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讲 记叙文阅读(四)

 人物与写作手法 

1.判断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分析作用。

2.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说明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4.判断文段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作用。

5.分析文中环境描写文段的特点和作用。

6.分析作者表现主要人物、突出主要事件的方法。

7.辨别文章的抒情方式和作用。

8.分析作者表达观点和主题的方式。

一、人物形象分析

(一)概括人物形象

1.品析描写手法,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通过品析作家笔下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思想。这里说的环境,既是指自然环境,又是指社会环境。前者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强化作用,突出、深化主题;后者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环节。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作家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4.品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通过对人物最传神的细节描写的品味(如人物做事时的动作、神情等方面),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格式】(1)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征类型: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即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做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做定性式的总括。

(2)×××是一个________(性格、思想品质)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表现得怎么样。

(二)人物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人物描写的种类:①正面描写。包括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侧面描写。作用: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2.重点了解几种人物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1)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________身份、________地位、________处境、________经历以及________心理状态、________思想性格等情况,以形传神。

(2)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________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________性格特征或________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________思想,揭示了人物的________性格或者________品质。

(4)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态变化,揭示人物的________心理状况、________性格特征。

(5)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________的情态,突出了人物的________性格,展示故事情节,创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________心情。

二、写作手法及作用

1.表达方式的作用

(1)记叙:交代背景,为下文做铺垫。(顺叙:使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倒叙:使情节曲折,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内容对比鲜明,突出中心。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紧凑;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2)说明: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3)抒情:抒发作者________情感,揭示文章______主题;表达________观点,引发读者共鸣;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4)描写: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人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人物描写:展示________人物________特征。景物描写:描写________自然风光,营造________氛围,烘托人物________情感)

(5)议论:揭示主旨、画龙点睛、深化(升华)主题。

2.修辞手法的作用

见第二十四讲“句段的赏析”。

3.结构手法的作用

(1)照应(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与______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2)过渡:承上启下,结构严谨;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3)悬念:文章巧妙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先把________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主题的目的。

(4)伏笔: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

(5)详略:详写有利于更生动、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

4.表现手法的作用

(1)象征:抓住了________与________相似的特点,通过对________准确的描写刻画,丰富了文章内涵,给人以启迪。

(2)对比:本文巧用对比,把________和________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____________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________。

(3)衬托(正衬、反衬):用________的________衬托________的________,使________形象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4)抑扬(先扬后抑、先抑后扬):作者的本意是________,而先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________;使情节更曲折,使人印象深刻。

(5)以小见大:从人们所熟知的________小事入题,让人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________深刻的生活道理,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6)托物言志:紧紧抓住________的________特点,精心刻画,富含哲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理想(人生观)。

(7)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营造________的气氛,奠定了________的感情基调。

(8)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升华了________的感情;点明主旨,增强文章感染力。

(9)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抒发的________感情更含蓄,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10)动静结合:将________的“动”与的“静”结合,二者相互映衬,充满情趣。

(11)虚实相生:将________的虚写与________的实写结合,突出事物________的本质(特点),深刻揭示主题。

(2018·四川攀枝花)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一碗热汤

赵向辉

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

傍晚,一个老婆婆蹒跚地走在大街上,她遇到餐馆就往里看两眼,直到看见这家义连香饭店。老婆婆慢悠悠推门走了进去,里面客人很多,她在角落一张没人的桌子前坐了下来。

服务员上前问:“阿婆,吃点什么呀?”老婆婆哆嗦着说:“我有两块钱,能花一块钱喝碗热乎汤吗?”服务员怔了一下说:“能,等一下,我去端。”

服务员没有直接去服务台,而是先进了员工更衣室。

过了十来分钟,服务员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打卤面、一碗热汤,还有一个肉饼,送到了老婆婆的餐桌上。

“我只有两块钱,不要肉,也不要面条,只喝汤就行。”老婆婆依旧哆嗦着说,而且,说完就留下了两行泪水。“婆婆,没事的,今天店里有活动,只要就餐就可赠送肉饼和打卤面,放心吃吧。”服务员亲切地说。

老婆婆吃着面条,喝着汤,脸上挂着笑容。

一会儿,一位帅气的男士走到老婆婆身边问:“阿婆,怎么不吃肉饼啊?是不好吃吗?”老婆婆微微一笑:“拿回去,给瘫在床上的老伴吃,他很长时间没吃过肉了。”

“您今天这是出来做什么呀?”

