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虽死犹生。” “犹”是如同。“虽死犹生”的意思是,虽然已经死了,但还像活着一样,形容一个人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句话出自二十四史的《魏书·咸阳王禧传》:“今属危难,恨无远计,匡济圣躬。若与殿下同命,虽死犹生。”清朝李汝珍写作的《镜花缘》中称赞曾晳、晏子这样的贤士名传不朽,“虽死犹生”。心怀家国,肯为祖国献出自己生命的人都是虽死犹生的英雄儿女,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家风。

女英雄赵一曼和“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的故事被后人代代传扬,他们以自己的赤子爱国之心不断激励后人,真正做到了虽死犹生。

赵一曼,四川省宜宾人,早年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后又就读于黄埔军校,是著名的抗日女英雄。她的英勇事迹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她所表现的爱国精神,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家进入了生死存亡之际,此时,赵一曼临危受命,被党中央派到东北发动群众运动。一进入东北,赵一曼就积极地投入战斗之中。她走进工厂,发动工人群众进行斗争,多次领导工人们进行反日游行活动,彻底打乱了敌人妄图以战养战的目的。

后来,赵一曼调任珠河县委委员兼铁北区区委书记,她带领群众,成立抗日游击队,在艰苦的条件下,与日伪军展开周旋,多次粉碎敌人的阴谋,有效地配合了抗联大部队的对日作战。1935年冬,在一次与日军的战斗中,赵一曼不幸负伤昏迷被俘。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知我抗联部队的情况,日军给赵一曼进行了简单的治疗,使其恢复意识。随后对其进行了连夜审讯,其间,敌人多次对她施加惨无人道的酷刑,他们用皮鞭抽打她,用马鞭戳她身上的伤口,疼得她昏过去好几次,但是无论敌人怎么折磨她,她都宁死不屈,没有向敌人透露一句有价值的信息。一度连凶恶的日伪军也拿她没有办法。后来,赵一曼因为伤势加重,生命垂危,然而还没有从她口中获取我军的重要情报,因此不能让她死,所以,敌人就将她送到哈尔滨的医院里进行治疗。在住院期间,赵一曼的身体慢慢好了起来,她与看守他的日伪警察董宪勋攀谈,发现董宪勋仍旧具有一定的正义感,于是她抓住机会用爱国精神和民族大义对他进行教育,最后竟说服了董宪勋弃暗投明。一天,趁敌人不备,董宪勋将赵一曼背出医院,并用事先雇来的汽车把她转移到自己叔叔的家中。成功逃出医院,他们不敢懈怠,在董宪勋叔叔家中稍作停留,恢复体力后,他们立即起程向抗联游击区奔来。然而,赵一曼逃脱的消息令日伪军气急败坏,他们随即出动大批军队进行追击,最后在赵一曼他们前往游击队的路上被日军赶上。

再次被捕之后,敌人对赵一曼的拷打变本加厉,各种酷刑如灌辣椒水、老虎凳、电击、鞭打等一起上,赵一曼心里明白,这回她肯定难逃一死,于是她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任敌人百般折磨,她只是闭不开口。最后,敌人知道不可能从赵一曼口中获取有用的情报,就把她押解到珠河县,当街处死了。就这样,女中豪杰赵一曼壮烈牺牲了。赵一曼虽然死了,但她伟大的爱国精神却感染了许多人,使他们纷纷加入到了抗日救国的事业中来。

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和爱国精神不断回响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不断涌现的英雄事迹、爱国精神已然成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家风,它润物无声地滋润着我们,指导着我们继续向前进。热爱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热爱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是我们十三亿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皈依。

抗战年代,我们有无数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战士。和平年代,我们也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雷锋就是其中一个。

雷锋,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父母双亡,由亲戚抚养长大。童年的雷锋,受尽磨难,经常吃不饱肚子。

新中国成立后,雷锋成为鞍山钢铁公司的一名职工。他非常勤劳,不计得失,每次都比别人干得多、拿得少,由于工作表现出色,他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后来,公司要在矿山新建一座焦化厂,需要抽调一批人去参与建设。当时有些人觉得在矿山条件艰苦,吃不好也住不好,因此不愿意去。雷锋得知后,主动要求去矿山,他说:“为人民服务,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哪里艰苦就去哪里。”他的这种为国家建设,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之前不愿意去的人。

后来,雷锋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并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员后,雷锋激动万分,他比以前更加积极努力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有一天,雷锋肚子疼得很厉害,他就来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在回来的路上,他见一个建筑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施工,原来他们正在为一所小学盖大楼。看到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雷锋忘记了肚子的疼痛,三两步跑上前去,加入了施工的队伍当中。当干完活要走时,人们拉住他,无论如何要他留下姓名,不然就不让他走,雷锋没有办法,才告诉大家自己的名字。他还说:“我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只是尽了自己的一点义务,留不留名都一样。”

还有一次,雷锋有事去沈阳。在火车站检票口,他发现在一群人中间,有一个背小女孩的中年妇女在抽泣。雷锋跑上前去询问情况,原来这位大嫂准备乘火车去看望远在吉林的丈夫,可到了火车站,才发现自己的车票和钱都弄丢了,正不知道怎么办呢。雷锋了解了情况后,劝这位大嫂不要哭,并连忙用自己的津贴为大嫂补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还给了她几元钱,让她和孩子在路上用。大嫂接了车票后,说什么也不拿雷锋给他的钱,她眼含热泪地问:“小兄弟,你真是个好人,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部队的?住在哪里?”雷锋回答道:“我叫解放军,住在中国。”后来,雷锋这种为了国家的建设,为了群众的幸福,不计个人得失的行为感染了很多人,人们把雷锋给社会注入的这种爱国主义风气叫作雷锋精神。

点评

赵一曼和雷锋,一个生活在战争年代,一个生活在和平时期,不同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他们不一样的人生道路。赵一曼为了民族的解放,浴血奋战于林海雪原,流尽了自己最后一滴血;雷锋为了国家的富强,挥汗在工厂田间,耗尽了自己最后一份力。道路不同,目的地却是一样,他们的奋斗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国家成了他们共同的精神皈依。因为热爱自己的祖国,所以他们能始终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直至献出年轻的生命。在赵一曼和雷锋身上,爱国主义的优良家风展现得淋漓尽致。

家风警语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去其害。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