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有话说】现代文阅读是历年中考的重点,现代文阅读包括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的阅读。笔者今天就分享现代文阅读的相关解题技巧和方法。希望大家能够对大家有帮助!

说明文阅读

考点分析

1.把握说明的对象,筛选和概括其主要内容。

2.能够进行说明方法的判断,体会句子的作用。

3.理解文章或段落中的层次,进行说明顺序的辨析。

4.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明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真题解析

真题示例

中西礼节的差别

①我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从根本上说是相同的,都强调人际交往要友善,要礼让,举止要文明等。但是,由于传统、信仰、习俗的影响,二者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都有明显差别。

②先说见面礼。我国的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拱手、鞠躬等等。施礼时,双方身体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如果出现男女肢体、肌肤接触,就会有伤风败俗之嫌。西方则不同,不论男女,其礼节多属肢体、肌肤接触性的,如拥抱、吻手、接吻以及握手等。西方人认为,以肢体、肌肤接触对方,更能直接表达自己的亲密、亲热的情感,而我国传统认为,礼、德互为表里,即“礼发诸外”,“德辉动于内”(《礼记》),在人与人交往中,强调礼要发自内心,强调礼是内心敬意的自然流露。

③再说座次。我国古代是非常讲究座次的。因为座次要分尊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是举办活动的地方,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室”是用来居住的,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至于“左”与“右”,谁尊谁卑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直到明朝建立之后,才固定“左尊右卑”,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主人右边的座位看成贵宾席,这种习俗的来源很有意思。正好像西方人见面握手总是先伸出右手一样,这些习俗的背后,又常常出于某种具体的需要,在每个人都佩戴武器的时代,伸出右手表明“我不会向你施加武力”,这种朴素的表达友好的方式,久而久之,就成了西方表示礼节的一种习俗。

④最后说说用餐。中国餐桌上绝大多数菜是一桌人共享,而西方人习惯“各吃各的、各人一份”。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从倒酒、敬酒到饮酒,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应的规则和礼仪。其中敬酒是最重要最讲究的一环,规则也是最复杂的。通常,中国人还习惯频繁敬酒以表示热情、尊重等意。对西方人而言,酒是饮食的陪衬,作用在于衬托饮食的美味,什么时候喝,要喝多少都由个人自己决定。频繁敬酒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勉强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行为。

16.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2分)

A.中西礼节虽然在形式和内涵上有不同,但都注重人际交往时要友善、礼让、文明。

B.西方人习惯在见面时拥抱、吻手、接吻以及握手等,来直接表达自己亲密、亲热的情感。

C.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在堂屋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

D.中国传统用餐礼仪中,人们常常通过频繁敬酒来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尊重之意。

【答案】C

【满分解析】阅读文本,根据文章第3段内容““室”是用来居住的,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可知,“室”的居住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而不是:“在堂屋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所以,C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选C。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的差别。

B.第②段“我国的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拱手、鞠躬等等”一句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第④段“中国餐桌上绝大多数菜都是一桌人共享”一句中的“绝大多数”删除后,原文意思没有改变。

D.本文先总的介绍中西礼节在形式和内涵上有差别,然后分别介绍在见面礼、座次、用餐时礼节的不同。

【答案】C

【满分解析】C项。第④段“中国餐桌上绝大多数菜都是一桌人共享”一句中的“绝大多数”删除后,原文意思发生重大改变,意思就变成“中国餐桌上都是一桌人共享”,明显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绝大多数”这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18.请你根据上文有关中西礼节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共4分)

【链接材料】旅居海外多年的长沙人孙梅,和她的英国丈夫一起回乡探亲,受邀前往昔日恩师蒋老师夫妇家吃饭,共叙师生情谊。

(1)作为主人的蒋老师准备按照西方礼节招待客人,安排座位时,他应该把孙梅的英国丈夫安排在自己的左边还是右边?为什么?(2分)

(2)蒋老师提醒妻子席间不要劝菜劝酒,理由是什么?(2分)

【答案】

(1)安排在右边,因为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主人右边的座位看成贵宾席。

(2)在西方,频繁敬酒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勉强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行为。

【满分解析】阅读文本,把握文章第③段内容,根据文中“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主人右边的座位看成贵宾席,这种习俗的来源很有意思”“可以得出(1)的答案:安排在右边,因为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主人右边的座位看成贵宾席。;把握文章第④段内容,根据文中“对西方人而言,酒是饮食的陪衬,作用在于衬托饮食的美味,什么时候喝,要喝多少都由个人自己决定。频繁敬酒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勉强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行为。“可以得出(2)的答案:在西方,频繁敬酒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勉强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行为。