“给老伴买药,就剩下了两块钱,实在冷得厉害,我怕自己感冒病倒,再也不能照顾老伴,所以想花一块钱喝碗热汤再往家走。”

“您家住哪儿?”

“住在税务局那块儿。”

男士离开老婆婆的餐桌,进了经理室。大约五分钟后,男士拿着一个纸箱子出来,和几个服务员私语了几句,然后喊道:“我是餐厅的经理,今天,餐厅搞活动,凡来就餐者,都有一次抽奖机会,抽中一二三等奖的当场兑现。”

有顾客嘀咕,这不年不节的,也不是开业周年庆典啥的,搞什么抽奖活动啊?

男士用左手拿着箱子走过三桌,三桌都没抽中。等到了老婆婆桌前,他说:“阿婆,吃好了吧,请您从里面抽一张奖券。”老婆婆茫然地望着男士。男士把箱子放低,示意老婆婆伸手进去拿出一张纸来。老婆婆还是茫然,但是她照做了,拿出来一小张粉色的方块纸。男士很利索地用右手拿过老婆婆手中的粉纸,把箱子倒了一下手,然后又倒回来,突然举起右手中的粉纸说:“阿婆中一等奖了!奖金2000元!”

大家鼓起掌来。男士从衣袋里拿出整整齐齐的一沓现金,递给老婆婆说:“阿婆,这是奖金,收好了啊。”老婆婆说:“我不能要你的钱,我家里有钱。”男士说:“这不是我白给您的,是您抽奖中奖了,放心拿着吧。”老婆婆像在和男士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今天我的运气真好,吃了赠送的面,还中了这么大的奖,看来老天还是舍不得让我和老头子死的。”

一名男服务员拿着一串汽车钥匙走到老婆婆身边说:“阿婆,正好我下班,顺路送您回家吧。”老婆婆泪眼婆娑地上了一辆小轿车。

继续抽奖,有两桌客人抽中了二三等奖,粉纸上分别写着免单和半价。结账时,这两桌客人都按原价结清了饭钱。一人说:“我看出来了。”另一人说:“你们都是好人,我会常来这里吃饭的。”

客人都离开后,最先接待老婆婆的服务员问:“经理,你怎么想到这个点子的?太棒了!”经理说:“还得感谢你呢,我经过时正好听到了你和阿婆的对话,又看到你在前台拿出二十多元钱给阿婆买饭,决定帮老人家一把,匆忙中策划了抽奖活动,却被人看穿了。”

开车出去的男服务员回来后,把车钥匙交给经理后说:“车上和老婆婆聊天,她已经80多岁了,太可爱了,像我太奶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5期,有删改)

1.老婆婆走进义连香饭店只是想花一元钱喝碗热汤,却受到了特别的对待。请概括老婆婆受到的第一次特别对待。

第一次特别对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特别对待:经理以中两千元“大奖”的方式给她帮助;

