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再现】

如图,ABCD为正方形,△C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连接AE、AF,M是AE中点,DM交AF于N,求证:DN⊥AF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点遇到手拉手



【前导知识及分析】

1、中点模型构造策略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点遇到手拉手


2、"手拉手"模型("旋转一拖二")构造策略

"手拉手"模型的雏形(前提条件)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点遇到手拉手


线段关系:OA=OB,OC=OD

角关系:∠AOB=∠COD,∠AOD=∠BOC(旋转一拖二的理论基础)


3、本题分析

本题中有两个重要条件:

①"M是AE中点"——为构造"中点模型"提供前提条件

②"△C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F=CE)——为"手拉手"模型("旋转一拖二")提供前提条件

<静态来看>: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点遇到手拉手


图中含有"手拉手"模型的雏形

<动态来看>:

【方式1】CF带动△FCB绕C顺时针旋转90°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点遇到手拉手


很明显,△BFC≌△DEC

于是得到:

①BF=DE(为构造"中点模型"搭桥)

②∠FBC=∠EDC(用于导角)

【方式2】CF带动△AFC绕C顺时针旋转90°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点遇到手拉手


很明显,我们能观察到:△AFC≌△GEC

于是得到:

①AF=EG(为构造"中点模型"搭桥)

②∠FAC=∠EGC(用于导角)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点遇到手拉手


【注】

在理解"手拉手"模型的前提下,想到连接DE、BF,那么DM即为△ADE的中线,自然想到倍长中线法,为省去一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不如直接构造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分),AD=GE=AB,再加上BF=DE,自然构思彩色三角形全等,进而证取结论。在群内研讨时,有很多老师觉得这个构思很巧妙,甚至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笔者却认为,与下面几种方法相比,【证法1】是大家应该首先想到的,其构思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它都来源于通用的方法——"旋转一拖二"和"倍长中线构平四"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点遇到手拉手


【注】

如果我们以动态的观点(旋转)来看待这个问题,CF带动△AFC绕C顺时针旋转90°,得到△GEC,旋转角为90°,即对应边的夹角为90°,∠FCE=∠ACG=90°,而AF的对应边是GE,那么它们的夹角也应该是90°,也就是说GE⊥AF,通过中位线构造,我们知道DN//GE,于是我们没有导角的情况下,就得到了DN⊥AF,是不是感觉很美妙那?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点遇到手拉手


【注】

与【证法2】类似,如果我们仍以动态的观点(旋转)去看待,AB带动△ABF绕A逆时针旋转90°,我们同样可以得到AG⊥AF,再由AG//DN,得到DN⊥AF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点遇到手拉手


【注】

与【证法2】类似,如果我们仍以动态的观点(旋转)去看待,BA带动△ABF绕B顺时针旋转90°,之后平移得到△GDE,由于平移不改变对应边的夹角,即原旋转角不变,得AF⊥GE,又DN//GE,于是,DN⊥AF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点遇到手拉手


【注】

由于ABCD为正方形,自然想到取其中心O与M,联系构造中位线,之后无意中发现:MP:CE=DP:AC=1:2,于是想到构造相似三角形

动态观点:旋转+放缩平移(位似)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点遇到手拉手


EG⊥AF,EG//DN,得DN⊥AF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点遇到手拉手


【注】

取EF中点P,与M联系构造中位线,发现CP:FC=CD:AC=2:√2,于是想到构造相似三角形

动态观点:FC绕点C带动△AFC顺时针旋转45°,则AF与DP夹角也为45°,MP//AF,则MP与DP夹角也为45°,即∠MPD=45°,联系线段比得到△MPD为直角三角形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点遇到手拉手


【注】

和【证法5】相反,此证法是先放缩平移(位似),再进行旋转,

静态观点:

通过位似,我们也能轻易看到"手拉手"模型的雏形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点遇到手拉手



【谈谈反思和收获】

1、"一题多解"——本题解法大致分为三类:倍长中线构平四、中位线+旋转全等构造,中位线+旋转相似构造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点遇到手拉手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点遇到手拉手


2、"多解归一"——本例的突破口及核心思想是什么?

很明显,本题的关键条件为——"M是AE中点",以此为突破口联想构造中点模型(倍长中线/中位线),另外在旋转的观点构造全等或相似时,由于证明的结论为DN⊥AF,在旋转时,自然想到跟AF扯上关系,带动其旋转90°,得到新的线段(记为A'F'),只需证明A'F'//DN,即可说明DN⊥AF,这正是其核心思想。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点遇到手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