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受到阻遏,就会积聚更多的势能,一旦闸门被打开,它将奔涌而出。文章也是一样,在展开中心事件、揭示情节高潮以前,如果先反复点染、多方烘托,造成“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态势,中心或高潮部分的描写便具有“铁骑突出刀枪鸣”那样动人心魄的力量。韩愈诗说:“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用“盘马弯弓”形容作品情节的铺垫和蓄势是很确切的。铺垫蓄势小说中重要人物出场之前,往往反复从旁映衬,渲染声势,借别人之口刻画人物,充分显示人物的重要地位。这样安排蓄势,使读者一方面滋生强烈的期待心理,急于想知道个究竟,一方面虽未见其人,但又约略知道概况了。

(一)巧手蓄势,妙笔生花

1.蓄势定义

蓄势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动作、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层层铺垫,集中细腻地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陡转是指在读者产生期待、设想故事情节的可能发展后,出现转折,即到了时机成熟的高潮或结局时,笔锋突然一个急转,道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通过情节的一波三折,以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可以借鉴小说蓄势和逆转的笔法,让文章更加精彩,引人入胜。

蓄势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铺陈的一种表现手法。凡读过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无不为作者精巧的构思所叹服。《项链》中的马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不甘贫贱的人,整天梦想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在教育部长的舞会上,她新做的礼服,借来的项链,将她推向了虚荣被满足的成功的巅峰。仓促离开舞会后,情势逆转,发现项链丢失,还心存侥幸,最终不得不用十年的艰苦劳作偿还了债务。之后笔锋再次陡转,散步偶遇时,却被告知项链是假的,根本不值十万法郎。这一结局不仅使马蒂尔德目瞪口呆,也使读者大感意外,并为之唏嘘不已。那该是怎样的心情?层层铺垫,步步推进,结果是如此出人意料,极大地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2.蓄势到位

蓄势要蓄足,转折要转陡。以流水作比,蓄势好比提高水位,加大落差,使水飞流直下,更为有力,激起更大的浪花。记叙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别是高潮的精彩,就如同高空泻下的瀑布。只有经过足够的积累,水流才有气势。缺少其中某一环节,情节的发展便不流畅,影响文章的完整性。

蓄势总是在故事情节或矛盾冲突发展到一定阶段,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不使它一触即发,草草结束,而是延缓它的总爆发,借以制造声势,使总爆发更有力度,如同张弓射箭,尽力将弓拉满,引而不发,到了一定时候一箭中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位读者愿在平淡无奇、一览无余的作品中徜徉,而文章的蓄势,可以使文章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波澜曲折,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二)多方设置,完成蓄势

请大家先欣赏《名画》的一段文字:

一位醉心“抽象派”和“立体派”绘画的人,在画展中花了大半天时间去选购名画。他选了许多幅都不满意,最后对一幅白底黑点铜框的画大为倾倒。他问画展的工作人员:“这幅标价多少钱?”

“这是墙上的电灯开关。”

这段记叙,其特点是先蓄势,把所要描写的事物先竭力抬高,待笔力衬足,然后再急转下跌。就好像拦江把水闸住,让水位提高了再跌落下去。其“蓄势衬垫”是手段,“跌”是目的。换言之,“抬高”是手段,“跌重”是目的,抬高是为了跌重,抬得越高,跌得也就越重。在《名画》中,主人公在画展中选购名画,“花了大半天”时间,“选了许多幅都不满意”,这是蓄势铺衬。此时,人们满以为“他”最后选的一定会是令人“大为倾倒”的名画,而谁也想不到竟是一个“电灯开关”,这是“跌”。这一衬一跌,不仅使情节陡生波澜,而且还使记叙充满了机趣。运用这种手法,能为情节制造出喜剧性的色彩,使语言产生讽刺、幽默的效果,让读者在先扬后跌中获得愉悦感。

