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从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看,“语文等于生活”这一特点较往年体现得尤为充分。

2018年高考共有8套试卷,12道作文题。其中,北京卷作文分“大作文”与“微写作”两部分。“大作文”出了两道题,考生“二选一”写作;“微写作”有三道题,考生“三选一”答题,内容涵盖了国家情怀、个人发展、生活反思、文化感悟、乡土观念多个方面。

2018年高考作文题,直面现实、关注发展、反思得失的命题多了,高蹈玄虚、玩味哲理、清谈空论的内容少了,作文命题向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方向健康前行。

国家情怀

18年前,当21世纪的钟声敲响,新世纪的第一批宝贝降临到了这个世界。今天,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成了坐在2018年高考考场中的近千万考生中的主力兵团。他们和日新月异的祖国一同成长——祖国,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他们,见证了祖国一天天变强!今年北京卷的命题者,为这些风华正茂的青年量身定制了一道作文题:

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这道题最大的亮点,是将“国家”与“个人”联系在了一起,而维系两者的那根红线,是“共同成长”——个人的健康成长永远离不开祖国的和平安宁,而国家的发展强大同样需要她的国民拥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素质以及与时俱进的心胸、知识和能力。没有强大的祖国,难言有个人健康成长的空间;而没有高素质的国民,国家强盛亦是镜花水月。

值得注意的是,祖国发展会遇到困难、坎坷和阻力,个人成长也不会一帆风顺。如何与祖国共渡难关,如何让自己战胜逆境,应是讨论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避不开的话题。至于文题中的“新”也是必须关注的焦点——这包括观念的新、胸襟的新、形象的新等等。

颇有意味的是,2018年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西、安徽10省共同使用的全国卷Ⅰ的作文题,似乎有意与北京卷的这道作文题遥相呼应——全国卷Ⅰ向考生提供了一份“大事年表”,形象直观地向考生展示了中国进入21世纪后取得的成就,遭遇的坎坷和既定的目标。这份大事年表中还穿插着“世纪宝宝”的成长进程: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这份年表,将祖国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相穿插,扼要、直观地展示在考生面前。相信每位读了这段文字的考生都会感慨万千,他们能从中看到祖国的蒸蒸日上,看到自己的飞速成长。他们应当感悟到这样两点:一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始终与自己的祖国紧密关联,我们与祖国同呼吸,共患难,同发展;二是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面前永远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各种有利因素,亦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心无旁骛,同心勠力,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目标,一定能让中国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一定能圆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命题者提供的写作角度——要求考生转换一下惯用的“新一代”“后来人”的眼光和思维,以“前辈”的视角和口吻去启发、感染“虚拟”的下一代人。这篇作文,考查的不仅是考生的思想观念、文化积淀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换位思考的习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绝不是只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去思考问题的人——如果你是一位索取者,你最好多设身处地为那些创造者着想;如果你是一位受教育者,你最好能设身处地多为那些教育者着想;如果你是一位坐享其成者,你最好能设身处地多为那些筚路蓝缕的创业者着想……我们是前人遗产的“继承者”,我们又将是向后人传递遗产的“前人”!这个世界上如果人人都有换位思考的习惯,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要想健康地成长,我们需要有一个和平、安宁、强大的祖国;要想使我们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一个优美、清新、绿色的环境。所以,是否拥有一个生态优美的环境,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今年北京卷的另一篇“大作文”即以此为题: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是对“发展经济压倒一切”观念的一种矫正,是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跑偏行为的纠偏。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毕竟水与土是我们的生命之源!绿色生活,根治污染,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这些都是近年来广大城市乡村随处可见的风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绿水青山白云蓝天”绝不再是我们“想象”中才会出现的愿景,而是时时刻刻、真真切切呈现于我们眼前的现实,是城乡居民健康生活之“标配”!

