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讲 议论文阅读(一)

   论点、论据、论证 

1.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论点,明确中心论点与分论点间的关系。

2.能根据要求提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3.辨析论据类型并理解其作用。

4.能用简明的语言准确概括论据。

5.围绕文章论点补写论据。

6.辨析论证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一、论点

(一)论点的特点

1.从内容上看。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的见解和主张(作者自己的主张;他关于生活、人生、社会等问题的一些看法);论点一般是正面的观点,作者的态度是很鲜明的。

2.从句式上看。是一个完整而明确的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读书人是幸福人),有时虽没有主语,但有动词谓语,表明作者的观点和主张也可以(如:善于舍弃)。它不应是一个词、短语或疑问句(如:单纯;敬业与乐业;说谦虚;奋斗的另一面;城市给了我们什么?)一般有提示性的语言,如开头:“我认为”“我们要”“我们应该”“可见”“由此可见”;结尾:“总之”“综上所述”等。

(二)寻找论点的方法

1.采用位置法推断中心论点

(1)标题就是中心论点。题目是主谓短语时,有可能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如果是并列短语,论点则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动宾短语,有时是中心论点,有时可能只是论题,因此就需要通读全文,了解作者观点,从而确定论点。(2)从开头或结尾入手,捕捉文章的中心句。有的论点在文章开头点出,作者往往以归纳事例、名言等方式提出论点,可注意文中相关提示语,如:可见、由此观之、当然、可是、然而等。有的论点在文章结尾点明,这些句子中大都有表总结的词语,如: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3)看中间,针对文章中间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提炼论点。如《敬业与乐业》开篇先引用《礼记》《老子》中的“敬业乐群”“安其居,乐其业”,然后才引出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概括归纳论点

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纵观分论点,归纳出中心论点。(2)通过分析论题找论点。论题是作者所议论的问题,是论点针对的对象,认真阅读文章弄清论题,再顺藤摸瓜,找到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持什么见解和主张,就找到了论点。(3)根据论据判断论点。由于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即抓住文中所运用的事实或道理论据用来证明什么,尤其要抓住的是作者对论据所阐述的话,这些话往往能帮助你理解论点。

(三)分清论题与论点

论题是文章所要议论的问题,是论述的话题,一般是一个词语或短语,不带观点和主张。而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一般是一个句子,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了解论题有利于准确把握论点。

二、论据

(一)论据的特点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且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理论、名人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及生活中的常识等。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二)论据的概括

首先,要考虑到该论据证明的论点是什么,也就是说,概括出来的论据要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再者,注意概括的方法,注意主要人物及其主要事件;最后,用语力求简洁。

(三)分析论据的作用

论据的作用,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或批驳错误的观点。

【答题格式】(1)道理论据:运用________这一道理论据,论证了________论点,增加了论证的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事实论据:运用________这一事实论据(事实要高度概括),真实有力地论证了________论点(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化)。

(四)论据的补写

为议论文补写恰当的论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判断要补写的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1)补写事实论据时,一定要围绕论点去写。①要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②要真实,材料虚假或张冠李戴,都不能有效证明论点。③要典型,材料要具有代表性,并且是为人所熟知的。④要简洁,凡与论点没什么关系的内容都是多余的。

(2)补写道理论据时,论据要与论点一致,所写的名言、格言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

2.补写的论据形式、详略,句式要与原有论据相似。

3.陈述论据,确定能证明论点。

4.通读检查,避免失误。

三、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论证

方法

作 用

答题格式

举例

论证

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________(概括事例)证明了________(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

论证

可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________(填论据),证明了________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比

论证

起突出、强调之效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________和________(填论据)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____的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比喻

论证

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易被人接受,使论证更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________比作________,证明了________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阅读《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一文,回答1~4题。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本文,按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第1题考查文章的中心论点。首先,明确论点的特点:是作者观点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应是简明的表肯定或表否定意思的判断句。其次,根据论点提出的方式,首先在标题和开头寻找。文章的标题“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符合论点的特点。然后,阅读全文进行验证。第②段讲“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第④段讲“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可见文章是围绕“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展开行文,第⑤段的“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再次点明中心论点,综上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或第①段首句。第2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第②段的分论点“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照应文章第①段中的“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第④段的分论点“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照应文章第①段中的“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由此可知不能调换。另一个原因是二者之间是递进关系,如果调换,显得逻辑混乱。第3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首先,根据题干要求,锁定文章句子。其次,分析画线句子,根据“如”字这一语言标志可判断为举例论证。再次,结合分论点“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组织答案,要答出“从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这些关键字词。第4题考查论据的补写。在补写事实论据时,要注意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式“古诗文名句+作者”,且要能体现“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的要求。

