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讲 议论文阅读(二)

结构、语言

1.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2.了解文章段落间的关系,理清论证思路。

3.理解词句的含义,品味词句的作用。

一、分析论证结构

1.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1)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又叫“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

(2)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本论”又称“正论”,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部分,是文章的主体。

(3)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通常被放在文章的最后,与引论相呼应。

2.常考题型

(1)分析论证结构

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2)分析论证思路(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论证过程怎样?)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然后分析: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回答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中间本论部分还应考虑从几个方面论述和先后次序问题。

【答题格式】作者为了证明____________观点,先通过________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使用________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________分析,从而证明了________观点(或得出________的结论)。

3.从结构角度分析文段作用

(1)开头段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具体答题格式的例子:①开头通过写________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引出________的论题)。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或引出________的论题)。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________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或引出________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2)中间文段结构作用:承上启下。

(3)结尾段的作用:①深化中心论点,提出________的结论;②重复或强化________的中心论点;③发出________的号召或劝勉人们________;④补充论证了______。

二、品味议论文的语言

1.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1)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语言准确、严密表现为:概念使用准确,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2)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语言概括性和简洁性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要求简明,因其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述,否则会喧宾夺主。

(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语言鲜明生动表现为: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手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2.词语常考题型

(1)某个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格式】不能+词语起修饰、限制作用+紧扣论点和分论点答出词语在文中含义+去掉的后果+准确周密(逻辑性强、形象生动)。

(2)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作用。

(3)词语顺序能否颠倒?

【答题格式】不能+解释词语的含义+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4)代词的指代现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2018·江苏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李洪兴

①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一睹《四库全书》真容。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有利于滋养时代的心灵。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全文,阐释最后一段中“美美与共”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第1题考查梳理论证思路的能力。可以在通读第④段的基础上,概括每一层的层意。首句提出“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的观点。第二、三两句分别从反面和正面论证文物开放的重要性的观点,最后指出文物开放的意义。根据以上分析,组织答案。第2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阅读第②段,该段举了“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的例子,可判断使用了举例论证。然后按照举例论证作用的答题格式: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来组织答案,观点可从该段的首句中得知。第3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根据第②③④段的结尾句和第⑤段中的“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有利于滋养时代的心灵”可以提炼出“美美与共”的内涵。

【参考答案】1.首先提出“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这个观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文物开放的重要性;最后指出只有文物开放(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2.举例论证。有力论证了“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的观点。

3.①感受文化芳香,滋养时代心灵;②实现价值增值;③涵养文化自信;④形成文化观念、审美趣味;⑤发展更全面,生活更美好。(答出四点即可)

(一)(2018·贵州安顺)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5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

A.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B.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C.让人,并不是懦弱。

D.让人,乃众妙之门。

2.选文第②段中加线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豁达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举例论证,以沈从文不能写小说后大度忍让转而潜心研究服饰史为例,证明“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的观点。(2)对比论证,假设“不退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让人,事业就会焕发新的生机”正反对比,证明本段论点。(3)比喻论证,用“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时焕发生机”比喻事业在遭遇挫折后又有了新的发展,说理具体形象。(4)道理论证,分析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懂得让人可以在困难中有所发展的道理,证明本段论点。(5)事实论证,用沈从文事业发展受挫后懂得退让而发展新的事业的事实材料证明本段论点。

4.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避免了议论文的枯燥,开头有吸引力,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很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3)沈从文的事例同时也是本文论点的有力论据,论证了中心论点。(4)开头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与第④段再举沈从文的事例相互呼应,构成文章重要的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本文观点。

5.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首先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自然引出文章中心论点“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接着从“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三个方面分别论证本文中心论点;然后说明怎样真正做到让人;最后总结全文,号召大家学会让人。

(二)(2018·江苏无锡)阅读下文,完成1~3题。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十八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③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④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⑤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1.文章第①自然段引用“二王”的故事有何作用?

引用“二王”的故事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2.请概述第③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的人往往一事无成的观点;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三种表现来论证缺乏恒心一事无成;最后引用古人的话指出有恒和无恒产生的结果不同,从而强调要做成事情贵在有恒心。

3.谈谈你对第⑤自然段画线句的理解。

鲁迅认为两类人是可敬的:虽然落后但坚持到底的人和对这一类人持认同态度的人,他把这两类人比喻成“中国将来的脊梁”,强调了他们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语文中考二轮复习:议论文阅读之结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