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圆梦高考语文回扣卷第二套(全国Ⅰ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价值共识,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通过深层次的思想沟通和交流,在价值观念上形成某种协调、一致的意见。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于主客体之间客观的价值关系的观念把握,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关于客体对主体是否具有价值、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以及具有多大的价值的看法。价值共识就是在这种反映着一定的客观的价值关系的价值观念上达成的共识,因此,价值共识属于一种观念层面上的东西。尽管价值共识总是与价值观念相联系,是人们在价值观念上达成的一种共识,没有各种互不相同的、差异性的价值观念的存在及其相互交往,也就无所谓价值共识,但是,价值共识本身并不是某种形式或某种性质的价值观念,而是不同价值观念在其相互交往中所达成的协调、一致的状态,并往往表现为人们对于某种价值观念的认可或尊重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最终又会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或社会行为的调适。

价值共识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价值认同,指在价值观念的交往过程中,人们有时被对方的价值观念所同化,自觉地或非自觉地赞同和接受对方的价值观念;二是价值认异,指在价值观念的交往过程中,虽然人们彼此并不赞同和接受对方所持有的价值观念,但他们基于对彼此之间历史、文化、社会地位、利益关切等方面的差异的认知而完全理解对方所持价值观念由以产生的缘由和根据,并由此包容、体谅和尊重它。

如果说社会生活条件的共同性决定了价值认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那么,社会生活条件的差异性则对价值认异提出了客观要求。

首先,不同的社会共同体有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它要求生活于不同社会共同体中的人们之间实现价值认异。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曾根据其产生原因的不同而把共同体区分为三种形式,即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他认为,共同体中的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归属感,他们在共同体中过着“持久和真正的共同生活”,因为每个共同体都有着共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如每个家族有着共同的血缘,每个社区都有着共同的地域,等等。滕尼斯所说的这些共同体的特点其实也正是不同共同体之间的区别,也就是说,不同共同体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会使人们认同不同的价值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不同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念交往中,如果没有起码的价值认异,不同社会共同体之间就会产生激烈的价值观念冲突。

其次,同一社会共同体中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它使得生活于同一社会共同体中的人们之间也有必要实现价值认异。对于生活于同一社会共同体中的人们来说,除了那些最一般的共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以外,他们的绝大部分社会生活条件是因其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各不相同的。即使是那些最一般的共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于同一社会共同体中的不同的人来说也往往具有很不相同的意义。一般来说,对于特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内的所有人来说,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决定性因素的生产方式是同样的,但有些人占有生产资料而在生产过程和产品分配中居于支配地位,有些人不占有生产资料而在生产过程和产品分配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如果没有必要的价值认异,人们之间也会产生激烈的价值观念冲突。

(摘编自汪信砚《价值共识与和谐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价值共识形成于人们的相互交往中,是人们对主客体之间客观的价值关系的看法。

B.价值观念反映着一定的客观的价值关系,它往往会因价值共识的达成而改变。

C.拥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们只要通过深层次的思想沟通和交流,就会形成价值共识。

D.一旦价值共识达成,就意味着在价值观念的交往中的人们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1段首先对价值共识的含义加以界定,然后论述了价值共识与价值观念的联系与区别。

B.文章第2段以下定义的方式,阐述了价值共识主要的两种基本形式,突出了两者的不同之处。

C.文章最后两段从两个层面人手,论述了社会生活条件的差异性对价值认异提出的客观要求。

D.文章引用滕尼斯的观点,目的是论证社会生活条件的共同性决定了价值认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价值认同与价值认异虽表现不同,但都是不同价值观念在交往中所达成的协调、一致的状态。

B.借鉴和吸收交往对方的价值观念,来填补自己价值观念上的空白,这是价值认同的一种表现。

C.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之间如缺少价值认异,就会产生激烈的价值观念冲突。

D.最一般的共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使价值认同具有了可能性,但并不能消除价值认异的必要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生产主要依靠专业机构和新闻记者。进入互联网时代,新闻生产不再是职业媒体人的专属,受众也开始自主或众包生产内容。人工智能时代,随着机器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新闻生产实现的一个突破则是“机器人写新闻”。所谓“机器人写新闻”,实际上是一套程序算法,通过垂直领域开放平台的接口或平台授权,机器人可以快速抓取、生成、发布和推送资讯。尤其在证券交易、体育赛事、地震信息等方面,机构网站提供信息接口,机器就可快速抓取而后生成并推送新闻。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机器人新闻写作应用,例如2017年8月8日晚四川九寨沟发生7.O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的机器人就用时25秒写作发布了地震快讯,各新闻要素一应俱全。

如今,越来越多的媒体平台开始采纳“兴趣推荐”模式,即基于用户阅读新闻的倾向性和个性偏好,通过算法为不同的用户推送和呈现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这种分发机制为内容与用户间的匹配提供了一个新的传播方式——让内容主动“找到”对它感兴趣的人。