1.设置悬念

先故意描写一种反常的现象,给读者留下悬念,而后揭开“谜底”,使人明白反常之中蕴含的深意,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例如,一篇作文写“我”过六岁生日时,父亲没买生日蛋糕,也不为“我”庆祝,而是让“我”去捡旧钉子,捡够三十根才能回家。“我”想了许多办法才完成了任务。回家后,父亲告诉“我”:“你要上学了,要培养独立能力……”听了父亲的话,“我”才知道他的良苦用心。文章开头写父亲不买生日蛋糕,也不庆祝,而是让“我”去捡旧钉子,这些违反常情的举动很让读者生疑,而后写“我”当时如何犯难,如何劳累,为后文蓄势,最后父亲说明了他的用意,读者才明白了父亲的苦心,深感父亲用意。作品中的悬念不仅吸引读者饶有兴趣地读下去,还会使作品结构跌宕起伏,增强可读性。有了这些悬念,文章就有了曲折的情节,结尾的点睛之笔也就得到了凸显。

2.埋下伏笔

伏笔,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作的提示或暗示。与这种提示或暗示呼应的就是照应。有伏笔就有照应。伏笔的巧妙使用,使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被一根时断时续、明断暗续的主线贯穿始终,结构更加严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就有很多伏笔,例如得知陆虞候等来到沧州时,“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此后一直未提这把刀,直到最后手刃陆谦时才从“身边取出那口刀来”,前后遥相呼应。正如金圣叹评点道:“遥遥然,直于此处暗藏一刀,到后草料场买酒来往文中,只勤叙花枪葫芦,更不以一字及刀也。直至杀陆谦时,忽然掣出刀来。真鬼神于文也!”又如,文中写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陆虞候等三人来到庙门“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这样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所说的话被躲在庙内的林冲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正是有了这样的情节安排,才使得林冲怒杀仇人、入伙梁山显得真实可信。

3.有张有弛

高明的作者总会在写作中匠心独运地设置多层艺术丘壑,在文势上节奏鲜明地呈现出一起三伏的艺术落差,一张一弛,渐趋叙述描写的高潮。这种张中有弛、动中有静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使得惊心动魄的描写情节起伏跌宕,节奏徐疾变幻、细腻明朗,极富于情境美和表现力,使读者在欣赏中能实现紧张和轻快的精神状态的互相转换,从而获得更大的美感享受。

有个同学写奶奶很小气,向奶奶要两块钱买糖吃都不给,以致“我”从此不去奶奶家;后来奶奶亲自登门,拿出50元钱给“我”买学习用品,并教育“我”不要乱花钱,但在学习上该花的不要省。“我”明白了奶奶的用意深受感动。文章写奶奶不给钱,这是“抑”,后写奶奶主动给钱,这是“扬”;奶奶前面的小气为后面的大方做了有力的铺垫,使后面的大方产生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叙述的节奏,设置了情节的丘壑,常常在紧张的战斗中用抒情味极浓的笔触,点染出充满诗意和幽韵的气氛,使紧张激烈的战争情节间有舒缓的余味,显示出张弛得宜的节奏感。像“赤壁之战”一节,战前就先通过曹操挥师穷追刘备,当阳一战使刘备几陷绝境;接着写曹操驰书孙权会猎于江夏,近置刘备于倒悬之危,把战争的气氛一下子渲染到了白热化的紧张程度。然后笔势一转,徐徐降温,渐露转机,乃至静谧——先是鲁肃来江夏吊丧,并陪同诸葛亮至柴桑晋见孙权;再是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促其坚定抗曹信心,结成孙刘联军,使联吴抗曹的战略得以实现,刘备也随之转“寇”为“主”,彻底解除了被“剿”之危;最后是在曹军进逼赤壁,两岸战云密布的情况下,奇异地出现了周瑜和诸葛亮的施计斗智,周瑜大宴宾客,孔明草船借箭,庞统西山庵诵兵书,曹操临江横槊赋诗等欢愉、舒缓的场面,衬托出两军相接、舟楫相错、火光涨天、刀戟蔽日、杀声如潮、血肉横飞的激战景象,更使读者稍稍平静的心绪陡起波澜,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4.烘托氛围

烘托原都是美术表现技法,就是人们常说的烘云以托月、夸大形容。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往往用生动的环境描写或对主体事物以外的其他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体事物,渲染故事的氛围。这个作用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中表现尤为突出。烘托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在此指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一种手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对“雪”的描写:去草料场的路上,“凛凛严凝雾气昏,空中祥瑞降纷纷。须臾四野难分路,顷刻千山不见痕。”出了草料场,“那雪正下得紧”,在归途中,“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让读者在“雪”的变化中感受着情节的紧张,并使林教头在风雪之夜怒杀陆谦等鼠辈这一高潮的到来而显得大快人心、酣畅淋漓。

