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文件编号:21031207)

目录: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辨析并修改病句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文章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图表与文字转换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写作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选用、变换句式、仿写句式(包括修辞)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语言表达连贯、简明、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关注微信公众号:cc518xxzl 可免费领取本资料word完整版!

简介:

高考押题专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鼻城

苏  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

B领联紧承首联展开,写蜀地山势险峻的意图与李白《蜀道难》不相同。

C诗人入蜀的旅途是艰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独,也有大河难渡的担忧。

D本诗写诗人游历石鼻城的所见所感,前三联在意境上明显区别于尾联。

2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

【答案】

1.A

2.(1)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诗竹曳曳、流水潺潺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2)与前面形成对比,拓展意境。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给全诗增添了明丽闲适的意境。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路上出征的士兵”错误。首联中的“征夫”不是出征的士兵,而是远行之人,由颔联“北客”“蜀人”可知“征夫”只是一般的出行之人,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问征夫以前路”中的“征夫”同义。故选A。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 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道边修竹水潺潺”,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景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结合“蜀人从此送残山”“愁渡奔河苍茫间”等分析,最后一句与前面形成对比,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拓宽诗的意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渔家傲

谢  逸

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3“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技巧。

4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3.夸张    视听结合/以声衬静    

4.(1)垂钓时,秋日小河的景色描绘得如画般迷人,充满了诗情画意。对秋日美景的欣赏、赞美之情。(2)后写渔翁垂钓的成果的展示,写垂钓的欣喜之情。(3)由于渔翁不趋时尚,朴直浑厚,仍旧用“直钩”钓鱼,所以感到所获不丰。后二句笔锋一转,从笛声的悠扬和鱼肉的精细中顿现出渔翁豁达的心境,何必为此等小事耿耿于怀,自寻烦恼呢?(4)末二句写渔翁畅饮美酒,枕莎而眠,自得其乐,突出了他豪迈豁达的胸襟,同时也表现了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安逸。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是借助填空题的方式来考查技巧,如题干问的是“笛声吹彻云山翠”运用哪两种表达技巧,然后回顾常考的技巧有哪些,再理解诗句的啥意思,看该句写了哪些内容,是如何来写的。“笛声吹彻云山翠”,这句是说渔翁吹起了笛子,笛声悠扬,响彻空山,声遏行云;从修辞角度来看,“彻”意思是“透”,这是使用夸张的修辞,体现笛声的穿透力;从描写的角度来看,“笛声”是耳中所闻,“云山翠”是眼中所见,这是使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笛声”是声,是动,而“云山”是静,这是以声衬静,既写出笛声的优美,又写出山谷的幽静。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然后梳理诗歌内容,尤其要圈出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也可以根据诗歌中的景、事来分析情感。从此词中来看,词中塑造了一位自由自在的渔翁形象,词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一形象之上。如一开始“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这三句是写景,抓住“秋水”“蓼花汀”“西风”“小舟”“烟雾”等意象把秋日的小河景色描绘得如画般迷人,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给后文渔翁垂钓设置场景,字里行间充满赞美欣赏之情;接着词人以“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来展示渔翁的成果,船上挂着一枝柳条儿,串着两尾金色的鲤鱼,这是展示垂钓的欣喜;“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渔翁面对并不丰盛的成果,自叹使用直钩钓鱼已经不行了,他吹起笛子,笛声悠扬,响彻空山,然后将鲤鱼烹煮,笛声的悠扬和鱼肉的精细中表现出渔翁豁达的心境;最后说“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渔翁就着鱼肉,开怀畅饮,直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沉沉睡去,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悠闲自得,也流露出词人的向往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

苏轼

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窗。

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②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③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

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集用他人诗句作词,写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贴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B上阕中“秀”字照应“雨洗”,暗写雨后竹子的光泽,“乱”字则照应“风”。•

C下阕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画的竹子很形象,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

D苏轼借笔下的“墨竹”,暗表自己虽处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怀。

6作者采用集句诗的方式,将竹子描写得形神毕肖。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请结合上阕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5.C

6.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视觉嗅觉相结合,竹阴使杯里的酒带上凉意,这是触觉,多种感官结合,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巧妙运用动词或化静为动,巧妙运用“洗”“吹”“侵”“过”等动词,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使画面生动可感;正侧结合,既有对竹子形色香味的正面描写,也借“书秩晚”“酒樽凉”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

【解析】

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诗歌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反复阅读全诗,(包含注释),理解诗意,然后逐项分析。本题C项“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不合文意,原文“人画竹身肥拥肿”中“人”指的是一般人、别人,而非“萧悦”。故选C。

6.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应按照“手法+诗句分析+效果”的模式作答,题目“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本题考查景物描写,考生应注意景物描写的角度有正侧面、虚实、动静、远近、视听等,有修辞手法的需一并说明。本诗中描写竹子的诗句是“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其中“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为正面描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写出了“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的情景;“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为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侵”“过”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劳  歌

张  耒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儿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十石弩。

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注:①彀(gòu):张满弓弩。②十石(dàn):极言费力之大。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③衲:缝补,此指补过的破衣服。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首说“云头不合”“惟飞土”,强调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铺垫。

B三、四句写诗人盛夏烈日之时,深堂高卧,无人打扰,随意身,突出诗人清闲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

C接下来四句,笔锋一转,向更深的意境开掘;结尾尤以人与牛马作对比,突出人不如牛马的残酷现实。

D全诗取材贴近现实,情感体验真切,用语平易晓畅,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下层劳工深切的同情和怜惜。

8这首诗通过典型细节深情刻画了“负重民”的鲜明形象。请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诗具体赏析。

【答案】

7.B

8.①诗人刻画了一个艰辛劳作、生活悲惨的“负重民”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工的深切怜悯和同情。②这一形象是通过典型细节刻画的。如“筋骸长教十石弩”,写劳工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突出劳作的艰苦不易。再如“半神遮背是生涯”,写劳工衣着破旧,顶着烈日,出卖苦力,突出生存艰难,生活悲惨。

