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节刻画的欣赏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三拳的情形,可谓三奇。施耐庵在《水浒传》中这样写道:第一拳:“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明末清初杰出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对这三段文字大加赞赏:“真正奇文”,“三段,一段奇似一段”。一奇在各尽三拳之妙。拳打镇关西不是劈头盖脑乱打,而是有选择、有步骤地一拳打一个部位,很有节奏感。三拳的效果,全从郑屠被打的不同部位所产生的不同感觉写去:打鼻子,从嗅觉写,咸酸辣,不是滋味;打眼睛,从视觉写,红黑紫,头晕目眩;打太阳穴,近耳根,从听觉写,乱嗡嗡昏厥过去。就这样通过一连串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形象比喻,使鲁提辖的三拳,各尽其妙,绝不雷同。二奇在点染出鲁达的英雄性格。三拳不打在一处,显示出他粗中有细,三拳就结果了郑屠的狗命,足见他嫉恶如仇,下手很重,也正是这三拳,结束了他的“提辖”生涯,从此走上逃亡、出家落草的道路,最终上了梁山。三奇在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文中以调侃口吻畅写三拳之下,开肉铺的郑屠,又开了油酱铺、彩帛铺,最终还做水陆道场“超生”自己,读罢之后,人们无不拍手称快,为作者为英雄鲁达热情赞颂的强烈爱憎所感染。这种细节的魅力令人观为叹止,表现出“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的特色。

(二)细节写作的要点

1.点面结合,具体全面

平时,同学们和小伙伴之间发生过许多的故事,发生过你从没对别人提起过的事。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写下来。以后再来回味这些童年的往事,会引起无限的思念。大家往常发生的事情,可能有非常有趣的事,可能有让你烦恼的事,也可能有做错的事。只要是可以回想起的往事,有必要拿起笔来把它写下来。写一件事情,就要把这件事写生动、写具体。比如要把老师不在场发生的事写得生动具体,就要回想当时教室里的一番情形。我们首先从整体上对教室里的情况加以描述,这就是“面”的描写。其次,我们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个人或几个人进行细致的观察,他们在做的事情,在说的话。抓住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来写,也可以对他们的心理活动加以揣摩推测,这就是“点”的描写。

2.抓住细节,真实再现

要想把一件事写得生动具体,必要的细节刻画是不可少的。就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比如“教室的门猛然被推开”所出现的情况,或者突然有人说“老师来了”,产生的情况,抓住这些细节,进行生动刻画,会为文章增色不少。这类事件是同学们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我们是有话可写的。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描写把当时的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要抓住同学们的动作、神态、语言,也要适时地把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融入其中,这样才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细致刻画,表现主题

细节刻画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细节刻画就是对一些较重要的史实、情境、器物、场景、文化作品等进行较系统生动的描述,增强历史事物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就是抓住突出主题的重点部分,进行细致入微、具体充分的描绘,如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把表现人或事物特点的部分清晰地展示出来。如《包身工》中通过对“包身工起床”情景的详细描写来揭露包身工生活条件的恶劣,受剥削之深重;又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通过对吴吉昌扫街情景的细致刻画,来表现吴吉昌不屈不挠的精神,都是抓住重点精雕细刻来突出中心的。运用这种方法要做到“精”和“细”。“精”就是要准确贴切,要符合生活的真实,要选择能恰当地体现中心思想的内容;“细”就是详尽入微,毫发毕现,形象逼真,力求给人身临其境、如在目前之感。

(三)细节写作的方法

1.白描法

白描本来是绘画术语之一,就是用线条描写或单色、不加彩色的绘画。这里借用过来指作文时,在语言上不尚华丽,只着意朴实。比如:“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鲁迅的《孔乙己》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把孔乙己这个人物思想和盘托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心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