运用人工智能,新闻呈现方式可以更加互动化,可以尝试做出智能化的交互体验。近年来,随着语音识别、语音处理技术的不断成熟,中外互联网公司推出了一系列“语聊机器人”产品。此外,人工智能与VR(虚拟现实)、3D建模等视频技术的结合,也能给用户带来新的视觉化、互动化阅读体验。

(摘编自张志安、刘杰《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技术驱动与价值反思》)

材料二:

今天流行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算法推送”等,加剧了人们对信息茧房的担心。“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来自美国学者桑斯坦,他指出,信息茧房意味着我们只听我们选择和娱悦我们的东西。信息茧房在传统媒体时代,便或明或暗地存在,它与人一直存在的选择性心理有密切的关联。

选择性心理与人们已有的认知框架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因为各种偶然机遇形成了各种初始观念,这些初始观念成为他们判断接收到的信息的认知框架。

信息茧房之所以在今天被放大,除了算法新闻的影响外,还和社交网络对信息的过滤以及社交平台中的圈子有关。当每个个体或群体被娱悦自己的信息砌起来的“墙”所包围时,我们看到的世界越来越狭小,而在一道道“高墙”之下,个体、群体或组织间的沟通、对话将变得更为困难。

(摘编自彭兰《人人皆媒时代的困境与突围可能》)

材料三:

对于新闻业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在生产端,媒体终于迈进自动化门槛。机器人替代普通劳动力已进入智力密集的新闻业。与普通的编辑人员不同的是,智能写作机器人通过文本风格模式的识别,使用算法进行数据加工处理,并运用计算机程序自动化生成文本内容。在分发端,个性化阅读客户端也在掀起一场巨大的变革:把新闻的编辑发布权从人让渡给算法。在接收端,深度阅读可望不可即,纯文字的传统阅读变得更为小众化和精英化,图片和视频开始升格为21世纪主流文本表现形式。一篇图文的平均阅读时间只有区区80余秒,全球用户都在经受注意力涣散的阅读大转折。新世纪的数字难民,不再是无法接入互联网的人群,而是沉溺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之中无比焦虑的网民。这无疑极具讽刺:我们面对着信息的大海,却依然干渴难耐。海量信息在拓宽消费选择边界的同时,也加剧另一种短缺——过滤。

(摘编自《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谢幕与重生>)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传统媒体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新闻生产端一再实现突破,先是受众也开始生产内容,现在则是“机器人写新闻”。

B.中国地震台网的机器人通过网站提供的信息接口,快速抓取信息后生成并发布新闻要素完备的九寨沟地震快讯,整个过程只用了25秒。

C.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美国学者桑斯坦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信息茧房”的形成有媒体因素,也有用户自身因素。

D.图片和视频成为当前新闻的主流文本表现形式,表明新闻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而这一变化也对用户的阅读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新闻的机器人并不能完全具备人类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只能依靠现成的数据、设定的程序进行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和新闻的生成。

B.如今,越来越多的媒体平台为用户推送新闻的不再是传统的有血有肉的编辑,而是基于用户阅读的倾向性、个性偏好等形成的一套算法。

C.在人人皆媒的传播模式中,每个人都可以自主设定关注对象,而这个主观的设置,已为“信息茧房”埋下了伏笔,让一些信息过滤、阻隔在外。

D.材料二和材料三把信息分别比作“茧房”和“大海”,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工智能时代的人们陷入信息的包围之中而无比焦虑的状态。

6.材料三说“对于新闻业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对新闻业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心的方向,无穷无尽

彭程

此刻,目光所及的广阔视域里,众多植物茁壮茂盛,一派浓郁恣肆的碧绿,喷吐着生命的活力。这里是兴隆热带植物园,位于海南万宁。眼前这些树木花卉,让我的思绪飞向三十年前,我到过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两个植物园中的植物大多无异,但相互之间的直线距离就有两千多公里。两地之间海陆阻隔,江河纵横,山脉连绵。然而想象能够消弭阻隔,就像我此刻的体验。在意识的调遣下,距离不复存在,方向随意掌控。

在华北平原长大的我,十几岁时把小桥流水的江南当成心目中最初的远方。我想象着那里的天空和土地、河流和植物,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数年后,我初次踏上那里的土地时,却分明有一种旧地重游的感觉。后来,陕北高原成为我新的向往。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加,曾经的虚幻变作真实,陌生成为熟悉,然而向往也会同步扩展,没有停歇。目光尽头的地平线,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

许多年了,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在某个清静的时辰,展开一本中国地图册,确定其上的一个或几个地点,放飞思绪。一幕幕画面穿越时光和距离,翩然闪现。那是长白山脚下的小镇外的原始森林,双脚踩在厚重松软的腐殖土上,松脂的清香、铃兰花的馥郁伴着鸟儿的鸣叫扑面而来;是浙江永嘉群峰环抱中的楠溪江,用千百条清澈澄碧的溪水,用奇岩、飞瀑、深潭、古村和老街,打造出了三百里山水画廊。有时候,借助资料和图片,我也会把目光投向某个向往已久而尚未遂愿的地方。我想象青海三江源头的浩瀚壮丽,西藏纳木错圣湖边飘扬的经幡;想象大凉山满山遍野的金黄色苦荞麦,大兴安岭深处与驯鹿和猎狗为伴的鄂伦春人家。甚至仅仅是想象,就能够带来一种惬意的慰藉。