【解析】

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三、四句……深堂高卧,无人打扰,随意身,突出诗人清困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错误,从诗中来看,诗的开头四句刻意渲染暑天之热,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了有力的铺垫。一、二两句写天气:说“云头不合”,则可见烈日当空;说“惟飞土”,既呼应了上句“三月元无雨”,又强调了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盛夏赫赫,骄阳似火,深堂高卧,想动身而未动身,就汗如雨下,这表明炎热已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诗”赏析“负重民”这一形象,然后先理解“负重民”的意思,再结合第五至八句这几句诗来分析人物的特点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诗歌第五句说“忽怜长街负重民”,引出“负重民”这一形象,下面四句就进入对“负重民”的正面描写:“筋骸长彀十石弩”,意思是“骨瘦如柴,背上压着一百多斤”,一个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的苦力形象跃然纸上,这一细腻描绘,不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而且逼真地点明物体之重已远超过人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力受金饱儿女”意思是“一辈子就靠半件坎肩遮阳挡雨,为了养儿活女不管火热水深”,苦力的区区报酬得来十分不易,其中渗透着很多血和汗;“半衲遮背是生涯”,这是说“负重民”在烈日曝晒下,尽管衣不蔽体,却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已被剥削得一无所有,除出卖苦力外别无“饱儿女”之法。“负重民”是家中直接挣钱者,从事的又是如此费力的劳动,尚且是“半衲遮背”,那么完全可以推断,所谓“饱儿女”,充其量也只不过勉强活命而已。诗歌中“筋骸长彀十石弩”“半衲遮背是生涯”这两个典型细节的刻画,突出了负重民的艰辛,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同情和怜悯。

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  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③屠苏:药酒名。

9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10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9.A

10.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同点:“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

【解析】

9.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题目和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最终得出答案。要选“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分析有误。联系全诗看,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指不管欢乐和忧愁、幸福与祸患都是空的,明确写出了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万里相思一夜中”,是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是从晚上愁到天亮,憔悴的人看到春风更添思念,是写愁的深重。“事关休戚已成空”并未交代出后面“愁”的所有原因。选项认为,“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是曲解文意。故选A。

10.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及比较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当注意审题,题干中已经明确指出“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方面分析,则就应当从情景的角度来考虑。分析景和情的关系,来诗结句“又将憔悴见春风”中“春风”是新春之景;“憔悴”,联系上文看,是因于“万里相思一夜中”,“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王诗的承句“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联系注释看,是药酒名。该句意思是“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从景和情关系上看,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新年热闹的场景抒发了作者愉快的心情。通过以上可知,二诗都是借景抒情,不同的是,第一首诗是乐景写哀情,第二首诗是乐景写乐情。结合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赠内人

张 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唯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注】内人:大内(皇宫)中人,指宫女。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禁门:宫门。窠:巢穴。红焰:指灯芯。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俗套,既不正面描写宫女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

B.诗的首句“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曰“禁门”,树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富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

C.“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

D.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描写了一个宫女斜拔玉钗与飞蛾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宫女的喜悦之情。

E.诗的最后一句中的“剔”字是细节描写,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生动地显示了这位少女拯救飞蛾的心愿。

【答案】BD

【解析】B.“富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不正确,应为“宫禁森严、重门深锁的环境气氛”。D.“与飞蛾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宫女的喜悦之情”错,应为“拔玉钗救飞蛾”的情景,表现了宫女对飞蛾的同情和自我哀怜之情。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宫女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位凄凉孤寂、青春虚度又善良美貌的宫女。“媚眼”表现少女的美貌,身在禁宫,与世隔绝。“唯看”体现出女子的孤寂、凄凉,只有枝头的一窝栖止的飞鸟才可以陪伴她。“斜拔”“剔开”“救”一系列的动作体现出少女的善良,不忍心飞蛾扑火死去。

【解析】诗的第二句写“内人”仰首凝望鹭窠的动作,飞鸟尚可自由飞出宫禁,也有温暖巢穴,自己何时才能走出宫门,重回故乡!凝望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幸福的憧憬。诗歌的三、四两句中“内人”斜拔玉钗救飞蛾的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地,当她看到飞蛾投火时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便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对自我命运的哀怜。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发宜兴

曾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

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

【注】幾:南宋爱国诗人,曾因触忤秦桧去职。在作此诗的头一年十二月,岳飞被秦桧谋害,抗金形势急转直下。阳羡:宜兴。张公、善权:分别指张公洞、善卷洞,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自叙年将六十而又有挈家远行之举,紧扣“发宜兴”,一个“又”字表达作者心境凄凉。

B.第二联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说自己客居宜兴时日之短,启下说自己虽归故山却囊空如洗,反映作者事业无成。

C.第三联表现手法独特,既有对偶,也有叠词,还采用想象联想,充分地彰显其内心的感受。

D.第四联运用借代手法,以“张公”“善权”代宜兴景致,表达了对宜兴山水的留恋,这是实写。

E.本诗标题为“发宜兴”,首、尾两联照应、回抱题目,“述怀”并非主体,“纪行”才是中心。

【答案】BE

【解析】B.“事业无成”无据,应为“为官清廉”。E.“述怀”才是中心。

(2)诗的前两联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描写了一个年届迟暮、漂泊不定、生活清贫的诗人形象。“老境垂垂六十年”,交代诗人已经进入垂暮之年;“客留”点明漂泊的身世;由“无一钱”可以看出诗人囊空如洗,为官清正廉洁。