5.渲染气势

渲染以其独特的魅力加强了语言表达和文字的表现力,使读者对所描绘的事物留下深刻印象,更使文章的情节紧锣密鼓、惊心动魄,为文章高潮的到来营造了必要的氛围。

如《鸿门宴》中,项羽在“巨鹿之战”后来到函谷关,不料大军受阻,又得到曹无伤关于“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火上浇油,不由勃然大怒,接着又有谋士范增“急击勿失”的建议,使气氛渐趋紧张,仿佛两军即将开始血腥的厮杀。宴会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让人不能喘息,在项王“默然不应”之后,范增仍不肯罢休,离席叫项庄为击破沛公以舞剑为名,企图“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读者面前,项庄和项伯拔剑对舞,一杀一护,刀光剑影,情势更加严峻,张良遂起,樊哙闯帐,撞倒护卫,怒视项王。此时,故事发展到最高潮,在渲染的作用下终于迎来了形势的排山倒海。可见,司马迁这位文学家和语言巨匠非常注重情节的渲染,也恰恰是这种渲染推波助澜,使文章起伏跌宕、扣人心弦,非常完美地实现了作者蓄势的意图。

蓄势而发,这一种记叙文中常用的方法,它就像爆米花一样,先慢慢地给钢瓶加温,待火候一到,猛地掀开盖子,里面烤熟的米就会“嘭”的一声爆开,让人感到惊喜。同理,作文时先不表明用意,而是慢慢地蓄势,等到时机成熟,再猛然揭开“谜底”,就可以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

(三)举例及点评

佳作欣赏

陆健

和煦的阳光,在三号楼309宿舍的窗上,反射出一片柔和的色彩。

“我提个问题,你们每人都得回答。”半倚在床上看书的“假小子”凌云,蓦地坐起身,一边用命令的口吻说着,一边扫视一下同伴们,“假如走在路上什么都可以捡到,可每个人又只能捡一件,你们都想捡到什么呢?”

凌云的话,一下子活跃了女大学生宿舍的气氛。

“哎,认真点儿!”凌云的样子倒是够认真的,“刘流,你先说!”

“我想,我想捡一部包括所有知识的书。”刘流停下正在做的作业说。声音是那样的低,仿佛怕谁笑话。

“嘿嘿!妞妞,那是《大百科全书》。”

“娟娟,别笑!按顺时针方向轮,该你了。”

“遵命!我想捡一包我刚刚能背动的金子。”娟娟的话语,像一条纤绳,把女生们蓦然拉入了深深的沉静里。

“我想捡到咱们大学校长的头衔。”方圆打破沉静说道。

“我想捡到教育部长的官职,管着方圆。”管芳的噱头,逗起一群笑声的鸽子,咯咯咯地飞出窗外。

“凌云,该你了,该你自己了!”

“我,我愿捡到没有欺骗的爱情。”凌云抚摩着手中那本看了一遍又一遍的小说,咬了咬红红的嘴唇,急促地说。同伴们有的伸一伸舌头,有的眼光里浮起淡淡的情思。

“我呀,没什么奢望,只想捡回我自己。”

小霞略带沉闷的声音里饱含着深深的悔憾。

“怎么,你把自己给弄丢了?嘻嘻嘻……”娟娟的笑声立即被四方制止的目光凝止于喉舌之间。

“秋月,就剩下你了。”

“好。”秋月放下正在织的毛衣,稍稍顿了顿,说,“如果可能的话,我渴望捡到一双眼睛,一双美丽的眼睛,给燕子。”

宿舍里再一次归于沉静,静得出奇,仿佛那幅摄影作品《子夜》中的月光从墙上弥漫出来了,宁静地在每一个心中延伸着。每一颗心中都涌起了燕子的形象,那是去年暑假旅游路过秋月家时认识她的。她是秋月的邻居,一个可爱的盲女孩。

学生范例

奶奶与“狗儿”

我的乳名叫“狗儿”。

小时候,奶奶这样叫我,我觉得无所谓,可现在我都这么大了,她还动不动就当着别人的面“狗儿、狗儿”地叫,真让人受不了。奶奶也知道我很不喜欢她这么叫我,可叫习惯了。就是改不了。