这些已经去过或将去到的地方,被造化赋予了各自的美质。壮丽,秀美,辽阔,幽深,雄奇,朴拙……美的形态千变万化。但对于我来说,初次遭逢这些景物,都是一种感动,一种震颤,一道划过灵魂的闪电;而过后,则是一遍遍地回想,在回想中沉醉,在沉醉中升起新的梦想。

让我记述一次这样的闪电和震颤,它的强度让我此生难忘。那是二十多年前,一次在新疆大地上的旅行。是在天山北麓,汽车穿越连绵交错的农田和林带,即将驶入浩瀚无垠的千里戈壁。就在它的边缘,神话一样,眼前突然闪现出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至少有几十万株吧,茎秆高大粗壮,花盘饱满圆润,花瓣金黄耀眼。它们齐齐地绽放,一片汪洋灿烂,仿佛色彩的爆炸和燃烧。在片刻的惊骇后,我觉察到眼眶中盈满了泪水。这在当地是最普通的风景,普通到无人关注,却让我镂心刻骨。因为平凡而普遍,它更能够反映此地的自然之美的本质,也更能够和孕育于风土之中的普遍精神建立起一种关联。

只要倾心相与,你就能够听到每一处大自然的心跳声,捕捉到它丰富而微妙的表情变化。每一个地方,它们的天气和地貌、植被和物候,天地之间诸种元素的组合,构成了各自独特的声息色彩。而所有这些地方连接和伸展开去,便是一片大地的整体。久久凝视那一幅雄鸡形状的版图上,那些你亲近过的地方,一种情感会在心中诞生和积聚。那是一种与这片土地血肉关联、休戚与共的情感,当它们生发激荡时,有着砭骨入髓一般的尖锐和确凿。你正是从这里,从一草一木,从一峰一壑,建立起对一片国土的感情。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因为那个方向,分别是它们的家园所在。每个人的家园之感,都诞生于某一片具体的土地,而家国同构,无数家园的连接,便垒砌起了整个国度的根基。甚至一种最为深切的哀痛和悲愤,也可以经由风光和自然来获得寄托。在敌寇铁蹄践踏、国土沦丧、百姓流离的黯淡日子里,戴望舒这样写道:“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漫游,让脚步跟随着目光,让诗意陪伴着向往。行走中,远方化为眼前,异乡变成家乡,“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每当脚步踏上一个新的地方,都是把家园的界限向外扩展。而所有的家乡,它们的名字的组合,就形象地描画出了一个国家的名字,成为对它的标注和阐释。在被这个名字覆盖和庇护的一大片土地上,我们诞生和成长,爱恋和死亡。

心的方向,朝着四面八方,无穷无尽。(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兴隆与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园写起,引出意识与距离的话题,首段运用联想的手法来扣题、释题,自然而巧妙。

B.对作者而言,远方意味着感动与希望:去过的地方,在回忆中重温美好;没去过的地方,只能借助资料和图片获得慰藉。

C.作者运用比喻、夸张描写新疆戈壁边缘一望无际的向日葵,突出其壮阔的气势、明艳的色彩,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D.作者引用古代诗句,突出并拓展了家园的意义;引用现代诗句,则诠释了最为深沉的家国之情常被寄托于山川大地之间。

8.作者为什么在前五段使用第一人称“我”,而第6段却换用第二人称“你”?请简要分析。(6分)

9.结合全文,说明文章标题“心的方向,无穷无尽”的含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沈林子字敬士,少有大度。及高祖为扬州,辟为从事,时年二十一。义熙五年,从伐鲜卑。大军于临朐交战,贼遣虎班突骑驰军后,林子率精勇东西奋击,皆大破之。慕容超退守广固,复与刘敬宣攻其西隅。广固既平,而卢循奄至。初,循之下也,广固未拔,循潜遣使结林子及宗人叔长。林子即密白高祖,叔长不以闻,反以循旨动林子。高祖以超未平,隐之,还至广固,乃诛叔长。林子时领别军于石头,屡战摧寇。循每战无功,乃伪扬声当悉众于白石步上,而设伏于南岸,故大军初起白石,留林子与徐赤特断拒查浦。林子乃进计曰:“此言妖诈,宜深为之防。”高祖曰:“石头城险,且淮栅甚固,留卿在后,足以守之。”大军既去,贼果上,赤特将击之。林子曰:“贼养锐待期,而吾众不盈二旅,难以有功。今距守此险,足以自固。若贼伪计不立,大军寻反,君何患焉?”赤特日:“今贼悉众向白石,留者必皆赢老,以锐卒击之,无不破也。”便鼓噪而出,贼伏兵齐发,赤特军果败。林子率军收赤特散兵,进战,摧破之。徐道覆乃更上锐卒,沿塘数里。林子策之曰:“贼沿塘结阵,战者不过一队。今我据其津而厄其要,彼虽锐师数里,不敢过而东必也。”于是乃断塘而斗。久之,会朱龄石救至,贼乃散走。高祖践阼,以佐命功,封汉寿县伯。遭母忧,诏曰:“军国多务,沈林子不得遂其情事,可辅国将军起。”林子固辞,不许,赐墨诏,朔望不复还朝,每军国大事,辄询问焉。 时谢晦任当国政晦每疾宁辄摄林子代之林子居丧至孝高祖深相忧愍顷之有疾上以林子孝性不欲使哭泣减损逼与入省日夕抚慰 小差乃出。上寻不豫,被敕入侍医药,会疾动还外。永初三年,薨,时年四十六。群公知上深相矜重,恐以实启,必有损恸。高祖寻崩,竟不知也。