【解析】首联以人生感慨入笔,叙写自己老来仍罹流离之苦。颔联承此而来,表达客居阳羡难回故乡的离愁。结合这两句的内容可知,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年迈、漂泊、生活清贫的诗人形象。身上“无一钱”,也说明了诗人为官清正廉洁。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注】《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生动逼真地刻画出菊那淡雅的风姿;“融融”运用通感,“冶冶”状其明艳柔美之态。

B.第二联用典写菊花之美,写色说成同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一样,写香说成与罗含宅中的菊花一样,这赋予了菊花高贵的品格。

C.第三联对比鲜明,一“禁”一“怯”,写菊花不怕被露水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赋予了菊花软弱的性格。

D.第四联阐述菊花希望自己被制成美酒,装在金鹦鹉螺状的酒杯中,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表明诗人想通过捷径摆脱地位卑下的现状。

E.这首诗引典自然,锐意中有伤时,哀婉里有进取,突出的特点是状物新奇,物我交融,毫无晦涩之感。

【答案】CD

【解析】C.“软弱”分析错误,这两句表面写菊,实则别有寄托。李商隐仕途坎坷,屡受挫折,但这并没有使他丧失信心,他最担心的是时间流逝,事业无成,虚度年华,有一种美人迟暮之感。D.“表明诗人想通过捷径摆脱地位卑下的现状”属于任意拔高,实际是暗含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2)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味香: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品高: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渊明、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菊花高贵的品格。(意思对即可)

【解析】淡紫的花心、嫩黄的花瓣,鲜明而和谐的色彩对比,写出了菊花的佳色神韵。罗含宅中菊的香味,说明了菊花的味香。诗人又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渊明、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了菊花高贵的品格。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颔联中“浮云”“流水”两词用得极为贴切,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浮云、流水两词都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出别后像浮云一样漂泊不定,十年的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表达了诗人对别后多年漂泊、岁月流逝、年华易老的人生感喟(感慨)。

【解析】颔联统包了分别十年繁复的世事人情,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现出来了。意境空灵,真是“疏可走马”。“浮云”“流水”暗用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析】“葱葱”指“郁郁葱葱”,形容树木苍翠茂盛,充满生机;“靡靡”写江边丛草的繁密。“葱葱”“靡靡”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茂盛之貌。通过写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表达了作者看到浓重春色后的欣喜之情。妙用叠音词,富有音律美,增强表达效果。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木兰花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得好。“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闹”字用拟人和通感的手法,具体、生动、形象、传神地刻画了杏花怒放的春天景色。花开本来没有声音,这里用拟人的手法使其具有了声音,展现出春意盎然、杏花闹春的景象,使人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突出了春天美丽而有生气的特征,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解析】题干的要求是:“你认为这个‘闹’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要求回答两问,第一问回答用得好不好,第二问回答理由。回答理由时需要回答出所有要点。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秋浦途中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B.三、四两句直接抒发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悲情感慨,凄婉动人。

C.“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D.“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出来。

E.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答案】BC

【解析】B.“直接抒发”错,应该是“间接抒发”。C.“比喻”错,应该是“拟人”。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唐]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诗人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答案】BE

【解析】B.“相接”应为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E.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眼分别是“摇”“滴”。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

【解析】在古诗词中充当“诗眼”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动词。由于动词的作用,使某些诗句成为名句,这便叫“动词效应”。据此找出“摇”“滴”两个动词,然后加以赏析。赏析时首先结合语句解释这两个动词的含义,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人的幻觉,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其次再赏析“滴”与“摇”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异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阙 题

[唐]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答案】AC

【解析】B.“孤寂”错,应为“宁静”。D.“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E.“淡淡的忧伤”错。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作者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解析】赏析写水之句“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结合语句从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加以分析即可。

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四垂天:天幕从四面下垂。六幺:又名绿腰,唐时琵琶曲名。尊:同“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

B.“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拍”字形象地描绘出春水不断拍打着堤岸的情形,用天幕的“静”反衬春水的“动”,表现了春水的生命力。

C.“白发戴花君莫笑”中“白发”泛指老人。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描绘出一幅老少同乐的热闹的春游图景。

D.“六幺催拍盏频传”一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

E.“人生何处似尊前”一句表达了词人希望借醉人的春光和春酒来排解内心的郁闷和不平。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答案】BC

【解析】B.“用天幕的‘静’反衬春水的‘动’”错,应该是“春水的‘动’与天幕的‘静’相互映衬”。C.“‘白发’泛指老人”错,应该是词人自指;“描绘出一幅老少同乐的热闹的春游图景”错,应该是表现词人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2)有人认为“绿杨楼外出秋千”一句中“出”字用语不当,应该用“荡”字才符合实际情形。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出”字用得好。“出”字既符合秋千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状,又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在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而“荡”则无此丰富的意蕴。

【解析】首先明确肯定“出”用得好不好。其次结合“出”字的含义及其在诗句中的画面、表达效果作答。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闲居遣怀十首(其一)

姚 合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

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

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注】姚合:唐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侄孙。历官武功主簿、富平尉、万年尉。宝应中,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后拜刑部郎中,迁户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首联写没有徭役的烦扰,实则突出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盘剥百姓的厌恶之情。尾联“料无车马客”写没有人事官场往来,其实是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对作者思想情感的鉴赏要联系整首诗歌,特别要注意这首诗首联和尾联所提供的信息。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年),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河流名称,在宣州西。的的:鲜明的样子。旆:古时旌旗末端形状像燕尾的飘带,泛指旌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颈联、尾联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对朋友的祝福,更多的是离别之时怅然若失的孤独之感,前途迷茫的无着之感。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而杜牧的心情是两样的,他宦海浮沉,不很得意,现在要与好友离别,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现在却不能一同回去了,想到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多么寂寞。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对作者思想情感的鉴赏要联系整首诗歌,特别要结合颈联和尾联内容进行分析。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裴坦的春风得意与作者的不很得意。尾联则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表现作者的孤独怅然。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近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群盗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人的思想感情。思考时,应结合着诗歌注释,根据对最后两联的描述,再抓住关键词分析。由注释可知,诗人因战乱而逃避,漂泊不定,在这种背景下,“酒添客泪愁”很明显是指诗人的漂泊伤感之愁;“归心”应指诗人的思念家乡之情;“问行朝”将诗人对国家朝廷的关切表现出来;“纵横”描述出了遍地慌乱的场景,故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就表现出来了。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 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坏壁:残破的墙壁。

