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临危不惧。”意思是,面临着危险从容不迫,毫不畏惧。北齐人刘昼在他的《刘子》一书中写道:“临危难而不惧,履冰火而如归,非轻死而乐伤,仁恩驱之也。”意思是在危险艰难面前一点也不害怕,踩着冰雪和火焰像是回家一样轻松,能够做到这些,并不是因为把死看得很轻,或者把受伤当作快乐的事,而是因为在爱国情怀的驱使下,人们会忘掉恐惧,从而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于谦和戚继光都是家喻户晓的明朝爱国人士。他们一文一武、一先一后,但在家国遭遇危难时,都主动出击,临危不惧,为后世敬仰和传颂。

于谦,字延益,我国明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出生于一个爱国思想浓厚的官宦家庭,祖父于文曾做过兵部主事,是一个忧国爱民的清官。在于谦小的时候,祖父常常给他讲苏武、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故事,教导于谦为人要谦逊,行为做事要处处想着国家、想着百姓。祖父的家训深深地影响了于谦的一生。

明英宗时期,北方的瓦剌部渐渐强大起来,他们经常派军队向南越过边境进入明朝境内进行骚扰,烧杀抢掠,严重危害了边疆居民的生活。而由于朝野上下的腐败,明朝并未对此进行有效的反击,这导致了瓦剌军队的变本加厉。1449年,瓦剌军队竟然在首领也先的带领下,直接攻打明朝北方的要塞大同,这一下给了未做准备的明朝一个措手不及。情急之下,英宗亲率五十万大军驰援大同,然而,当军队行军至土木堡时遇上瓦剌军队,由于指挥不当造成重大失误,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就连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军俘虏了。

英宗被俘后,瓦剌大军更加猖狂。军中主将们此时都怀着这样一种想法:“连皇帝都被我们俘获了,我们何不直接打到北京城,自己去做皇帝。”于是他们整顿大军,一路向北京城奔来。这时,明朝军队被打败,英宗被俘的消息也传到了北京,朝廷一片混乱,人心惶惶。负责监国的英宗的弟弟朱祁钰赶紧召集大臣商议,然而面对瓦剌大军压境,朝中大臣们也束手无策,他们纷纷建言都城南迁。在国家危在旦夕之际,于谦挺身而出,极力反对迁都,他举宋朝南迁后的局面为例,认为京城是国之根本,若放弃北京而南迁,则军队只会一溃再溃,不仅无法收复失地,反而会走向灭亡。于谦的恳切言辞说服了朱祁钰,他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北京城。

于谦当上兵部尚书后,立即积极部署京城的防御工作。他首先紧急从南方各地调集军队,同时招募许多壮丁,又命人打造许多兵器铠甲,并对新招募的士兵日夜操练,这样,等瓦剌大军攻打到北京城下时,于谦已经组织成了一支强大的队伍。不久,瓦剌主帅也先率领大军,挟持着英宗浩浩荡荡地向北京杀来。面对兵临城下,于谦沉着冷静,他先命令手下把北京的九个城门全部关闭,随后自己亲率二十二万大军在九门外列阵,以逸待劳,从正面阻击敌军。这一天,瓦剌大军来势汹汹,攻到西直门外,于谦命令属下高礼和毛福寿率军迎敌,双方激战一整天,高礼等人取得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北京城的军民。后来,得知敌人要派大军攻打德胜门,熟悉北京地形的于谦急忙命令属下石亨率军埋伏在城门外的空房中,自己率领大军从正面迎敌,当敌军到达城边时,他们前后夹击,顿时使得瓦剌大军乱了阵脚,首尾难顾,仓皇逃窜。经过这几次战斗,瓦剌大军损失惨重,士气大落。瓦剌主帅也先便佯装求和,向明朝提出了谈判,希望在他谈判中抓住于谦和石亨。也先在城门下对明军大喊:“我把你们的皇帝送来了,你们为什么还不派人来迎接啊?只要你们派人来讲和,我就把皇帝还给你们。”此时,刚刚登基的明景帝朱祁钰信以为真,打算与也先议和。然而于谦却识破也先的阴谋,他对明景帝说:“瓦剌大军一路从大同打到北京城,其亡我大明的目的路人皆知,现在我们除了坚决抵抗以外,没有别的办法,而且自古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现在大敌当前,我们绝不能上了也先的当。”于是明景帝就打消了议和的念头。