(选自《宋书·沈林子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谢晦任当国政/晦每疾/宁辄摄林子代之/林子居丧至孝/高祖深相忧愍/顷之有疾/上以林子孝性/不欲使哭泣减损/逼与入省/日夕抚慰/

B.时谢晦任当国政/晦每疾宁/辄摄林子代之/林子居丧至孝/高祖深相忧愍/顷之有疾/上以林子孝性/不欲使哭泣/减损逼与入省/日夕抚慰/

C.时谢晦任当国政/晦每疾/宁辄摄林子代之/林子居丧至孝/高祖深相忧愍/顷之有疾/上以林子孝性/不欲使哭泣/减损逼与入省/日夕抚慰/

D.时谢晦任当国政/晦每疾宁/辄摄林子代之/林子居丧至孝/高祖深相忧愍/顷之有疾/上以林子孝性/不欲使哭泣减损/逼与入省/日夕抚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人”指同宗族的人。我国古代宗族是一单系结构,其世系是按男姓而不是按男女两姓加以排列的。

B.“鼓噪”在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以壮声势。古代军队作战时离不开锣、鼓,如击鼓进军,敲锣收兵。

C.“县伯”是爵名。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晋代侯、伯、子、男都封以“县”,历代沿袭。

D.“起”在文中是起复、起用之意,即封建时代官员遭亲人之丧,守制还没有满期而应召担任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林子能征善战,从伐鲜卑建功。临朐之战,高祖军队腹背受敌,战场形势极为不利,沈林子率领精兵奋勇厮杀,击败敌军;慕容超据守广固以后,他在攻城中立下大功。

B.沈林子机敏善断,识破敌人诡计。卢循声称集中兵力从白石发动进攻,沈林子怀疑敌人声东击西,建议严加提防,于是高祖重新部署兵力,命令沈林子与徐赤特断后布防。

C.沈林子沉着冷静,完成防守使命。徐赤特不听劝阻,贸然出击,使防守形势更加严峻,沈林子收容残兵,凭借险要的地势,又加上朱龄石的援助,终于令敌军四散奔逃。

D.沈林子功绩卓著,深受高祖倚重。高祖下诏要沈林子不用服满丧期,自己患病时要他人宫服侍;群臣害怕沈林子的死讯会让高祖的病情加重,所以高祖生前并不知道他已经去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我据其津而厄其要,彼虽锐师数里,不敢过而东必也。

(2)赐墨诏,朔望不复还朝,每军国大事,辄询问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蓦山溪

周邦彦

湖平春水,菱荇萦船尾。空翠①入衣襟,拊轻桹②、游鱼惊避。晚来潮上,迤逦没沙痕,山四倚。云渐起。鸟度屏风里。

周郎逸兴,黄帽③侵云水。落日媚沧洲,泛一棹、夷犹④未已。玉箫金管,不共美人游⑤,因个甚,烟雾底。独爱莼羹⑥美。

(注)①空翠:指青色的潮湿的雾气。②桹:捕鱼时用以敲船惊鱼的长木条。③黄帽:船夫。④夷犹:犹豫。⑤“玉箫金管”二句:反用李白《江上吟》“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诗意。⑥莼羹:用莼菜烹制的羹。西晋张翰因思念吴地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辞官而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通过锤炼动词,突出了菱荇、雾、鱼、潮等意象的特点,画面极具动态之美。

B.“山四倚”和“屏风”分别用拟人、比喻写周围连绵的群山,用语巧妙而有新意。

C.上阕中,词人不断变换视角,采用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的手法描写春日的湖光山色。

D.从下阕开始,词人将自己从景色的旁观者变成风景的一部分,由写景过渡到抒情。

15.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周邦彦“言情体物,穷极工巧”,请结合这首词的下阕简要分析词人抒情的技巧。(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热恋中的女主人公见到朝思暮想的心上人时,她的表现是“____”,与之前未见到心上人时的表现“____”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韩愈在《师说》中尖锐地指出:君子对“____”不屑一顾,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____”。通过对比,讽刺了耻于从师的君子,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一句以边塞特有的声响,烘托了战地的肃杀之气;而“____”一句中的乐声,则勾起了将士的思乡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蝙蝠历来声誉不佳,人们对它有着____的可怕的猜测,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长久以来世界各国的相关传说和民俗。一些媒体也往往倾向于向受众提供剥离事实的观点,仅将蝙蝠视之为致命病毒的宿主。