颈联和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旧”具体指往日见过的老僧,一同题诗的墙壁。尾联表达了诗人回想往日的艰难困苦,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的思想感情。

【解析】第一问中的“旧”是实指,由颈联及注释可知是“老僧”,“旧题”的“壁”。第二问则需要结合尾联的抚今追昔进行表述。

2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好事近 悼春

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

【注】缸(gāng):灯。(jué):即鹈。所指何物,说法不一,一指杜鹃,一指伯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词人由风住即断定“帘外”定然是落花遍地,红白堆积,表现了词人的敏感。

B.李清照对“落花”给予极大关注,在其潜意识中,多少带有以之自况的成分。首二句虽为状物,但乐观之情已隐然可感。

C.“长记海棠开后”二句,词人的回忆闸门被打开,但对往事的具体内容却避而不谈,只是说此时海棠花落之时,亦是自己伤春时节。

D.词人在诸多花卉中,对海棠情有独钟,这或许是因为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美称,以及如霞似雪般的秾丽娇娆,尤其是其高贵优雅之美,与词人个性颇为近似。

E.“魂梦不堪幽怨”句,写词人白日借酒浇愁,夜晚则惜花伤时。梦中的情景已使梦魂幽怨哀愁,醒后“啼”声更增添了悲怆的情感。

【答案】BE

【解析】B.“乐观之情”错,应是“伤感”。E.“白日借酒浇愁,夜晚则惜花伤时”错,应为“白日惜花伤时,夜晚则借酒浇愁”。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情感)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由悼春、伤春而生发出的闺门独处、孤寂苦闷而无法排遣的幽怨之情。

(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或: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魂梦不堪幽怨”一句,直言“幽怨”。酒阑、歌罢、空的酒杯、忽明忽暗的油灯以及窗外凄厉啼鸣的“鹈”等景物描写,营造出了幽暗、凄清、空冷的氛围,通过景物的烘托渲染,间接地抒发幽怨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可通过题目中的“悼春”明白这是一首抒发伤春情怀的词。词的下阕描写了一系列的景物并直言“幽怨”,可谓是借景抒情和直接抒情手法相结合。

2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

钱塘观潮

[清]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

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的气势,惊心动魄。

C.“绝岸愁倾覆”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作者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

D.“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

E.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答案】BC

【解析】B.“视听结合”不是修辞手法。C.这里的“愁”字是拟人的手法,应是“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潮水的气势”。

(2)诗歌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尾联,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借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之大之强。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作品作细致分析,即不能凭空得出结论,也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根据注释可知,尾联主要写伍子胥的“遗恨”以及后人之“哀”,对主题的作用无非是深化而已。

2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满江红 江行和杨济翁韵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40,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词中“过眼”,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

B.“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得实现而形成的。

C.“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作者长期为官他乡而深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自己无奈之感。

D.“吴楚地,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时期,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

E.“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己及人,“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答案】BE

【解析】B.“归隐田园”错,应是“雄心壮志”。E.“由己及人”错,应是“由人及己”。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一方面觉得人生如梦,另一方面对不如愿的大半生耿耿于怀;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一个匆匆过客,另一方面又深深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一方面苦于世事,倦于宦游,想寄情山水,另一方面又不愿计较个人得失,坚持收复国土的理想。

【解析】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关键词句“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长为客”“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分析作答。

2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泊岳阳楼下

[唐]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诗人化用典故,都出典自《庄子·秋水》。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诗人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答案】CE

【解析】C.典故应出自《庄子·逍遥游》。E.“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2)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但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注意两首诗的比较阅读,比较出情感的异与同。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1)(2)题。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

曹彦约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 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2)诗眼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本诗第一联中哪个字是诗眼?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                                    

                                    

(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回忆去年在吴门时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D项,又处于贫寒之中望文生义,穷年指一整年。

答案:BD

(2)答案:第一联中的是诗眼。诗人为冬至的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

2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 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秦城: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                                    

                                    

(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的能力。A项,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作者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D项,解读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

答案:AD

(2)答案: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语言上,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2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

[]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 本诗是作者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元龙百尺楼: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 也暗指了亭名之由来。

B.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

C.颈联中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加之,描绘出一派清寒江景,而鱼龙潜江,雁掠长空,更添清寥之感。

D.尾联既展现了诗人倚剑饮酒、慷慨高歌、念念不忘故国山河的豪壮形象,也寄寓对青口帅保卫金国的期望。

E.这首诗融情于景,借咏横波亭及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2)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                                    

                                    

(1)解析:B项,诗人表达对千年豪杰的赞美,将青口帅归入豪杰之烈,赞美、希冀;而辛弃疾表达的是对英雄难觅的无奈哀伤。D项,展现了诗人倚剑饮酒、慷慨高歌、念念不忘故国山河的豪壮形象有误,不应该是诗人的形象。

答案:BD

(2)答案:(示例一)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内容上看,全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比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示例二)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语言上看,本诗遣词用字不同凡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像首联中的”“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出来了。再如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来表现景之壮观与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于胸的豪迈之情。

2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1)(2)题。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 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 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

B.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之险。

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

D.诗歌最后两句劝诫舟中的商人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做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

E.在这首题画诗中,苏轼还发挥了诗歌语言节奏感与音乐美的特长,使诗歌的境界美与音乐美完美统一。

(2)“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描写江中的大小孤山,别有情趣。请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                                    