技巧梳理

说明对象

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

规范答题格式: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它具有……的特点。

说明顺序

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辨别说明顺序的方法:

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

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

▲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

规范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等。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引用具体的事例、具体的数据、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规范答题格式:指出运用的说明方法+结合文章具体分析+说明方法对应的作用。

说明语言

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

A准确性,科学性;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规范答题格式: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提问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规范答题格式:

第一步,解释该词的含义;

第二步,分析运用该词有什么好处;

第三步,分析去掉该词后句子意思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四步,用“这样写更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句式作结。

说明语句的作用

答题角度:

①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②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答题格式: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方法指导

1.面对找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考查,千万不可以偏概全,把段落中的说明对象及特征当成全文的,学会对材料的提炼和重组。

2.面对说明方法的考查,不仅仅要能识别,最重要的是要会分析其作用,理解各种说明方法各自的个性及共性,解说方法所起的具体作用。

3.说明语言是必考内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它的精确与模糊上,考查则侧重于语言的模糊性,如表概数、推测、可能的语言,“左右”“大约……”“也许”“主要……”“据说”等词语的作用。

4.体会句子的作用。主要是分析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如过渡作用、照应作用、概括中心作用、引领全文作用等。

5.对说明文科学精神、方法、创造等方面的考查,是一个难点。但你只要平时留心就会很容易,如严谨求实,敢于创新,勇于献身等。学会材料的再表达,就要关注生活,关注新科技。

议论文阅读

考点分析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能正确理解、提取、概括论点(包括分论点)。

2.能准确区分、概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把握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并能根据需要为文章补充恰当的论据。

3.能正确辨别各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4.能结合具体语境,阐释抽象语句,解释含蓄语句,明确指示代词及过渡句(段)的作用。

5.理清论证思路,概括论证过程。

6.能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文章的观点中获取有益的启示,或进行切合实际的拓展。

真题解析

真题示例

“熬”的境界

①熬,从火,敖声。“熬”有“抬高”的意思。与“火”放一起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调工序,引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人们在劝解受过挫折、心情处于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出头的日子。“慢慢熬”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长;出头之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是预期。

②一般来说,“熬”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似乎是一种消极心态。其实不然,同样一个“熬”字,所折射出来的境界并不相同。无可奈何地挣扎叫熬,无目标地混日子叫熬,执着地与命运抗争、有预期地奋斗也叫熬。都是“熬”,境界迥异。

③“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不一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关键要看你的心态和志向。。心态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

④“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最有说服力的是竞技场上的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筋疲力尽,特别是到了相持阶段,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了下来,谁就是胜者。谁的心理脆弱,精神崩溃,最终“熬”不住了,谁就必输无疑,前面的拼搏付诸东流。在“熬”的过程中,力量和胜负渐渐发生微妙变化,在最后关键时刻决定了输赢。

⑤平常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不论是熬得出名堂,还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问题是要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应有的境界来,人生征途,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崎岖难行,只有处顺境不沉溺,处逆境不服输的,才能“熬”出名堂来,当然,这里的名堂,不限于功利,还应有更高的境界。正像智者告诉我们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

(选自《读有所得》,

作者王兆贵,有改动)

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通过解释“熬”字含义和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话题。

B.第②段例举了“熬”的几种形态,论证不同的“熬”展现出的境界不同。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如何才能在“熬”中战胜对手。

D.第⑤段落实到平常人的生活,告诉我们在平凡中要“熬”出境界来。

【答案】C

【满分解析】阅读文本,结根据文章第4段内容“最有说服力的是竞技场上的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可以看出: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如何才能在“熬”中战胜对手。所以,C项与理解不正确,选C。

20.如果要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加上一句话,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复国梦想,卧薪尝胆,熬过了那些屈辱的日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惑,终于兴越灭吴。

B.唐僧为了完成神圣的使命,遭遇重重危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为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熬过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的日子。终于熬出了应有的境界。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累积得多了,下笔就自然会达到如神助的境界。

【答案】D

【满分分析】从第三段““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不一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关键要看你的心态和志向。心态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空的前后文字来看,空白处应该填一个事实论据,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论证“心态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这一分论点,ABC三项中的越王勾践、唐僧、石灰,都是志向不改,终于熬出了应有的境界(兴越灭吴、取回真经、留清白在人间)。都能证明这一分论点,而D项是强调多读书的好处,不能证明上面的分论点,所以不恰当的一项是D。

21.如何理解结尾段“岁月熬人也树人”这句话?(4分)

【答案】这句话是对中心论点的总结、升华,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是一场艰苦的修行,持久的忍耐,但只要你心态积极,志向不改,最终会收获成熟、坚毅与淡定。