蝙蝠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是____的一环,它消灭害虫,帮助植物授粉和传播种子,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或许我们不曾想到,蝙蝠这一种群的消失将会严重影响多国经济的发展。( )。号称“水果之王”的纯热带作物榴莲,每年可创造过亿美元利润。而榴莲花朵不在白天而在黑夜绽放,如此一来,传粉重任就落到了蝙蝠身上。像香蕉、杧果等水果,除人工授粉外,蝙蝠也是实现其自然授粉的重要帮手。

对蝙蝠的偏见可能致使数十年来对保护蝙蝠所做的努力____。改变整个社会对蝙蝠普遍的憎恶感需要大量的教育努力,以便将文化上____的疑虑转化为对蝙蝠为人类福祉做出巨大贡献的知情和理解。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林林总总 不可或缺 功亏一篑 积重难返

B.形形色色 不可或缺 前功尽弃 根深蒂固

C.形形色色 举足轻重 功亏一篑 根深蒂固

D.林林总总 举足轻重 前功尽弃 积重难返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些媒体也往往倾向于向受众提供背离事实的观点,仅将蝙蝠视为致命病毒的宿主。

B.一些媒体也往往倾向于向受众提供偏离事实的观点,仅将蝙蝠视之为致命病毒的宿主。

C.一些媒体也往往倾向于向受众提供远离事实的观点,仅将蝙蝠视为致命病毒的宿主。

D.一些媒体也往往倾向于向受众提供游离事实的观点,仅将蝙蝠视之为致命病毒的宿主。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发达国家依靠的是资本与科技,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林业经济仍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较大比重

B.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林业经济仍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较大比重,而发达国家依靠的是资本与科技

C.与发达国家依靠的是资本与科技不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林业经济仍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较大比重

D.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林业经济仍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较大比重不同,发达国家依靠的是资本与科技

20.下面一则征稿启事的草稿片段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指出并做修改。(5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春节是海内外中华儿女阖家团圆、共度美好时光的节日。儿时的春节记忆,现代的过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倾诉我们的中国年。“印象中国年”全国首届新春主题文学大赛正式启动,现面向全国征收优秀稿件,希望广大文友竭尽绵薄之力,踊跃惠赠文稿。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既然放飞梦想,就应装备强大的引擎,牢记教育使命,助力全国展翅欲飞的学子。

材料:

鼓励奋斗 渴望创新 呼唤绽放

激活隐藏的密码 铺设笔直的跑道 厚植肥沃的土壤

拓宽教育边界 汇聚教育资源 维护教育公平

定向招收落后地区的栋梁 深切关爱留守农村的花朵 培育高校科技创业的精英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5年9月,腾讯推出的新闻写作机器人,十多分钟能完成上千字文章的撰写和编辑。

2016年3月,在人机围棋大战中,韩国名将李世石九段以1:4输给机器人Alpha Go。

2016年11月,集家庭保姆、辅导老师、休闲娱乐伙伴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智能机器人“小胖”,在试用期间与100个家庭的孩子和家长们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

2016年7月,由Knight scope平台制造的一款打击犯罪的机器人在硅谷购物中心撞倒并打伤了一名16个月大的男孩。洛杉矾时报引述该公司调查报告称,这个事件是一个“奇怪的事故”。

2018年3月,美国亚利桑那州一名女子被Umber自动驾驶汽车撞伤,之后不幸身亡。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全球已先后发生数起由自动驾驶车辆承担主要责任的事故。

可见,人工智能时代的大门已经开启,未来已来。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解析)A项,张冠李戴,根据第1段可知,“人们对主客体之间客观的价值关系的看法”是“价值观念”,而非“价值共识”。C项,“只要……就会形成价值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曲解文意,根据第1段可知,价值共识指人们“在价值观念上形成某种协调、一致的意见”,而不是“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

2.D(解析)D项,引用观点的目的分析错误,根据第4段可知,文章引用滕尼斯的观点,是为了论证“不同的社会共同体有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

3.C(解析)C项,张冠李戴,选项误把第4段末句中的“不同社会共同体”理解为“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其实这里的“不同社会共同体”指不同的血缘共同体、不同的地域共同体、不同的精神共同体。

4.C(解析)C项,无中生有,“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于文无据,材料二中只提及桑斯坦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但并未说明这一概念的提出是“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的。

5.D(解析)D项,曲解文意,材料二中的“信息茧房”并非表现“人们陷入信息的包围之中而无比焦虑的状态”,而是表现人们只听自己选择和娱悦自己的东西而使自己像生活于茧房中一样的状态。

6.积极影响:①带来新的传播速度;②形成新的分发机制(传播方式);③创造新的阅读体验。I每点1分)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①在新闻的分发端,“个性化信息服务”“算法推送”等分发机制使人们困于“信息茧房”;②在新闻的接收端,新闻呈现方式的转变,导致用户注意力涣散,难以进行深度阅读;③互联网的海量信息缺少必要的过滤,导致用户难以获取有益的信息。(每点1分)