                                    

(1)解析:C项,大小孤山仿佛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D项,勿对已做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有误,诗中尾句借用谐音,饶有风趣地把小孤山说成小姑,把彭浪矶说成彭郎,并非真是要告诫舟中贾客什么。

答案:CD

(2)解析:此题的题干中有一句别有情趣,这指明了鉴赏方向,答案要详细说明的就是这一句的情趣。结合赏析的一般规律和此题的要求作答即可。

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大小孤山比喻成两位美人,她们发髻高耸,仿佛正在以水为镜,梳妆打扮,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丽秀美(使静态的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使客观的自然充满了人的情趣。

2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 宋淳化二年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体会这首诗的情感,注意前三联写景句子里景物的特点,菊初黄”“胭脂色”“白雪香,景物优美迷人,信马悠悠野兴长体现作者的惬意。尾联诗意有了明显转折,忽惆怅”“似吾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如颔联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有声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本题可从修辞、动静、对比等角度分析。

【答案】 (1)诗人骑在马上,穿行于山间小路,安闲地欣赏着沿途的旖旎风光,突出了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就在此时,诗人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触景生情,产生了思乡的愁绪。同时,也暗含诗人宦途失意和有家不得归的悲凉。(意对即可)

(2)拟人手法。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初秋晚景。

比喻手法。颈联作者选择了棠梨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的红色与荞麦花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色有香。动静结合的写法。以听觉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以视觉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对比手法。颔联有声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的颜色对比鲜明。(答出两点即可)

【诗意】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傍晚,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数座山峰伫立在夕阳下默默无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像极了我家乡的风物!

2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卜算子慢

柳 永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1)上阕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几句,在整首词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考查词句的结构技巧的作用,词句出现在上阕结尾,承上启下。(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作者身为楚客伤怀念远,思乡之情体现得比较明显;下阕脉脉人千里”“两处风情”“离肠又有思人之情。

【答案】 (1)承上启下。晚景总括了上文的所见所闻,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由上阕的写景过渡到下阕的抒情。伤怀念远,直接表达作者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2)漂泊异乡的伤感。楚客登临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无限伤感。对远人的思念。伤怀念远”“脉脉人千里直接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无法传递消息的无奈。纵然将离肠万种尽情表达出来,但无人传递书信,也是枉然。

【诗意】 江岸的枫叶渐渐衰老,水洲的蕙草半已枯凋,满眼衰败的红花绿叶。楚乡作客,登高望远,正逢这样的暮秋天气。传来了稀疏的捣衣声,断断续续回响在残阳里。面对这傍晚景象,我心怀伤感,思念远人,新愁和旧恨,接连涌起。

相思的人在千里之外,两处相思却相隔万里千山。雨后天晴,秋高气爽,能看到远方的十二峰,十二峰依旧是那样的翠绿。长久无语,谁能懂我此刻的心情?就是我把这离肠万种的心情写出来,又怎么能寄去,托谁寄出去?

3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贼平[]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 贼平:指平定安史之乱

(1)除借景抒情外,这首诗歌还有一种突出的表现手法。请指出该手法,并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绪?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解答此题要从全诗的角度宏观分析,同时要熟悉表现手法的种类。全诗八句,前三句写诗人与朋友在战乱时一同从北方避居南方,日夜思乡而头生白发,写的是现实情景,属于实写;后五句写了友人独自还乡的情景,是想象的内容,属于虚写。由此便可得出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2)诗人在诗中表现了多种情感。首先从标题贼平就可以看出诗人对安史之乱的痛恨之情。他乡生白发表现了在战乱时期流落他乡不得北归的惆怅。残垒”“故关”“寒禽”“衰草则表现了对故国残破的悲痛叹惜。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后两联中也表现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从全诗来看,国家大乱初平,人生白发,也表现了对岁月易逝的感叹和对人生前途的忧虑。

【答案】 (1)本诗突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首联实写,交代诗人和友人当年同时离家避难,如今诗人送友人独北还;颔联首句实写流落他乡白发已生,而后句则虚写旧国青山如故;最后两联虚写,想象友人北还途中的寂寞、艰辛、愁容不展。虚实结合,互为补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情感。

(2)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战争)的痛恨之情。多年流落他乡,无法归家的惆怅之绪。对故国残破的悲痛之情。对友人北归旅途艰辛的牵挂之情。对岁月易逝,人生多舛的感慨。(答出三点即可)

【诗意】 战乱时我和你一同避居南方,时局安定你却独自北归家园。流落他乡头上已经生出白发,战后的家乡也只能见到青山。晓行要经过许多残破的营垒,夜里只能披星露宿荒凉故关。旷野里的飞禽与枯黄的野草,将处处伴随着你的悲苦愁颜。

3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 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浙江临海人。作者作此词时侨居建康(今江苏南京)江城:指建康。齑盐:腌菜和盐,这里指代养老之处。

(1)首起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词句写金兵进犯、连年侵扰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是对敌人的恨,对朝廷不抵抗的怨。做题时还要考虑词句在结构上的作用。(2)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上阕作者情绪已经明确,下阕由对家国的愁,转向写个人无处寄身之苦。抓住题干的哪些情感,多角度考虑。

【答案】 (1)这两句是说,十年来金兵进犯的脚步从未停歇,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此句从战争时间之长、波及面之广突出了当时形势的严峻,表达了词人对侵略者的谴责(对连年战争的厌恶、痛恨”)和对造成此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答出任意一方面即可)为后面描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做铺垫。

(2)亡国之痛。作者作此词时,中原已经沦陷,北宋已经灭亡,金人兵临建康,这种残酷现实让词人产生了亡国之痛。年华已逝之悲。词人年华逝去,鬓发如雪,衰老之悲油然而生。对晚年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离别的哀愁。词人将要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答出任意三点、意对即可)