2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修辞,即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比如:“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群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一细节,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一群麻木的、不觉悟的人们,在冷漠地观看刽子手杀害革命者的情景。比喻生动形象,如浮雕一般现于读者眼前。面对自己的同胞惨遭杀戮,人们却无动于衷,像看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街头热闹似的,令人伤心痛心。作者那强烈的愤懑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炽烈情怀在这一细节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以此形成鲜明对照,从而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或者同一个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便是小说精心设计的一个用来表现人物内心的“道具”,文中四次反复写那件军大衣,开头写“巡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显示出他一副威严的神态。当他要教训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混蛋”时,听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的狗”,于是马上来了个大转变:“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替我把大衣脱下来。”后来,他再次表示要惩处狗主人时,忽又听得狗是“将军家的”,他又变了:“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好像起风了……”这里大衣一“脱”一“穿”,刻画出奥楚蔑洛夫掩饰心虚胆怯的尴尬情状和媚上欺下、凌弱畏强的丑态。最后一次写大衣在小说结尾,当他确切知道这是将军家的狗并向首饰匠训斥一通之后,“紧裹大衣,接着穿过市场广场,径自走了。”这条变色龙又恢复了他那耀武扬威的常态,如此反复描写,把这条沙皇鹰犬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4曲笔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对于典型细节,有时不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而是采用“曲笔”,层层设置悬念,有时故意拖延,直到最后才揭开谜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驿路梨花》中就通过三个悬念和两次误会,使文章层层设疑,悬念迭出,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再如,《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临死前的描写: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大侄子赶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拖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着眼泪,走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如果将这段描写,写成“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妻子明白他的意思,挑出一茎灯草,他就断气了”,还有什么味道呢?作者通过精心的构思,首先设计出两个侄子和奶妈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出种种错误的猜测,以引起读者的好奇或猜测,直到妻子猜对了才“没了气”。这个细节留给读者的印象十分鲜明强烈,严监生这个守财奴形象跃然纸上。

5.照应法

贯穿法就是前后文连续多次出现某细节的写法。有的是动作细节的照应,就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节性动作的描写,来构成照应关系。动作细节的位置,宜间开一段距离;动作细节的类别,可以是同一动作的重复,也可以是有一定因果、顺承等连贯性动作的展示,还可以是有较强对比性动作的环扣。这种照应运用频率最多,因而在细节照应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例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名篇《孔乙己》中: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这句话先后出自小说第四段和第十段,是动作细节描写,前者体现在一个“排”字上,后者体现在一个“摸”字上,这两个动作细节,就形成了对比性的照应关系,显示了孔乙己命运发展的脉络。

有的是物件细节的照应,就是通过对某个物件的细致描写和客观展示,来构成照应关系,物体多以小而平凡的东西为主,对人物主要起衬托作用。例如,苏联作家苏西蒙洛夫的《蜡烛》,就采用了这种细节照应。照应的位置是小说的后半部分,照应的物件是老妇人45年前结婚用的一双喜烛,而现在她把蜡烛插到了烈士的坟头上,作者对蜡烛就进行了多次描写,反复纷呈,形成细节照应,从而有力地表达了老妇人对烈士的悼念之情。

6.标点法

标点法是借用标点来突出细节的方法。鲁迅《故乡》中写道: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故乡》中这处细节描写,标点符号表意非常丰富。一句话寥寥七个方块字里面,作者连用了五种标点符号:“! ,—— ? ……”这五种交替变化使用的标点符号,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我”二十多年后与与闰土哥重逢时的那种高兴又震惊、似曾熟悉又陌生的复杂心情。表现了“我与闰土见面时的欣喜、惊异、悲凉、疑虑、感慨等百感交集的矛盾心理和欲言又止的复杂神情。闰土那副既高兴又自觉卑微的心情则借助一声“老爷!……”传达了出来,也体现了标点的神奇。这样的情感细节是难以完全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标点的魅力让这个细节放射出奇异的光彩。

7.造型法

造型法是对所描写的对象给出一定造型的方法。《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用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纸包,看着党证里夹着七根干燥的火柴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缰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说:“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这里,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间的是数火柴与交党证的姿势造型。

(四)方法的获取

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出肃杀的清秋。好文章之所以能感人肺腑,精彩的细节刻画功不可没。成功的细节刻画在描写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刻画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要获得细节,首先要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艺术大师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古人为了画老虎,深入险地在树上搭棚,日夜观察;有人为了画牛,把自己打扮成牛,深入牛群,以便做到“以牛观牛”。

在观察事物时,要系统地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要注意变换观察点,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事物的典型特征和各种关系,从而抓住事物、景物和人物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观察一个人、一件物、一件事也如此。有了这种多角度的辨细察微的观察精神,细节刻画就不会失真。不过,万千的事物,我们不可能一一观察。那就要多读书、多思考、多总结,在大量的阅读中掌握生活常识,了解动植物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性,这也是把握“生活真实”的一条捷径。