个人发展

国家的发展,需要有先进的发展理念,需要有优越的社会制度,需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个人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的广大青年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拥有优越的教育资源,拥有发挥个人才华的空间……那么,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打造成“国之重器”,就成了每位青年学生必须严肃面对的课题。

今年的天津卷作文题,为考生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作文的命题者可谓慧眼独具,抓住了“器”字的两个义项做文章:一是气量,二是才能。事实上,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在气量和才能两个方面体现出高素质。没有才能,就像一台电脑没有上佳的硬件和先进的系统,自然难以胜任各种纷繁复杂的工作;没有气量,则像一部电脑没有大的容量内存,运行中随时可能出现卡顿或死机。

《三国演义》中,蜀国末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凭廖化的才能,已难充任蜀国之“重器”,屡战屡败成为必然;而吴国周瑜,空有满腹才华,却气量狭小,非但难以建功,“反误了卿卿性命”,令人扼腕!欲成“国之重器”,当才华与气量兼具——知识兼收并蓄,心胸兼容并包!

人是社会性的。一个人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除了解决好自身的需求之外,还会关注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将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由低到高按层次分为5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前面三种需求,可以说是一种“自身的需要”,而后面两种需求,则是他人对自己的承认,或者说是“被他人所需要”。因为,只有被他人所尊重、被社会所需要,一个人方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天地,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

今年上海卷作文,就是引导考生思考“自身需要”与“被他人需要”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对普遍存在的“被需要”心态的认识:

生活中,人们不仅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上文说过,人具有社会属性,所以人们渴望“被他人需要”,普遍存在“被需要”的心态是再正常不过了。今天的年青一代在升学、择业等关乎自身前程的问题上,很多都是以“社会需要指数”为参照,而作出最终定夺。这种做法会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也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是,人毕竟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不应时时处处都为那种“被需要”的心态所掌控,被外部环境所左右,被他人的意见所支配……否则,我们这个社会就不会出现力排众议、坚持自我的拓荒者和敢为天下先、独领风骚的创新者了。

生活反思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总是在曲折起伏中完成的。在前进的道路上一直与我们相伴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过去的反思。之所以社会能以一种加速度前进,正是由于人们善于对过去的成败得失进行反思和总结,趋利避害,从失败走向成功,从成功走向辉煌。

2018年应用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5省区的全国卷Ⅲ,出了一道颇有意味的作文题,要求考生对出现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三条不同标语抒发感慨,表达见解: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时评标题,浙江,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新区标语,雄安,2017

1981年,还是改革开放的“试水期”。深圳,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刚从磨难中走出的中国,正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转型时期。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在今天看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口号,在当时却引起了轩然大波。直到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对这句标语作了充分肯定,争议才得以平息。有人说,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正是从这句口号开始的,深圳为改革开放创造了一种全新模式。透过这句口号,我们可以看出改革者的勇气和魄力,看出创新者的智慧和胆识,看出中国人民拨乱反正、求真务实的决心!

正如龙应台所言:每一条标语背面,都有一个我们希求解决的问题。“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背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近30年中,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的时间荒废和效率低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背面,是我们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导致的生态恶化;“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的背面,是年轻一代传统意识的淡漠和对建设征程的艰巨性的估计不足。这些标语串联起来,反映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近40年的发展历程,反映出我们各个阶段面临的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出中国人及时发现问题,不断纠偏的肌体修复能力!

反思生活,发现问题,及时纠偏,需要敏锐的眼光,需要独到的视角,还需要创造性思维。

2018年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海南等11个省市区使用的全国卷Ⅱ的作文命题者,给考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故事: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情况,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因此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更似一则寓意无限的寓言故事:庸常者只能看到那些肉眼能见得到的现象,睿智者却能发现常人看不见的东西。就像战场上撤回的伤兵,他们大多只是缺胳膊少腿,难道我们能据此断定战场上将士们最需要保护的是四肢?我们更应想到那些头部或胸膛受创者已殒身沙场无法回归!太多的现象掩盖了本质,“眼见”未必“为实”,将“亲眼所见”转变为真真切切的信息,需要用我们的大脑去筛选,去过滤,去伪存真!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很是佩服沃德和王戎——因为他们看问题不单单是靠眼睛,更是靠自己的大脑!