【诗意】 十年来金兵进犯的脚步从未停歇,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自己消磨了岁月,稀疏的胡须已全白如雪,衰老的面孔流着涕泪,在冬天的寒风中几乎要结冰。岁月逝去这一事实使我感到惊恐。  何处是我终老之地?我的缘分大概应在吴兴之地吧!但离去后,与这里的老朋友也会互生想念之情。在下雨的深夜,孤灯伴着孤影,满腹离愁别绪,难解难排。

3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 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注】 《战国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祢:祢衡,很有才华,孔融曾上表推荐他。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1)对本诗首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作答时先翻译首联意思,再从艺术技巧和写作内容考虑,律诗四联章法是”“”“”“,起句一般扣题来写。(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做题时先注意首联的,是同情的意思,含着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之情;诗的尾联有自责之意。同时,注意体会诗中颔联、尾联典故的含义。

【答案】 (1)点题: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柳条春暗含送别之意,点题中的送归情感内涵丰富: “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意思相近即可)

(2)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首联用一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尾联表达了诗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同时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愤慨。(意思相近即可)

【诗意】 叹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况是在这柳条新绿的初春。客居京城,金钱全部用尽,回家时只落得新添白发。太湖边只有你三亩的田宅,遥遥万里外凄凉凉一个归人。深知你有祢衡之才我却无法推荐,惭愧我空为一名献纳之臣。

3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 山居即事

辛弃疾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注】 鸂鶒:一种水鸟,又名紫鸳鸯。

(1)词的上、下阕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如何理解词人的未足?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词题目为山居即事,词的内容扣紧题目来写,描写老词人初夏季节的山居生活清闲情景,表现老词人喜爱这风景优美、人情淳朴的山村生活环境的安适情怀。描述景象时注意抓住种种意象,并归纳意境特点。(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先翻译这句话,再体会其中的复杂情绪,它写出了词人对此田园风景的满足感,也传递了词人志愿未得实现的微憾感,而终归于以理遣情的平静旷达。

【答案】 (1)上阕描写的是优美的山间自然风光:轻鸥飞来,点破一泓绿水;水鸟嬉戏争浴;飞泉流泻,涌珠溅玉。下阕描写的是宁静祥和、生机盎然的田园图景:春雨过后,水满秧绿;陇上黄牛闲眠;绿油油的麦苗直铺云际;簇上蚕丝,正似朵朵白雪。

(2)“体现的是山居生活带给词人内心的美好感受:山村风景优美,田园生活宁静,乡间人情淳朴;未足表现的是词人志愿未得实现的遗憾,何时足含蓄地流露出词人不甘满足于眼前山居生活的惆怅与无奈。

【诗意】 几只轻盈的鸥鸟飞来,把满湖碧绿澄澈的湖水都扰动了。还有不知哪里来的一双紫鸳鸯,也故意加进来逐水嬉戏,争闹不休。我一面细读《离骚》,一面举杯痛饮;在饱看翠竹之余,也不推辞各种肉食美味。附近还有一道瀑布,犹如明珠飞溅,供我观赏,它不停地倾泻着,似日日捧出千斛明球。  春天,雨水丰足,新播下的谷种长出了碧绿的秧苗;进入农闲时节,小黄牛懒散地打着瞌睡。地里的麦子熟了,有如连绵不断的黄云;蚕房里白花花的新茧簇拥着,恰似堆堆白雪。哎,若是要追求人生的富足,眼前已经可以满足了;如还不满足,那什么时候是满足?几位老农见我闲着没事,就邀我到东园去走走,说是枇杷已经熟了。

3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 作者一说为岑参。杨叶一作杨柳

(1)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联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根据诗句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等手法,然后根据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写出了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以乐景衬哀情。(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惜别直接点明中心,马上赠鞭以示纪念,新月到应圆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都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答案】 (1)运用比喻、夸张(对偶)、乐景衬哀情(衬托)等手法,梨花杨叶,运用了比喻;千树”“万条是夸张手法。描写了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以乐景衬分别时的哀情,也是对朋友前路的美好祝愿。

(2)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豪迈豁达祝愿之情。诗人喝得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尾联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

【诗意】 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我喝得酩酊大醉。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芽迎风摇曳,然而我却在这美好的春景中送别友人。把不舍之情寄于酒中,一饮而尽。待到真的要分别之时,马上赠鞭,以示纪念。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目送友人归去,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吧。

3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题。

下方山[]

[南朝·]何逊

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

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

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注】 方山:六朝时渡口。

(1)诗歌三、四句中”“两字的使用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归乡途中诗人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从炼字角度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的能力。诗歌的三、四句意境凄清,白皑皑繁霜遍地,黑沉沉浓雾漫江,一切景物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隐隐约约,依稀可辨。作者的心情也和这黑暗的早晨一样沉重。在我国古典诗文中,繁霜”“苦雾都是用作悲伤忧郁的象征。(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观全诗,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情感。寒鸟”“落星”“繁霜”“苦雾,景象凄清,很好地烘托出人物的复杂感情。而五、六两句,写主人公逆水行舟,匆忙归乡,用鳞鳞”“弥弥两组叠字,状写其心潮的不平静。作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家乡走去,他远望家乡,走走停停,近乡情更怯,离家越来越近了,可作者反而思绪万千,愁肠翻滚。

【答案】 (1)“写出遍地繁霜使早晨的河岸变白,凸显霜之重;写出浓重的雾气使河流变得黑沉沉,凸显雾之浓。黑白对比鲜明,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隐含着作者内心的凄凉与沉重。

(2)沉重——急切——情怯(心情矛盾)。诗歌前四句借景抒情,表达内心沉重之情;五、六句写诗人逆水而上,匆匆返家的急切之情;后四句抒发离家越近,反觉得路途漫长、愁肠百转之情。

