吧?我下意识坐直身子,冷汗开始往外冒。可没有发生什么事”,是“承”,也是“转”。“我试着和他聊天,以打消他的念头。他似乎吓了一跳,过了好几秒钟才回答我。是不是怕暴露他的口音或其他的特征,增加警方缉捕他的可能?好聪明狡猾的家伙”,气氛由舒缓——紧张——舒缓——紧张,也是“承”“转”。“他又从后视镜飞快地掠了我一眼。这一眼非常狠毒,我有生以来不曾看过比这更狠毒的眼神,使我再度直冒冷汗”,再接着“转”。“目的地到了,我还没给钱,便绕过车尾,司机以为我抢劫,无比惊慌地开车走了”,气氛紧张,是“承”“转”。“我纳闷中看见了旅行袋中露出的玩具枪枪管。我恍然大悟”,谜底揭开,主题得以表现,是“合”。

在《梧桐叶》中:(1)起——言简意赅。作者在文章开篇用了倒叙的写作方法,写孩子在无意中发现了一片梧桐叶,而这片梧桐叶并非一般的树叶,它蕴含着“我”的梧桐叶情结,为下文直叙故事作好了铺垫。虽然文中一开篇并没有直接点出“珍惜”,但在轻描淡写的字里行间,“梧桐叶”情结却能马上渲染读者,抓住读者的注意力。(2)承——形断意连。作者接着上文的“梧桐叶”情结,截取生活中三个和奶奶生活的场面:孩子小时候在奶奶怀里长大;孩子六岁那年伤心地离开奶奶回校上学;上小学后,孩子经常骑自行车到奶奶家。作者虽然截取了看似三个不相关的生活场景,但却做到了形断意连:作者的描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面的发展都是为了论证文章的主旨:“梧桐叶”里饱含着珍惜。(3)转——宕开一笔。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高明之处在于当读者还沉浸在孩子和奶奶温馨的生活画面时,作者峰回路转,宕开一笔,故事情节反转——奶奶去世了。这样的情节布局打破了文章原有的温馨氛围,发展到了高潮,让读者深刻体验到作者对于奶奶的去世的悲痛心情。而在文章这一部分,作者提到了豆腐乳,“哥哥说:‘奶奶死了,她让我把这豆腐乳送给你。’孩子没有哭,接过了豆腐乳,里面有十块。”再一次深化文章的主题:“豆腐乳”里蕴涵着珍惜。(4)合——照应圆合。在文章开头,作者提到的是“梧桐叶”,而在文章结尾,作者提到了“豆腐乳”,尽管是不同的事物,但它们都象征着我对和奶奶的那段日子的珍惜之情,文章首尾呼应,末段遥接开头,点明深化了主题:“梧桐叶”里饱含着珍惜,豆腐乳”里蕴涵着珍惜,圆合全文。作者起承转合的布局,简洁老到的笔致,让人读来回味无穷,具有极大的震撼力。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起”是开头,好的开头往往能起到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开头的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直入式、陈述式、衬托式和设问式几种。“承”就是承接连贯的意思。它在作文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贯穿于始终,即句与句之间要承,段与段之间也要承。要想承接好,就要注意过渡衔接,按照一定的顺序,遵循认知规律,推动情节发展。“转”是转折,文本高潮之处。在记叙文中,事件突然向相反方面变化,呈现出情节的跌宕起伏,将感情推向高潮。好文章往往一波三折,“转”要注意不能脱离主题,而要服务于主题,要“藕断式”转,不要“刀断式”转,否则,就会脱节,造成“跑题”。“合”就是整合总结的意思,合是突出主题、深化意境、晓喻事理的至关重要环节。记叙文中,结尾要提升概括,彰显主旨,升华主题。“起承转合”是写作中互为依存的有机结合体,无好起,则无好下文;不紧承,则显散乱;不转折,则显平淡;不整合,则无意境。

记叙文结构行文模式:照应圆合式-曲折有致,照应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