第三次特别对待:经理安排服务员以下班顺路带老婆婆为名专车送她回家。

2.小说的开头写道:“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此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婆婆已“抽中”一等奖,达到了经理的目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安排“继续抽奖”这一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人物描写的哪些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全文,概括老婆婆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第1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做此题,需要通读文章,根据题干中给出的老婆婆受到的第二、三次对待,缩小并锁定答题范围,即③~⑥段,由此仿照第二次、第三次特别对待的形式,概括第一次特别对待的内容,内容应涵盖服务员为老婆婆买了一碗打卤面、一个肉饼,背着老婆婆这两个要点。第2题考查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此题,学生要熟悉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等;②衬托人物心境,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③推动情节发展,为……做铺垫;④渲染气氛,抒发感情;⑤突出、深化主题。然后结合题干,分析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开头的这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此外,此处环境描写位于文章的开头,有引起下文(老婆婆走进义连香饭店),推动情节发展(老婆婆受到三次特别对待)的作用。自然环境的寒冷和服务员、经理的热心和乐于助人形成对比,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第3题考查文章故事情节的作用。这一情节是关于文中经理的,涉及到其他顾客,可从设置这一情节对经理和顾客产生的影响和善心的传递方面来考虑,同时这一情节的设置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第4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从“拿”“倒”“倒”“举”四个动词,可以判定使用了动作描写。从经理说的话,可以判定使用了语言描写。从他动作的利索、突然可以看出经理不想让人发现他这一举动,可以看出这次活动是他刻意安排的,也表现了经理的善良和机智。第5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老婆婆的性格特点,需要根据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总结。由文中的“服务员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打卤面、一碗热汤,还有一个肉饼,送到了老婆婆的餐桌上。”“我只有两块钱,不要肉,也不要面条,只喝汤就行。”可以看出老婆婆的诚实、本分。从“拿回去,给瘫在床上的老伴吃,他很长时间没吃过肉了”可以看出老婆婆对老伴的关爱。然后依照此种模式就可以概括出老婆婆坚强乐观;要求不高,容易满足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1.服务员背着老婆婆给她买了一碗打卤面、一个肉饼。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或“为后面情节做铺垫”)。因为天冷,老婆婆才会想要喝一碗热汤;③环境的寒冷和服务员、经理的热心形成对比,突出小说主题。

3.①二三等奖还未抽出,如果不继续抽奖,经理就食言了。②写继续抽奖才能引出顾客看穿抽奖活动并放弃领奖的内容,表明顾客受到经理善心的感染,突出了善心的传递,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4.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突出经理不想让客人看穿他刻意安排这次抽奖活动来帮助老婆婆的心理,表现了经理的善良和机智。

5.①为人实诚、本分;②关爱老伴,有责任心;③坚强乐观;④要求不高,容易满足。

(一)(2018·广西桂林)阅读老臣的《拱桥》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比如角弓或者青虾,还有课本上的赵州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那时,他已在村庄东边一座老旧的石屋里当了许多年的校长。其实,校长、老师也就是他一个人。

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胡茬子布满两腮和下巴,尤其是下巴,总是硬扎扎的。哪位男生犯了纪律,他从不打手板,而是低沉着嗓音说:“把手伸出来吧,手背儿。”他的大手便把你的小手抓牢,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儿,来回蹭那么几下,让你觉得刮了刺猬一般的痒痛。因此,我们对他宽宽的下巴充满畏惧。

我那时读三年级,很捣蛋的,有次挨了扎,便对同班的二青说:“校长的下巴要是脚后跟儿多好,咱就不怕他了。”脚后跟儿同校长的下巴比起来,的确有本质的不同,光溜溜的,没有钢针一样的胡茬,手背拂上去很平展的。二青听了,先是嘎嘎笑了两声,然后就当了叛徒,把我出卖给校长。校长便把我找去,用浑浊的老眼定定地望着我,说道:“你真的怕我的下巴?”

我望着他宽阔的脸,敬畏地点点头。

他用手掌刮刮下巴,发出“嚓嚓”的响,说:“怕就别捣乱了,小子。”

除了用下巴刮手背儿,他对我们很好,比如,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座真的拱桥。

山里人家,稀稀落落的,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沟。我和其他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是要过沟的。那条四五丈宽的沟,冬天干涸,雨天却气势汹汹,浊流滚滚。沟上没有桥,水虽仅齐校长的膝盖,但对十来岁的孩子可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了。