【满分解析】本题考查“岁月熬人也树人”的含义,解答时就需要通读全文,分别找到“熬人”“树人”(或与“熬人”“树人”相类似的表述)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筛选出能解释“熬人”的内容:艰苦修行,持久忍耐,心态积极,志向不改;“树人”的内容:收获成熟、坚毅与淡定。然后结合本文的中心论点,分析归纳就可得出答案。这句话是对中心论点的总结、升华,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是一场艰苦的修行,持久的忍耐,但只要你心态积极,志向不改,最终会收获成熟、坚毅与淡定。

技巧梳理

议论文文体知识

①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②论据分类:事实论据和理论(道理)论据。

③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④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⑤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指出下列语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A.举例论证(事例论证、例证法):举出……的事例,具体确凿、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B.道理论证(包括引用论证):运用科学的道理或引用名言、格言、警句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文章的论证更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D.比喻论证:(喻证法)以事喻理,(把……比成……),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E、引用论证:(引证法)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文段中用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二种类型。

答题要点:

(1)明确论据类型;

(2)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就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规范性答题格式:这是……论据,在文中证明了……的论点。

根据文章

根据文章给文段补写一个恰当的论据。

首先要认真读文段,明确文段的论点是什么,然后在看题干要求你补充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在搜索你平时积累的论据是否符合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并且注意与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同时注意关联词语的运用,从而补写出恰当的事实论据或则道理论据。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

(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

(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找文章的中心论点

找文章的中心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方法:

A.看标题: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B.看文章开头:多数文章在文章开头(第一段)便提出中心论点。

C.看文章结尾:有些文章在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D.看文章中间:文章中间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就是中心论点。

E.自己归纳: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

(1)语言特点;

(2)语体特点。

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答题技巧:

(1)不能。

(2)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删除后的意思是……

(4)这样表达不严谨,语言不严密,使论证缺少说服力。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手法角度:要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并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2)论证方法角度:要掌握常见论证方法的作用,并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3)写作手法角度: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文句、文段结构上的作用

文句、文段结构上的作用(下面句子(或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A.总领全(下)文,引出下文;

B.总结上(全)文;

C.承上启下(过渡)。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回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两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结合生活阅历和自身实际评价作者观点.或谈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此类题目形式虽然开放.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考题一般紧扣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因

此,只要我们找到文章的论点并紧扣其解题就能拿到一半分数。再按题目要求.结合自身或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言之成理,就能将此类题目的分数全部拿下。

答题技巧:

(1)论点。

(2)结合文段阐述论点的由来。

(3)联系实际(用上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

(4)发出号召。

方法指导

1.明确论题,把握论点。

2.理解论据,品味语言。

3.理解论证方法,分析论证结构。

4.开放阅读,个性表达:整体感知,把握观点;围绕论点,大胆表述;联系生活,有感而发;表达明晰,语言流畅。

记叙文阅读

考点分析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3.根据要求提取信息。

4.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5.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

真题解析

真题示例

一个人的麦田

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而我,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见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惊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要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那个我帮不上。”

⑦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在这里,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父亲在麦田挥毫泼墨。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⑧阳光烘烤着麦田,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身滚圆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而我是其中最大的一株吧。

⑨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因为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

⑩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院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栉风沐雨,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有我的麦田,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选自《意林》,作者洛水,有改动)

22.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共4分)

情节

“我”的心理或表现

父亲的心理或表现

回家

惊讶

力不从心

游刃有余

交流

羞愧

考试

挥汗如雨

【答案】①欣慰 ②割麦 ③歉意 ④肆意挥毫

【满分解析】根据文中信息,第一空从“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可知应填“欣慰”;第二空从“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可知应填“割麦”;第三空从5、6两段父亲和我的对话及“阳光烘烤着麦田,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可知应填“羞愧”;第四空从“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可知应填“恣意挥毫”。

2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自然段画线的句子(4分)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麦收”比作高考,父亲用埋首割麦的激情来为我的高考助威,给我鼓励,“我”也深深感受到了父亲深沉的陪伴与别样的期待,同时也获得了深刻启示。

【满分解析】在这个句子中,由“麦收是父亲的高考”可以分析出,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麦收”比作高考,由“特殊陪考”可以分析出,父亲用埋首割麦的激情来为我的高考助威,给我鼓励。最后一定要从情感角度,把句中蕴含的人物情感一一表述出来:深沉的陪伴与别样的期待,我得到启示。组织答案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麦收”比作高考,父亲用埋首割麦的激情来为我的高考助威,给我鼓励,“我”也深深感受到了父亲深沉的陪伴与别样的期待,同时也获得了深刻启示。