【诗意】 寒鸟在光秃秃的树枝间跳来跳去,发出悲切的叫声。稀拉拉的几颗星星映落在河中,随波浮荡,闪射着微弱的光。清晨,我急匆匆地赶到方山渡口,看到白皑皑繁霜遍地,黑沉沉浓雾漫江。我正逆水行舟,匆忙归乡,心潮很不平静。近乡情更怯,远望着家乡的方向走走停停,离家越来越近了,可我反而思绪万千,愁肠翻滚。通往家乡的最后一段百余里的路,因为我忧愁千端反而觉得漫长了。

3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 黯:形容心情忧郁。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

(1)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相比,本词在描写秋天景物方面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在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做题时注意把握词中的重要意象,如碧云”“黄叶”“寒波”“斜阳”“芳草等,理解代表了秋天的传统典型意象的内涵,再结合下片思乡之愁,总结出意境特点。(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能力。考查的句子出现在上片结尾,属于写景句,根据这两个信息提示,可以明确它在表情达意和篇章结构上的两大作用。

【答案】 (1)《渔家傲·秋思》选取了大雁、边声、号角与千嶂、孤城、长烟、落日等意象,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展现了一幅萧瑟悲凉、荒僻寂寥的边塞秋景图。本词选取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等意象,用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寥廓苍茫的江野秋景图。

(2)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无情的芳草,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晖都照射不到的远方,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写芳草无情,衬托作者的羁旅乡愁。承上启下,为下片的抒情做了渲染和铺垫。

【诗意】 碧蓝的天空白云飘荡,金黄的树叶铺满大地,秋景映入江中水波,波上笼罩着苍翠寒烟。群山映斜阳蓝天连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伸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3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春 远

杜 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注】 此诗是永泰元年春杜甫在浣花溪作。肃肃:花落的声音。菲菲:花落的样子。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颈联和尾联中,诗人凭借关中数乱、剑外未清和(    )三件典型事例寄托深切的(    )之情。

(2)前人评价此诗前四句写景,写有景之景,诗人类能之。写无景之景,惟杜独擅场(指超出众人)”。请结合颔联评析杜甫写无景之景的独特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明确答题区间:颈联和尾联。其次,细读这两联,分析写作内容和思想感情,故乡归不得是把握情感的关键句。(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所谓无景之景,该是诗中所写都是些日常之景罢了,作者对景物的描摹又极为简约,属于白描手法,同时注入关键词”“

【答案】 (1)故乡有军营(故乡不得归”) 家国之思(忧国思乡”)

(2)杜甫善于从别人看来无景可取之处寻找到独特的景致,赋予它们独特的主观情意,使无景之处有独特意蕴。颔联诗人选取鸟雀”“柴荆两个最寻常也无美感的意象,可谓无景。但着以”“两字,有独特意蕴,惟鸟雀,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可见村居之僻,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

【诗意】 暮春时刻,桃树柳树的花瓣簌簌落下枝头,堆砌在路边,一片飞絮。日色渐长,春色渐远,唯听几只鸟雀叽叽喳喳;所居之处也甚为荒僻,无人往来,独有自己柴荆偏处一隅。关中数乱(指吐蕃、党项入寇),剑外未清。故乡尚有军营,则欲归不得矣。

3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行(其二)

令狐楚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施肩吾

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

五凤街头闲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

【注】 飞鞚:策马飞驰。金吾:古官名。

(1)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手法方面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抓住关键句,比如第一首诗第二句须凭弓箭得功名,渴望凭借高超的箭术博取功名,第三句等闲意为随意,写出了人物的意气风发。第二首里,第二句和第四句是关键句。(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正面描写有动作、神态、细节等描写,侧面描写有环境烘托、人物对比等。

【答案】 (1)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视百姓安危如草芥,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2)相同点:两诗都运用了细节描写,都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含蓄地表达诗歌主题。不同点:令狐诗运用了特写镜头,精心描绘了一幅策马奔驰,射云试箭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豪气。施诗运用对比,通过百姓前醉酒横行,权贵前奴颜婢膝这两种行为的对比,来表现其卑劣品行。

【诗意】 令狐楚《少年行》(其二):清河郡五城原是我的家,博取功名全靠着好箭法。秋原飞驰本来是等闲事,宝雕弓独自向着寒空发。

施肩吾《少年行》:一个醉醺醺的恶少骑着白马,在街头横冲直撞,飞驰电掣,气焰嚣张,身边的同伙在路边起哄。忽然恶少勒住了马儿,原来是迎面走来了一位高官,恶少忙滚下马鞍,点头哈腰向他作揖,那副嘴脸真是丑陋无比。

3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念奴娇 梅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香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篽寒轻,琐窗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忆。

【注】 东君:司春之神。篽:禁苑。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1)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的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注意修辞的运用,作者将梅花拟人化,赋予它美人的情态。咏物诗里常用到的艺术技巧有拟人、对比、托物言志、象征等。(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思想内容的能力。梅花意象通常蕴含坚贞不屈、傲霜斗雪、报春等意蕴。

【答案】 (1)拟人。上片笑杀”“温柔”“等词语运用拟人化手法写梅花笑傲百花之神,其神姿天真自然、温柔清秀,却不借助任何力量。对比、衬托。将春神统领下的娇艳绚丽、千般媚俗的百花和清秀不俗、骨气奇绝的梅花作对比,衬托梅花。词人通过描写突出了梅迥异百花、超凡脱俗的神韵。(如从色彩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冰清玉洁,高雅脱俗。梅花花影稀疏,花色浅淡,盛开在冰雪之中、清澈水边,在春之百花的映衬之下更显自然脱俗。坚贞不屈,傲霜斗雪。绽放之时惹人摘取,凋零之时漂泊天涯,风烟”“霜雪,无论何时何地犹存一种坚贞品格。词人托物言志,借花言人,抒写内心中傲岸不屈的精神以及归隐情思。