(解析)首先,确定答题区间。材料一谈的是积极影响,材料二、材料三谈的是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其次,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概括。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一第1段中的“快速抓取、生成、发布和推送资讯”“用时25秒写作发布了地震快讯”可以概括出“带来新的传播速度”,依据材料一第2段中的“这种分发机制为内容与用户间的匹配提供了一个新的传播方式”可以概括出“形成新的分发机制(传播方式)”,依据材料一第3段中的“给用户带来新的视觉化、互动化阅读体验”可以概括出“创造新的阅读体验”。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依据材料二第1、3段的首句可概括出“在新闻的分发端,‘个性化信息服务’‘算法推送’等分发机制使人们困于‘信息茧房’”,依据材料三第2段第5、6句可以概括出“在新闻的接收端,新闻呈现方式的转变,导致用户注意力涣散,难以进行深度阅读”,依据材料三第2段最后两句可以概括出“互联网的海量信息缺少必要的过滤,导致用户难以获取有益的信息”。

7.B(解析)B项,“只能借助资料和图片获得慰藉”错,第3段中作者说“甚至仅仅是想象,就能够带来一种惬意的慰藉”,说明还可通过“想象”来得到慰藉。

8.①作者在前五段中先写自己可以调遣意识到达任何地方,从而得到慰藉,接着记述了一次看到美景让自己感动而震颤的经历,用第一人称能真实而细腻地展现作者的所见所感。②第6段是从“我”的这些经历得出的思考,感悟到的自然风物与家国情感的关系,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抒情说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③通过人称的转换,从个人的体验感受上升至情理的阐述,由描写叙述升华到理性思考,丰富了文章的层次,且增加了文章的深度。(每点2分)

(解析)文学作品中人称的选择与运用,是出于内容表达的需要。答题时应先分别分析前五段和第6段的思想内容,然后指明这两部分中作者运用不同人称的用意,最后再阐明变换人称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9.①心的方向指意识的方向,不受虚实的限制,方向随意掌控。②心的方向指脚步的方向,不受时空限制,范围不断向外延伸。③心的方向指情感的方向,与每一个地方产生关联的情感,以及由情感升华而成的家国之爱永不停息。(每点2分)

(解析)解答此题时,要梳理文中作者围绕“心的方向”所写的内容,进而把握全文。第1~5段写作者的个人经历。来到之处,作者心向往之,放飞思绪,“心的方向”指意识的方向,第1段结尾句“在意识的调遣下,距离不复存在,方向随意掌控”体现了其无穷无尽之含义。已去之处,作者足踏其土,“心的方向”指脚步的方向,第2段“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加,曾经的虚幻变作真实,陌生成为熟悉,然而向往也会同步扩展”说明自己的脚步追随向往,所及范围不断扩展。第6~8段写作者对自然风物与家国情感的关系的感悟。“心的方向”指情感的方向,这一方向的无穷无尽说的是“一种与这片土地血肉关联、休戚与共的情感”和由此升华而成的家国之爱永不停息。

10.D(解析)“晦每疾宁辄摄林子代之”中的“宁”指省视父母,是谢晦需要沈林子代理职事的两种情形之一,在句中与“疾”并列,故应在“宁”后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不欲使哭泣减损逼与入省”中的“减损”在这里指损害身体,是哭泣的结果,而“逼与入省”的意思是“强迫他与自己同入省署”,故应在“减损”后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故选D。

11.D(解析)D项,“亲人之丧”错,应为“父母之丧”。

12.B(解析)B项,“于是高祖重新部署兵力,命令沈林子与徐赤特断后布防”错,高祖让沈林子与徐赤特断后布防在前,沈林子提出建议在后,高祖在沈林子提出建议后并未“重新部署兵力”。

13.(1)如今我占据渡口而扼守险要,他们虽然有摆开几里路的精锐部队,也必定不敢超越我军而向东进兵。(译出大意给2分;“津”“厄”“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亲笔写诏书给他,允许他初一和十五可以不再上朝,每逢有军国大事,就向他征求意见。(译出大意给2分;“墨诏”“朔望”“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1)津:渡口。厄:通“扼”,据守,控制。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兵。

(2)墨诏: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焉:代词,这里指沈林子。

参考译文:

沈林子字敬士,年少时胸怀开阔,气量宽宏。待到高祖当扬州刺史,征召他担任从事,当时他二十一岁。义熙五年,沈林子跟从高祖征讨鲜卑。两军在临朐交战,鲜卑派虎班突骑驰向大军后方出击,沈林子率领精兵向东西两边奋力攻击,都大败敌军。慕容超退守广固时,沈林子又同刘敬宣进攻广固的西角。广固平定后,而卢循突然来到。起初,卢循东下时,广固尚未攻克,卢循暗中派使者结交沈林子和他的族人沈叔长。沈林子立即秘密地禀告高祖,沈叔长却不把这件事上报,反而用卢循的意图来打动沈林子。高祖因为慕容超还未平定,隐忍不发,回到广固后,就杀了沈叔长。沈林子当时带领支队驻扎在石头,多次交战都打败敌军。卢循每战都败,于是假意扬言要集中全部兵力从白石步行西上,而在南岸设伏,所以高祖大军开始开往白石,留下沈林子和徐赤特在查浦断后布防。沈林子于是献计说:“卢循的话有诈,应该周密地加以防备。”高祖说:“石头城池险固,而且淮水栅寨非常牢固,留你在后面,完全可以防守。”大军离开后,敌人果然来攻,徐赤特打算出击。沈林子说:“敌人养精蓄锐,等待机会,可是我们兵众不足两旅人,出击是不易取胜的。如今凭恃这一险要之地抵御守卫,完全可以守得住。如果敌人奸计不能得逞,大军不久返回,你还担心什么呢?”徐赤特说:“如今敌人兵众全部开往白石,留下的一定都是老弱之人,用我们精锐的士兵出击,没有不胜的。”便击鼓呐喊出击,敌人埋伏的士兵一齐出动,徐赤特的部队果然大败。沈林子率领部队收容徐赤特帐下逃散的士兵,进军作战,打败了敌人。徐道覆于是又增加精兵,沿堤有好几里路。沈林子筹谋说:“敌人沿堤布阵,有战斗力的不过一队。如今我占据渡口而扼守险要,他们虽然有摆开几里路的精锐部队,也必定不敢超越我军而向东进兵。”于是就截断土堤,与敌人相斗。过了许久,碰上朱龄石(率)援兵来到,敌人于是奔散逃跑。高祖即位,沈林子因为辅佐有功,被封为汉寿县伯。沈林子的母亲去世,高祖下诏书说:“军国的事务繁多,沈林子不要等到完成母亲的丧葬事情,可以辅国将军一职起用。”沈林子坚决推辞,高祖不允许,亲笔写诏书给他,允许他初一和十五可以不再上朝,每逢有军国大事,就向他征求意见。当时谢晦执掌国家政事,他每当生病或省视父母,就让沈林子代理职事。沈林子在丧期中极尽孝礼,高祖对他深为忧虑悯惜。不久,沈林子生病了,高祖因为沈林子天性至孝,不想让他因哭泣而损害身体,强迫他与自己同入省署,早晚安抚慰问他。沈林子一直到病稍微好一些才出省署。高祖不久也病了,沈林子受敕命进宫侍奉医药,碰上自己也发病而回家。永初三年,沈林子去世,当时四十六岁。大臣们知道高祖非常爱重沈林子,恐怕以死讯如实奏闻,高祖必定有所伤痛。高祖不久驾崩,竟然不知道沈林子已死。

14.D(解析) D项,“从下阕开始,词人将自己从景色的旁观者变成风景的一部分”错,上阕“空翠入衣襟,拊轻桹、游鱼惊避”中,词人已将自己从景色的旁观者变成风景的一部分了。

15.①直抒胸臆。“周郎逸兴”直接抒写词人泛舟于云水相映的湖面,有着超逸豪放兴致;“夷犹未已”直接表现出词人内心犹豫。②用典抒情。化用李白诗意和张翰典故,表达词人对故乡思念之情。(每点3分)

(解析)首先,明确抒情的两种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其次,从下阕的前半部分筛选出表明词人感情色彩的“情语”,如“逸兴”“夷犹未已”,这属于直接抒情;下阕的后半部分借助典故来抒情,含蓄委婉,这属于间接抒情。答题时,先概括抒情方式,再结合下阕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16.(1)载笑载言 泣涕涟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四面边声连角起 羌管悠悠霜满地

17.B(解析)先看第一空:“林林总总”形容品种繁多,“形形色色”指各种各样。此处强调人们对蝙蝠的猜测是各种各样的,应选“形形色色”,据此可排除A、D两项。再看第二空:“不可或缺”指不能有一点点缺失;“举足轻重”指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蝙蝠作为全球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应是不可缺少的,此处应选“不可或缺”,据此可排除C项。故选B。

18.A(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剥离”与“事实”不搭配,选项中的“远离”和“游离”也与“事实”不搭配,据此可排除C、D两项;二是成分赘余,“视之为”中的“之”多余,应删去,据此可排除B项。故选A。

19.C(解析)选文第2段意在说明蝙蝠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蝙蝠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括号前面的句子说“蝙蝠这一种群的消失将会严重影响多国经济的发展”,括号后面的句子说榴莲每年可创造过亿美元利润,而它的花粉传授依赖于蝙蝠,即在说明蝙蝠有助于林业经济,由此可推断出括号内的句子应强调许多发展中国家仍依赖于林业经济。B、D两项语意侧重于“发达国家”,据此可排除。比较A项和C项可知,两项的侧重点都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但C项的强调意味比A项更浓,更符合语境要求,故选C。

20.(示例)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改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②“倾诉”改为“抒写”;③“征收”改为“征集”;④“竭尽绵薄之力”改为“鼎力支持”;

⑤“惠赠文稿”改为“投稿”。(每处1分)