其次,要认真借鉴教材中的范例。上面所列的各类例子,都是成功运用了细节刻画方法的典范之作。在学习中,我们应有意识地、自觉地去借鉴、模仿。

再次,同学间要多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各自的观察,是按照各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进行的,这样获得的观察素材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不会流于粗疏或片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每一次专门的细节刻画练习或作文之后,教师都应该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这种交流。对于好的,要通过朗读、传阅、张贴等方式,以达到树立榜样,获取互补的目的。比如:“午饭的时间到了,我的肚子早已经‘咕咕’乱叫,好不容易挤到橱窗前面,把饭盆子放进去,只见厨房工友满满地盛了一大瓢,接着用勺柄一刮,富士山马上变成了塔里木盆地,‘扑’一下扣在我的饭盆子上”,这样,工友动作的麻利、“我”肚子饿渴望多吃一点但又不能如愿的情形通过拟声词“咕咕”、准确的动词“刮”“扣”和夸张的比喻,就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名作欣赏

她今天样子很凶,但当我问起她的头发为什么这样长的时候,她还是用昨天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看来这是上帝给我的惩罚,年轻的时候,我夸耀过这一把马鬃,到老了,我可诅咒它了。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我不想睡!……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她马上表示同意,一面编辫子,一面往沙发那边瞧,母亲就在沙发上躺着,脸朝上,身子直得像一根弦。“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声说!”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而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色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的腰弯得几乎成了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可爱的动物。

——节选自高尔基《童年》

佳篇品读

“丁零零”,上课的铃声响了,这一节是作文课。陈老师大步跨进教室。今天他显得格外兴奋,走到讲台前,笑嘻嘻地说:“同学们,今天我特别高兴,你们知道我为什么高兴吗?”我们都咧开嘴,摇摇头。陈老师接着说:“今天早上,我到贸易市场,一元钱,买了两只老母鸡,你们说能不高兴吗?”同学们哄的一声笑了,张瑾笑得连腰也直不起来了。我想:陈老师准又在开玩笑了。哪知陈老师却一本正经地说:“真的,我从来不说假话。不信,我读给你们听。”说着,他拿起一本作文本大声念了起来。原来一个同学在作文中写他跟爸爸到贸易市场去买鸡,爸爸只付了一元钱,买到两只肥壮的大母鸡。同学们恍然大悟,陈老师在批评有的同学写作文不顾事实,胡编乱造。陈老师说:“不管你的描写多么生动,词语多么丰富,不真实的文章是没有意义的,就不是好作文。”我想,我也常犯这种毛病,如以前写秋游时,却写“春光明媚,百花争艳……”打这以后,同学们写作文时,总要细心琢磨,深入了解,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便问老师、家长或者查阅资料,类似的错误就大大减少了。

——节选自《上课》

点评

《童年》一方面真实地描写了阿廖沙的成长过程和他的所见所闻,另一方面,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反映生活的本质。外祖母把自己的头发长说成是上帝给自己的惩罚,自嘲中满含着幽默,“我不想睡!”感叹号昭示着“我”态度的坚决,显现出“我”在外祖母面前的无拘无束。“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声点说!”外祖母问话中隐含着轻轻的责备,但更多的是关爱。“外祖母温柔的话语中,她微笑时,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快活地露出雪白的牙齿”,有皱纹的面孔“年轻、明朗”;全黑的衣服遮不住她眼睛里射出发自内心的“永不熄灭、快乐的、温暖的光芒”。高尔基这些细节的刻画,让我们感受到一幅幅温馨的画面。

《上课》这个片段刻画了语文老师作文授课的智慧。小作者并没有平铺直叙地刻画老师,而是采用了抑扬的手法,为塑造语文老师的智慧设置了悬念。在正面刻画上,小作者除了用鲜活的个性化语言来塑造老师形象外,还采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老师:从先前的“笑嘻嘻地说”到“一本正经地说”再到后来的“说”,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多么富有魅力的老师。另外,小作者也不忘用侧面烘托来描写老师,从“我们都咧开嘴,摇摇头”到“同学们恍然大悟”,最后到“类似的错误就大大减少了”。这些细节足以表现了老师的育人智慧。

(六)需要注意的问题

细节刻画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和性格的表现。要写得生动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注意通过人物的心理写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选用典型细节,真实细致地描绘。抓住人和物的典型特征,运用美术笔法,精工细笔,描画出人物的细部相貌和事件的细微进程。精心锤炼词语,巧妙运用修辞。在细节刻画中也常常采用浓墨重彩、绘形绘色的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采用平时熟练运用的夸张、比喻和反复等修辞手法。

「记叙文写作」如何把记叙文写生动:着力细节的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