我攀“拱桥”只一次,是在怨校长下巴不是脚后跟儿不久。

洪水把我们隔在这岸,校长便从那岸过来,在水中蹚来蹚去。没人能替他,一个学校三个年级一个老师,校长是最年长的,我和二青则是第二、第三年长的。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着有关脚后跟儿的比喻对不起他,二是觉着自己大了不能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背。八个同学给背过对岸,只剩下我了,再没办法去解。校长已垂着弯背,哗啦哗啦蹚水过来了。他浑身透湿,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来吧。”他蹲下来,袒给我一面弓形的脊背。

“不!”我拒绝,说,“我敢过。”但这是吹牛,水浑浑的,浪头一个撵着一个,看着都让人晕眩,何况那水要淹没我的肚脐眼儿呢?

“来吧,孩子。”他又说说。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在上面。

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别不好意思,爷爷背孙子嘛。该上课了,快来。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他不容拒绝地说道。

我闭上眼睛,趴上了那座“拱桥”。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迈下水去。浪声灌满双耳,我却趴得紧紧的,与那面脊背紧紧箍在一起。

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拱桥,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板着我。“这不过来了吗?”他说。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

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脸,说:“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他的模样,真像一座坍塌的拱桥。

喘吁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二青靠近我,说:“校长背你过河,不是走的,是爬。”“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说校长“爬”,便狠踹了他一脚。

那年秋天,我转学了,校长也走了,他实在再也教不动书了。小学校便黄了数年,直到盖起希望小学。已当了乡长的二青说:“盖座拱桥吧!”于是,通往学校的沟上就有了座石桥……

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走的路还多,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写出“拱桥”在文中蕴含的三层含义。

“拱桥”的三层含义:①校长年老,脊背弯曲,形如拱桥;②校长背学生过河,仿佛一座血肉拱桥;③校长教书育人,是孩子成长的桥梁。

2.校长怎样惩罚犯错的男生?为什么要这样惩罚?

①他用长满硬扎扎胡茬的下巴蹭男生的手背。②这样做既有所惩罚又不太重。

3.文章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写校长的“老”,试举两例简要说明。

①肖像(外貌)描写。“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用满脸皱纹直接描绘校长的老态。

②语言描写。“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用他自己大不如前的感叹突出他的年老力衰。

③动作描写。“趔趄”“瘫坐”“爬”背学生过河的动作十分吃力勉强突出了校长的年老力衰。(答细节描写或间接描写,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从叙事安排角度来看,文章画线句中“爬”这个动作,是否显得突兀?为什么?

①不突兀。②因为前有伏笔,如“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或:(他)“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如果从“炼字”的角度回答,不给分)

5.这座“拱桥”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理解这座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①这座“拱桥”有“宽厚、踏实、温热”的特点。②校长对教育的奉献精神、对学生的关爱,让“我”永难忘怀、终生受益。

(二)(2018·新疆乌鲁木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我念出了那张纸片

佚 名

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搞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要参与课题研究,每个人都要提交想法。我们的负责人是个地理老师,她让我们在纸条上写自己好奇的问题。

高一的我叛逆自负,觉得这些东西十分无聊,也觉得全世界就自己最厉害,相当痛恨应试教育,觉得学校这种地方,实在承载不了我的才华。所以,就像是恶作剧一样,我写的问题是,“为什么我积木搭得这么好,学校却不开积木课”。我胡乱地写完,把纸条交上去,然后微眯着眼睛,不再理会教室里的一切。

那是我和她的第一次见面,可我永远忘不了她读到我的纸条时眼睛里忽然泛出的光,然后,她说话了:“谁是李云飏?举个手好吗?”我睁眼,举手。

“我觉得你的想法很棒。”她微笑着,认真地说。

那天课上过了四个选题,我的建议是其中之一,名字定为“论学校开展积木课的可行性探究”。我就开始弄这个开玩笑一样的课题了。政治老师上课还点过我的名,说不行就算了,别搞了。我不服了。我找数据,研究乐高,写论文。地理老师不知道上哪里找的那么多资料,她每次单独找我都会给我好几个方向,后来我才知道,这都是她熬夜弄的。