【参考答案】1.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或第①段首句)。

2.②段和④段的内容与①段“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相照应;②段从论述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④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3.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4.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

(一)(2018·辽宁抚顺)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由《猩猩嗜酒》想到的

①《猩猩嗜酒》是明代文学家刘元卿的一篇经典寓言,讲述的故事是:猎人为捕获猩猩,投其所好在路旁摆下香甜美酒作为诱饵。猩猩知道这是猎人设下的圈套,不去碰触。但闻到美酒飘香,便垂涎三尺,不能自制。一次次自我告诫,又一次次有着想喝的纠结,直至忘乎所以,最后竟端起大酒樽狂饮起来,直到烂醉如泥,终成猎物。聪明的猩猩因贪恋美酒而丧失了自制力,付出了沉重代价。

②何为自制力?自制力即自我控制能力。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对自我控制能力的一个经典诠释。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③欲望人人都有,“存天理,灭人欲”,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是人都会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喜怒哀乐,这是天性流露。没有欲望,人们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就会缺乏激情和动力,但若任由欲望和天性自由宣泄,不加理智约束,人生就会如同一列失去闸片的飞奔的列车,不脱轨撞个车毁人亡才是怪事。

④好在人不同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人类能够理性控制自己的行为,人们能够自觉抑制那些不符合既定目的的愿望、动机、行为和情绪,这是自制力的表现。自制力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状况、智能发挥以及在成功路上走的远近。自制力好,是一个人强大人格的体现,更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

⑤自制力是一个人坚强意志的表现。楚庄王拒赴宴会,用坚强意志克制自己享乐的欲望,也正因此他才能成就雄图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曾是一个大烟鬼,他用过人的意志力克制香烟对他的诱惑,成功改掉恶习。他的事业也越做越大,最终成为世界富豪之一。生活无处不诱惑,唯有靠坚强意志管控好自己,慎微、慎独方能成就大事。否则,在不知不觉中忘乎所以,糊里糊涂就成了欲望的猎物,一失足成千古恨。

⑥自制力是一个人格局和修养的体现。清代书法大师翁同龢说:“每临大事有静气。”拥有长远的眼光和若谷的胸怀,遇事能冷静思考,为大局考虑,这是一个成功之人应有的素养。蔺相如忍辱负重,不因个人荣辱而意气用事,避免与廉颇正面争锋,是重国事、看大局、识大体的格局体现,也是明事理、知是非、能忍让的修养体现。而最终,他以宽广的胸怀赢得“强秦不敢加兵于赵”的成果,也同时树立了自己的形象。

⑦自制力是一种人生成功的保障。理智地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良习惯、不良言行,不一味地归于造化的安排,不给自己的恣意任性寻求借口,至少能让我们人生路少一点人为的崎岖障碍,多一点阳光和坦途,多一点丰富多彩的内容。

⑧《猩猩嗜酒》,所喻者大也,愿与诸君共勉。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自制力好,是一个人强大人格的体现,更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

2.选文开头写《猩猩嗜酒》的寓言有什么好处?

充当事实论据,从反面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引出本文的论题:自制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简述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4分)

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自制力是一个人坚强意志的表现;接着列举了楚庄王、保罗·盖蒂用坚强意志克制自己的欲望,成就更好的自己,取得成功的例子证明本段观点;最后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述了坚强意志对管控自己的重要性。

4.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道理论证,有力地论述了遇事能冷静思考,为大局考虑是成功之人应有的素养的道理,更有权威性;论证了“自制力是一个人格局和修养的体现”这一观点,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5.下面这段文字作为论据放在选文的哪一段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是一个性格急躁的小伙子,与人讨论问题时,总是争得脸红脖子粗,很难心平气和。在父亲的教育下,他性急的毛病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了更好地克制这个毛病,他在书房写下“制怒”二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多年后,林则徐成为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第⑦段;该论据写林则徐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最终成为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与第⑦段的观点“自制力是一种人生成功的保障”相符。

(二)(2018·湖北襄阳)议论文阅读。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 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紧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3日04版(有删改)

1.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

2.有人认为将第④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影响。第④⑤段和第⑥段分别对应第⑦段中“阅读塑造丰盈的内心”“(阅读)给人以丰富的生活”两个分论点,且由“精神”写到“生活”,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

3.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不能去掉。这一组关联词是递进关系,强调了“用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的重要性,使论证更严密。去掉后无此表达效果。

4.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选文第①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

B.选文笫①段中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第⑤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5.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

能。事例中士兵通过阅读丰富了精神生活,提振了士气,具体论证了本文“阅读可以丰盈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的观点。

语文中考二轮复习:议论文阅读之论点、论据、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