(解析)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适用于中秋节,此处可改为描写春节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②“倾诉”与“中国年”搭配不当,可改为“抒写”。③“征收”指政府依法向个人或单位收取(税款等),此处是文学大赛举办方发布的征稿启事,应改为“征集”。④“竭尽绵薄之力”是谦辞,只能用于自身。这里用于广大文友,不合语境,可改为”鼎力支持”。⑤“惠赠”是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不适用于征文的语境。“惠赠文稿”可改为“投稿”。

21.(示例)既然渴望创新,就应激活隐藏的密码,汇聚教育资源,培育高校科技创业的精英。

既然呼唤绽放,就应厚植肥沃的土壤,拓宽教育边界,深切关爱留守农村的花朵。

既然鼓励奋斗,就应铺设笔直的跑道,维护教育公平,定向招收落后地区的栋梁。(每句2分)

(解析)先将短语进行分类,注意内容的相关性,如“绽放”“土壤”“花朵”为一组,再参照例句的句式,写成三句话即可。

22、这是一道任务驱动作文,实际上,暗含在新的时代、社会背景下如何看待“人工智能”。题目由材料、任务和写作要求三部分构成。材料按时间顺序列举了五例备受世人关注的人工智能事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两则材料介绍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甚至超过了人类的能力与“智慧”;第三则材料介绍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帮助,令人们憧憬人工智能时代美好的生活图景;后两则材料介绍人工智能带给人们的伤害,表明人工智能还存在着种种不足,揭示人工智能的发展“道阻且长”。

人工智能是全新的技术,推动社会发展,带来时代变革。这一切,对人们的生活与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列举五则材料的目的是激活考生大脑中对人工智能潜在的认识与思考。也就是说这次作文不要拘泥于提供的这五则材料,作文要求也与平时的不同。一般作文题会有“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综合这几则材料生发立意”“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等要求,而这次作文没有这样的要求。这次作文提供了五则材料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可见,人工智能时代的大门已经开启,未来已来。”这样就清楚了前面五则材料的主要作用就是告诉我们: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我们要怎样认识和对待人工智能。作文的副标题“我看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故事”明确了作文的题材、任务和文体。根据材料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可以有下面一些认识: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人们不妨乐观看待:机器人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代替人类从事危险行业工作,机器人没有感情牵绊,做事公私分明、公正等等;

冷静客观地对待人工智能带来的困难与挑战:机器人做事都依靠程序输入,容易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机器人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被人操控,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机器人的大量出现,会抢夺人们的就业机会等等;

合理利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应从更有利于人类的角度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并能对人工智能加以合理的控制;在未来,无论是从生活、工作还是情感上,让人工智能真正能够为人类所用等等。

例文:

人类智慧的新时代结晶

——我看人工智能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人类无穷的智慧在浩瀚星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彩。新时代,有人说这是互联网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人工智能时代。无论如何,我们都迎来了一个新伙伴——人工智能。众人对它的发展与未来有许多讨论,而我认为,人工智能无疑是人类智慧的新时代结晶。(引入话题)、

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从只会踢球的足球机器人,到可以做家务、辅导孩子学习的家用机器人;从只能做简单计算的算术机器人,再到可以与人类开展博弈的围棋机器人;从简单的步行机器人,到可以自动驾驶的智能车辆……它的出现与发展,无疑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和快乐,比如腾讯推出的写作机器人,让人们省去了自己写文章的时间,转而可以去做其他的工作。又比如像小胖一样的智能家用机器人,不仅可以打扫卫生,还能辅导陪伴孩子,真真是父母的好帮手,孩子的好伙伴。未来,一点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为我们的生活和各领域的工作提供便捷的服务、快乐的心情。可以说,人工智能是人类用自身智慧为自己营造更丰富多彩生活的宝物。(现状及意义)

然而,人工智能的出现,也给人类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危险和挑战。不断有“人机围棋大战人类败给机器人”的消息,除此之外,在机器人工作时打伤儿童,自动驾驶车辆撞伤人类的事故也令人触目惊心。是的,人工智能在如今仍处于发展阶段,离“成熟”的目标或许还有一段距离。(辨证谈不足)

可是,我们难道要因为这其中的挑战、困难就畏缩而止步吗?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没有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挫折,也许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就无法快速成功;如果没有多年的努力与沉淀,也许港珠澳大桥就无法建成。面对“人工智能比人类聪明”的挑战,我们要坚定信心,提升自我,因为人工智能是我们智慧的产物,而不是所谓的“对手”;面对人工智能因尚有技术不成熟而伤人的事故,我们也要奋起进步,争取早日将进步的技术发展起来,减少事故的发生,让人工智能为人类造福。(应有态度做法)

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的新时代结晶,具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要不断提升自我,让人工智能时代成为更幸福的时代。我们要看到人工智能为人类的生活做出的贡献,从而为自己的智慧而自豪,为它的完善和发展做努力;我们要看到人工智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而保持理智,勇敢面对,解决难题。(应有态度及做法)

“人工智能”是“人”的智慧产物,为“人”所用,是当之无愧的人的伙伴。让我们携着这璀璨的结晶,进入到更加美好的未来。(回应前文,展望未来)

圆梦高考语文回扣卷第二套(全国Ⅰ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