现在回想起来不仅感动,甚至有些震撼——她一定看到了我的所有叛逆和傲气,甚至所有孤独?或许那天她拿起那张纸条,看到我微眯眼睛的那一刻,就看透了我的诸多本质——我高一时一天说话不超过五句,一个朋友也没有。

最后答辩前,我拿出一张纸片,上面是一些字,我看着她,说想把这些念出来。上面是我对教育制度的质疑。她沉默了很久,说:“你想清楚了,这些评委不一定会喜欢。”

那天答辩是我第一次上台,一开始脚就狂抖,还剩一分钟时,我还有三页结论没讲,可我却做了个自己都没想到的决定。我放下话筒,走上前三步,从衬衫口袋里掏出那张纸片。之后的五分钟,到现在为止,都是我二十二年的人生中我认为最辉煌的时刻,我无数次梦见那一幕。

我把那段话念了出来。

那张纸片我已经找不到了,我记得我写过,“为什么我们只能去相信而不能去思考”“你可以阻止我笑,但你不能阻止我想象”……很二,但气势恢宏。我清晰地记得,评委老师们很意外,但听得很专注,年级里前排几个打瞌睡的兄弟都把背挺直了。

班主任第二天早自习进教室时笑眯眯地对我讲:“李云飏,你出名了。好几个老师都在向我打听你,说很喜欢你。”可我越想越觉得愧疚,这份论文地理老师耗费的心血比我多,尤其是结论——那最后被我完全略过的、只字未提的地方。那里她研究了很久,并且三番五次地嘱咐过我,怎么尽量严谨,怎么得体表述,甚至答辩时怎么打动评委。本来起初就是个野路子的选题,完成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那天我低着头,跟她说了许多愧疚的话,她打断我:“你把想说的话当着全年级说出来的时候,开心吗?”我愣了愣,然后点点头。她微笑:“开心就好,你很棒!”

说完,她依然微笑着。看着她,我突然流泪了。

这是我高中唯一一次流泪。我是个成绩不好的顽劣学生,而这时有个老师站出来,告诉我,我很棒。告诉我大学是个能充分发挥一个人才华的地方,如果我确实喜欢这种感觉,一定要去经历大学。

我捡起了从没及格过的功课,从个差生开始起步,拼搏了三年,最后,终于进了一个自己向往的一本院校。

我很庆幸我当时的选择,选择不再顽劣而开始拼搏;更庆幸有那个老师教会了我做出这个选择。

(文章有删改)

1.文中“我”回忆了上高中时的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我”恶作剧式的选题却得到地理老师的支持,虽然答辩时“我”举动出格,但她仍激励、引导“我”,使“我”迷途知返,通过努力最终考取理想院校。

2.文中的“她”是个怎样的老师?请简要分析。

①关爱、包容,和蔼可亲;②细心、智慧,洞察一切;③认真、用心,善于引导。(回答时须结合作品内容)

3.写地理老师时,文中多次用到“微笑”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微笑”一词①描写人物神态,且反复出现,刻画并突出了地理老师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②用语虽平实朴素,但细小传神,令人印象深刻。

4.请理解结尾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感谢地理老师用激发和鼓励,让“我”找到自信、不再叛逆自负,并做出开始拼搏努力的决定。

5.你赞同文中的“我”在全年级的课题答辩会上念出那张纸片上内容的举动吗?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赞同。因为这一举动体现出“我”①有勇气。在大庭广众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接受大家的评判,还有可能遭遇别人异样的眼光。②有思想。“我”虽然有些偏激武断,叛逆孤傲,但对教育制度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不人云亦云。

不赞同。因为这一举动体现出“我”①做事有些莽撞。冲动随性,不计后果,忽略了老师为课题论文付出的心血,显出“我”的幼稚不成熟。②思想有些偏激。“我”对教育制度虽然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但比较偏激武断,有些以偏概全。(有一定开放性,能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语文中考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之人物形象与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