2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①段中“别样的期待”是指父亲期望“我”回家跟他一起并肩作战,打好麦收战役。

B.第②段中“我”“措手不及”,既是感叹时间过得快,也是感叹父亲变化大。

C.第⑨段写自己“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主要是父亲告诉“我”,他的任务是麦收,高考是“我”一个人的事,他帮不上忙。

D.文章叙述了高考前,“我”和父亲一起割麦的情形,写出了“我”的感受和启示。

E.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朴实的劳动者的形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树立了榜样。

【答案】AC

【满分解析】A项““别样的期待”是指父亲期望“我”回家跟他一起并肩作战,打好麦收战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应该是:父亲用埋首割麦的激情来为我的高考助威,给我鼓励;C项“他的任务是麦收,高考是“我”一个人的事,他帮不上忙”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正确的应该是:父子各自在自己的战场作战,相互用精神鼓励,取得胜利。所以选AC。

25.文章标题“一个人的麦田”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所述的情形,说说你对“陪读现象”的看法。(6分)

【链接材料】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名校的周边,生活着“陪读”一族。这些陪读的父母,有的放弃自己宽敞舒适的安乐窝,租住在学校周边狭小的出租屋里;有的甚至辞掉自己的工作,牺牲自己的事业,全身心照顾子女的学习与生活。

【答案】(1)一个人的麦田:在文中既指父亲一个人挥汗如雨收获麦子的麦田,又指我一个人赶赴的收获人生的高考。

(2)陪读现象之我见:能理解天下父母对孩子的不尽关爱。陪读在某种程度上能让孩子感受到近在咫尺关怀与鼓励;但我更欣赏文中的“我”与“父亲”,父亲选择了另一种陪伴与鼓励的方式,那就是“身教”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都应在自己的战场上奋力挥洒,全力以赴,颗粒归仓,不负彼此的期望。

【满分解析】结合本文分析,小说情节围绕两个“战场”展开的,一个是麦田,一个是考场,这两个战场多么相似,一个需要收获麦子,一个需要收获人生,且都需要奋力挥洒,全力以赴,否则会颗粒无收,饮恨沙场。所以,本文的标题一语双关,在文中既指父亲一个人挥汗如雨收获麦子的麦田,又指我一个人赶赴的收获人生的高考。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陪读现象”,这篇小说可谓是对怎样合情合理陪读孩子最温馨的诠释。

考点分析

内容概括,整体把握。

题型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

①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题目理解,把握中心

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

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

答题技巧: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①把握象征意义;②语意双关。

②题目的作用(好处):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交代了描写对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点明线索;揭示文章主旨。(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阅读语段,体会作用

题型1:

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题型2:

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题型3:

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XX》中的诗文,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

①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A.重要段落的作用

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过渡段:承上启下。

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

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

B.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表现(或烘托)人物的……的心情……性格;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②句子的作用,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直抒胸臆,抒发强烈的内在情感。

引用句或文学性强的语句:营造文化氛围,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作具体分析。

词句赏析,理解含意

关键句子: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引用的句子)。

题型1:

第X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题型2:

体会第X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效果))。

答题技巧: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这个词语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表达了)……的情感(性格)。

题型3:

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①a(b)句: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②a(b)句:这句话是动作(肖像、神态、心理、语言)描写,运用了“XX、XX、感。

③a(b)句:这句话是环境描写,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附: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感受人物,分析形象

题型1:

文中的XX人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题型2:

文中的XX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题型3:

文中那个XX人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他(她)是个怎样的人。 答题技巧:

1.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2.通过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和其他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牵挂、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技巧:本文采用“XX”的手法,笔者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 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写启示感悟发挥题

题型:

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触感染和启示;

②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部实质意义的理解;

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④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好坏,对选文材料谈自己创见;

⑤接合实际,对文中提及的现象提出合理化提议和设想;

⑥调动知识的堆集,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接合(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著名的句子等);

⑦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部实质意义;如: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答题技巧: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心理活动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描写。

方法指导

1.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2.分析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3.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4.分析描写的作用。阅读记叙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

5.注意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字。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中的关键部分,分析它们的作用对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助益。

6.注意分析生动、有力的词语,品味记叙文的语言,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寄语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中考语文考前指导(三)

文/李庆

毕业于湖南大学。对中高考有深刻的研究;寓教于乐,能够把语文课堂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维。知识储备丰富,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严谨。

教学格言:以此为生,精于此道

语文考前指导(三):现代文阅读专项考点梳理(说明+议论+记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