后来,又经过数天的战斗,瓦剌大军伤亡惨重。也先看到自己大势已去,于是率领残余狼狈逃窜。至此,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是明朝的民族英雄。他生于将门之家,先祖戚祥就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后来世代为官,他的父亲戚景是明朝军中的一位高级将领,文武双全,治军严明。受到家庭的影响,戚继光从小就明白男儿应该上马杀敌、报效国家的道理。

十七岁时,戚继光的父亲病死。按照当时传统,戚继光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从此,戚继光开始了他戎马一生的军旅生涯。当时,我国东南沿海常常遭受一些来自日本的海盗、浪人、商人的骚扰,人们把这些人称作倭寇。他们杀人放火,抢夺财物,无恶不作,严重危害了边境的安全。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深受朝廷的信任,他们提拔戚继光为参将,并把他调至倭寇最为猖獗的浙江,让他负责镇守宁波、绍兴和台州三郡。来到浙江后,戚继光未敢稍有懈怠,立即投入到了军队的训练之中,看到明朝水军力量比较薄弱,他还招募一批年轻力壮的渔民,组建一支水军。这一天,正当戚继光忙着训练这些新招募的水军时,有人来报说大批倭寇乘坐百余艘战船往台州地区驶来。戚继光听后,急忙部署迎战。他首先在台州部署好防守的兵力,然后亲自率领一股精兵主动出击,连夜奔赴宁海袭击盘踞在这里的倭寇主力,当戚继光率领军队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倭寇的面前时,倭寇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在他们还没有搞清楚对手是谁时,已经被全部消灭了。海宁战役结束后,戚继光的部队来不及休整,马上赶回台州,与台州守军前后夹击,全歼了来犯的另一股倭寇。在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戚继光率领军队与倭寇进行了大小十余次的战斗,逢战必胜,消灭了大量倭寇,挽救了许许多多被俘老百姓的生命,缴获大量倭寇的武器。从此,戚继光的威名就传开了,人们把戚继光率领的军队叫作戚家军。

慑于戚家军的威名,倭寇们再也不敢来浙江沿海一带进行骚扰了。可是没过多久,有人上报朝廷,发现福建沿海一带有大批倭寇聚集。原来,由于在浙江被戚家军打得溃不成军,倭寇们再也不敢大举进犯浙江了,于是就转而来到福建,准备伺机报复,这次倭寇倾巢而出,声势远比以前更浩大,以至于当地的军官无力招架,连连吃败仗。在紧急关头,朝廷升戚继光为指挥使,命令他率领戚家军连夜赶赴福建抗击倭寇。在福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与倭寇开展了大小数十次的激烈战斗,捣毁了横屿、林墩和牛田三个倭寇老巢。当时,牛田是倭寇在福建最大的一个巢穴,倭寇数量最多,危害最大。戚继光多方考虑后,决定先消灭牛田的倭寇。戚家军率军来到牛田后,戚继光命人到处散布消息说:“戚家军远道而来,舟车劳顿,大家初次来到福建,又不服水土,多数士兵出现身体不适,需要休整一段时间,才能投入战斗。”倭寇得知消息后,信以为真,便放松了警惕。然而当天夜里,在倭寇酣睡的时候,戚家军犹如神兵天将,将其团团围住,许多倭寇还在熟睡中,就已经命丧黄泉。

后来,戚继光又辗转来到广东,与另一位抗倭将领俞大猷会师,共同消灭了流窜在广东一带的倭寇残余。至此,“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经历十几年艰苦的抗倭战斗,辗转浙江、福建和广东几个省,终于在神州大地上把倭寇消灭殆尽。

点评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这首《石灰吟》是典型的以物喻人的诗。被从山中开采出来之后,旋即遭受烈火的焚烧,虽然已经粉身碎骨了,但却留下了清白的名声。看似每一句都是在写石灰,实则却是在写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立志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从于谦保卫北京城时的表现来看,他做到了留清白于人间,流正气于后世。戚继光虽然以将名流传于世,但他也是一位地道的文人,平时也爱写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怀,其中最著名的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示升官发财并不是我的志愿,只是希望能够赶走倭寇,天下太平。戚继光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确实是这样行事的。他们都用临危不惧的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情怀,他们的言论也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的家训中。

家风警语

一以国家为己任,勿谓身家之私谋。

——明·于谦

《古穰集卷二·少保兼兵部尚书于谦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