今天,奶奶说要来看我。一下课,我就往校门口跑,老远就看见奶奶伸着头往里面张望。忽然,奶奶也发现了我,见她高兴的样子,我就知道她要喊我“狗儿”,赶忙加速跑过去,高声地喊了声“奶奶”,将“狗”字盖了下去。去宿舍的路上,奶奶仍不停地喊着“狗儿”,什么:狗儿啊,饿了吧!狗儿啊,辛苦吧!狗儿啊,多穿衣服别着凉!一大堆“狗儿”让我有点生气了,我郑重其事地对奶奶说:“奶奶,可不可以别叫我‘狗儿’了,我都这么大了。”奶奶听了愣了一下,连忙笑着说:“我想改,可怎么也改不了,你就让我在路上叫两声过过瘾吧,到宿舍我保证只叫你的大名。”到了宿舍,奶奶就把包里的盒盒罐罐摆了一桌子,笑着说:“吃吧,都是你爱吃的!”我忙拿起筷子“扫荡”,突然,背后又传出一声“狗儿,我去帮你洗衣服。”“不是说不喊我‘狗儿’了吗?怎么又来了?”奶奶笑着说:“这是最后一次,以后肯定不了。”然后端着盆去洗衣服了。同学们渐渐都到宿舍了,看到我吃着如此丰盛的午饭,都羡慕极了。我自豪地说:“怎么样?我奶奶做的。”正当我往嘴里送最后一口鱼香肉丝时,背后传来了奶奶的声音:“瞧你这狗——”我猛一回头,奶奶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马上改口“吃得狗模狗样的”,我才松了口气。奶奶要回家了,我把她送到楼下,庆幸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谁知脚还没迈进宿舍,楼下就传来长长的一声“狗儿啊!”全宿舍的人听了都往外看,我知道那是奶奶在喊我。奶奶不见我下去,以为我没听见,又高声叫道:“狗儿啊,快下来,我有几句话要告诉你。”我只好红着脸往楼下跑。这时,几乎整幢楼的同学都在看着我。他们笑着说:“你真幸福啊,有这样亲切可爱的乳名!”我恍然大悟,对啊,这就是幸福,奶奶,我永远是您的“狗儿”。

点评

《捡》这篇文章最感人的地方就在于秋月的那句话,“如果可能的话,我渴望捡到一双眼睛,一双美丽的眼睛,给燕子。”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亮点”,并且在文章中也确实“亮”了起来!为什么会“亮”起来呢?只是因为这句话发人深思、启人心智吗?试想,如果文章仅此一句,或把这一句直接摆到开头,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还会有吗?那是什么让这一句“亮”起来、从而使整篇文章“亮”起来的呢?是铺陈!是上面铺垫的层层情节之后的“激响”!由此来看,“亮点”真正“亮”起来的关键,就是在于情节的逐步推进,层层渲染。作者采用铺陈结构,就是当确定立意之后,先不写这个立意,而先写与这个立意沾边但并不到位的“暗点”,有意将文章的主旨潜藏起来,积情蓄势,直到结尾才在这些“暗点”的基础上显露“亮点”,将隐含文中的主旨或情感爆发出来,从而使文章有了“平中见奇”的撼人效果。

《奶奶与“狗儿”》情真意切,温馨感人。文章“以情感人”,确立了自己的感情基调。本文的情感基调是幸福温馨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爱意。即便是对奶奶的埋怨,也是孩子撒娇式的,并不是真恼。作文选取表达情感的素材。奶奶见到“我”的兴奋,给“我”带好吃的,帮“我”洗衣服,叮嘱“我”的话,处处流露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而“我”虽然不满奶奶喊“我”“狗儿”,却一直没有生气,而且最后还是跑下楼去,也写出了晚辈对长辈的敬爱。通过这些事例铺垫,全都围绕着一个“爱”字,因而读来亲切感人,不禁让人会心一笑。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铺垫手法,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蓄势是以退为进,蓄势时“退”的文字不宜过长,以免冲淡主体内容,造成反客为主之弊;要明确“退”的目的,它是为“进”服务的,是“进”的基础和垫托,一切从“进”出发,为“进”考虑。

记叙文行文模式:铺垫蓄势之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