文化感悟

有关文化的思考和感悟,是往年高考作文命题均要涉及的重点领域,但2018年高考试卷中涉及“文化”的作文题,缺显得有些势单力孤。大作文仅江苏卷作文题与文化沾得上边,另有北京卷的三篇小作文与文化相关。今年江苏卷命题者给考生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江苏卷近几年作文命题几乎都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像2014年的“青春”、2015年的“智慧”、2016年的“创新”、2017年的“车”,话题虚虚实实,时而具体实在,时而灵动飘逸。今年的话题“语言”则似实而虚,虚实相生。材料谈的是“语言”,又未必是实实在在的语言;非实实在在的“语言”,又具有语言的属性——传递信息,表情达意。

就像鸟语花香是美好自然的语言,路不拾遗是和谐社会的语言,恭谨礼让是谦谦君子的语言;沙尘雾霾是环境恶化的语言,戒备森严是世风日下的语言,媚上欺下是人格卑劣的语言……人类的文化遗产要靠语言来传承,人类的喜怒哀乐要靠语言来传递,人类的经验教训要靠语言来总结,人类的隐私机密要靠语言来贮存……语言真的是既实在,又空灵!

再来看北京卷“微写作”中的三道作文题,这三道题与“文化”更零距离贴近:

其一,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

其二,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

其三,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是其他哪一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

这三道题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道作答,但无论选择哪一道,前提条件都是——你必须认真阅读过题干中所列的那些经典名著,并且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历年来,北京卷与其他高考试卷相比,其“文化味”是最浓的。尤其是“微写作”的内容设计——诸如诗歌写作的尝试、对文学经典的评介、对名著中典型形象的分析等等,都在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汲取文化养料、继承传统文化等方面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阅读经典,是我们继承人类文明的主要方式;学生阶段,是读书的黄金季节,借高考试题助力读书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乡土观念

在历年高考作文题中,涉及“国”与“家”内容的不在少数,而单以“家乡”为背景写作的题目,却为数寥寥。在2018年由省市独立命题的高考卷中,却悄然出现了“关注家乡”这一堪称“冷门”的内容——尝试者是浙江卷。下面便是2018年浙江卷的作文命题:

浙江大地,历史上曾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家乡,我们生于兹,长于兹——她的山水养育了我们,她的文化濡染着我们,我们的生命中代代传承着故乡特有的基因。我们平常所说的“家国情怀”,其重要组成部分便是“乡土观念”——这就是热爱家乡的历史文化,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愿为家乡建设尽绵薄之力……浙江卷的这道作文题,会使考场中青年学子的视线聚焦于脚下这片热土,使他们的思绪贯穿家乡的古今,让他们为家乡的历史文化而骄傲,让他们为家乡人的精神风貌而振奋……咀嚼这段文字,回顾家乡历史,品味家乡文化,感悟“浙江精神”,一定会让他们顿生传承浙江文化、建设大美浙江、再创浙江传奇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祖国好,家乡就会好;家乡好,我们就会好——祖国、家乡、我们是一个整体!

结语

我们的祖国会一天比一天强盛,我们的家乡会一天比一天美好,我们每个人也会一天比一天更接近心中的理想之境。当然,其前提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各行各业,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各尽所能,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呈现出一种正能量,为实现美丽的中国梦各尽所能,不懈奋击!

而担负考查选拔人才职责的考试部门,担负教育培养人才之重任的教育部门当更加努力,让每一位青年得到最公正的甄选,受到最良好的教育,最终成为最优秀的人才。

高考作文:空前体现“语文等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