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余,多余。)

2.一词多义

(1)一惟长堤一痕 数词(上下一白 全)

(2)白 这里指代酒(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3.重点实词

(1)余拏一小舟 拏:撑(船)

(2)拥毳衣炉火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3)雾凇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惟长堤一痕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

(6)客此 客此:客居此地

(7)舟子喃喃曰 舟子:船夫

(8)更有痴似相公者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4.文言虚词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哪能

(2)是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判断(是日更定矣 这)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就告辞了。

(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三、问题探究

1.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埋伏笔。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有哪些?运用了什么描写方式?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

3.文中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的“强”和“拉”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5.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用意: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作者痴迷于山水之乐的闲情雅致的称赞,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

作用: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迷人雪景,“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6.文章说“独往湖心亭”,可后文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是否前后矛盾?

不矛盾。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高自赏的情感态度。

四、文章中心

本文用淡淡的笔触描述了作者一次雪夜游西湖的经历,写出了雪夜西湖云、天、山、水素雅、宁静、淡远的景致和看雪之人的雅趣,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和避世、清高、脱俗的情怀,同时也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故国情思。

一、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意趣,情趣 今义:主意,心意)

(2)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花 今义:芳香)

(3)非丝非竹 (丝 古义:弦乐器 今义:丝线)

(竹 古义:管乐器 今义:竹子)

2.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故自号曰醉翁也 名词作动词,起名号

(3)至于负者歌于途 名词作动词,唱歌

(4)山行六七里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

(6)杂然而前陈者 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7)醉能同其乐 形容词用作动词,欢乐

(8)太守之乐其乐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3.一词多义

(1)秀佳木秀而繁阴 茂盛,繁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

(2)谓太守谓谁 为,是(太守自谓也 命名)

(3)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家(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4)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欢乐,快乐(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乐趣)

4.重点实词

(1)环滁皆山也 环:环绕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3)太守自谓也 谓:命名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领会

寓:寄托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开

霏:弥漫的云气

(6)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

(7)晦明变化者 晦明: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8)野芳发而幽香 芳:

(9)佳木秀而繁阴 繁:茂盛

(10)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1)行者休于树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12)伛偻提携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

的人,即儿童

(13)山肴野蔌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

蔌:菜蔬

(14)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摆开

(15)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酣:尽兴地喝酒

(16)射者中,弈者胜 弈:下棋

(17)觥筹交错 觥:酒杯

筹:酒筹

(18)苍颜白发 苍颜:苍老的容颜

(19)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倒下的样子

(20)树林阴翳 翳:遮盖

(21)太守谓谁 谓:

5.文言虚词

(1)也 定语气(

在乎山水之间也 用于句尾,表示肯

)

(2)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在(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从

)

(3)而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连词,表转折(

杂然而前陈者 连词,表修饰

)

(4)之 句子独立性(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

(5)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吗(

颓然乎其间者 在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为它取名的人是谁?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散了,云雾聚拢,山谷显得昏暗。或暗或明交替变化的,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7)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人,是太守喝醉了。

三、问题探究

1.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第①段介绍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B.第③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忧乐之意,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

C.本文语言精美,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了散文的韵味。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点睛之笔,“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重含义。

2.“醉能同其乐”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能体现出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3.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请分析他们“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

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

4.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面对困难和挫折要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

四、文章中心

本文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画卷,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语文中考一轮复习:九上教材梳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