【诗意】 梅花花影稀疏,花色浅淡,颜色天真自然,没有什么能与其天然的风韵相比。在司春之神东君的管领下,有的花白,有的花红,红红白白,颜色甚多,但山下千种花太俗,都没有梅花的神韵,枉称为花,实在可笑。梅花长在水边,开在雪里,一味清新,十分幽静,温柔明秀,远非桃李可比。梅花玉洁冰清、香嫩魂冷,骨格奇绝,具有超凡入圣的品格。

梅花曾一度受宠,被琐窗人纤手轻摘,插戴鬓边,何其荣耀。而今漂泊天涯,形体瘦削,憔悴不堪,但风韵不减当年,依然冰清玉洁,高雅不俗。不论是万里风烟,还是一溪霜月,都无法使其屈服。不如回到那神仙居所,那里也许才有我的知音

4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1)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要抓住意象的含义和感情色彩,要从意象入手整体把握意境的特点,要从情与景物的关系分析诗人描绘景物所流露的感情和思想。前两句春鸠鸣”“杏花白从视听两方面写出了春光明媚的美好景致,后两句写农人忙于春事。答题时注意分析意象特点和归纳意境特点。(2)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先分析诗歌中景物的基本色调,明朗的景色还是灰暗的色调,然后抓住抒发情感的诗句,结合作者的用词和表达,再加上前面的意象的特点,基本可以理解作者的感情。但要注意,有时作者的情感是较为单一的,但有时会比较复杂,所以,回答这类题时,要答全,要结合每一句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春日田园图。春天到了,斑鸠在屋上不时叫,村中的杏花也赶在桃花之前争先开放,雪白一片;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这一切都透出一种明媚、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的气息。

(2)尾联抒发了诗人惋惜、惆怅之情。诗人面对这样的美景,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领略与享受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诗意】 屋上有一只春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又高又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还认识它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举杯欲饮,忽然却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4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典型的农村生活情景,成为后世山水田园诗歌的典范。

2)《逍遥游》中,蜩与学鸠谈到飞翔时,说自己只能“______________”,所以它们嘲讽大鹏鸟“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一诗中,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2)抢榆枋而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解析】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抢、榆枋、奚的写法。

42、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和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建造阿房宫所使用的铁钉数不胜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作者选择帐内人物的居住、睡眠等日常生活场景来表现塞外雪中奇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

2)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3)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迷、磷、庾、粟、幕、狐裘、衾。

4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同是描写秋景,张昪描绘的是秋日黄昏,而苏轼在《赤壁赋》中则着力描写月夜秋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可谓各尽其妙。

②同是写金陵风物,杜牧的《泊秦淮》则着意于讽刺,其诗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________________。”

③同为怀古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长于用典,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________”,又如“元嘉草草,________,赢得仓皇北顾”。

【答案】①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人道寄奴曾住    封狼居胥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纵、苇、凌、顷、茫、犹、庭、寄、胥。

4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苏轼一生坎坷,但心胸旷达。他留下的著名诗篇《定风波》中,开头两句“_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自己不惧风雨,舒徐行步的从容镇定。

②水天相连相映的美景常出现在文人笔下。如《苏幕遮》中的“_____,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又如《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起飞,______”。

③“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常用铺陈和排比的手法来摹写事物。如《阿房宫赋》中的“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____________”。

④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它不仅体现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中,也体现在陆游《书愤》颈联“___________”的欲报国而不得的悲愤里。

【答案】①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②山映斜阳天接水    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架梁之椽    多于机上之工女

④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莫”“啸”“斜”“椽”“塞”“鬓”“斑”,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45、补写出下列各句空缺部分。

1)吴丝蜀桐张高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筷引》)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4)“秋风肃肃晨风飓”一句,运用叠词增强表现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使用叠词,突出了春天的美好和然生机。

5)《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答案】1)空山凝云颓不流

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薄雾浓云愁永昼

4)泉涓涓而始流

5)寄蜉蝣于天地    

【解析】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僮、涓、蜉蝣的写法。

4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________________,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答案】1)风萧萧兮易水寒

2)寄蜉蝣于天地

3)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白帝城高急暮砧

5)唯见江心秋月白

6)料峭春风吹酒醒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萧”“蝣”“唯”“暮”“峭”。

4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___,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

5)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6)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7)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8________________,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答案】1)惟草木之零落兮

2)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3)雄飞雌从绕林间

4)相与枕藉乎舟中

5)佳木秀而繁阴

6)塞上燕脂凝夜紫

7)不患寡而患不均

8)操千曲而后晓声    

【解析】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本题中,考生要注意如下词语:惟、零落、至极、雌、枕藉、佳、繁阴、燕脂、操、晓等。

4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陶潜《饮酒》)

(3)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5)山水之乐,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6)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投我以木瓜,__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木瓜》)

(8)度尽劫波兄弟在,________________。(鲁迅《题三义塔》)

【答案】(1)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欲辨已忘言

(3)渚清沙白鸟飞回

(4)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7)报之以琼琚

(8)相逢一笑泯恩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查的方向,同时要注意理解所给情景,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字形的正确书写。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辨”“渚”“泯”。

4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仰之弥高,__________,瞻之在前,____________ 。(《论语》)

2)且臣少仕伪朝,__________,本图宦达,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4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5)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____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答案】(1)钻之弥坚    忽焉在后

(2)历职郎署    不矜名节

(3)疏林不做美    淡烟暮霭相遮蔽

(4)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5)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本题中的弥、坚、焉、署、矜、疏、霭、蔽、禁、竭、寂寥等字,都要格外留意。

5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

2________,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________,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5)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架梁之椽    多于在庾之粟粒

3)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4)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5)以舒其愤    思垂空文以自见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上下句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弘、椽、庾、豗、砯、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