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人物形象与写作手法

考点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用

(1)正面描写

①直接描写:即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②细节描写:即抓住细微而又具体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在于突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例:《故乡》中“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一句就是抓住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外貌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鲜明地刻画出杨二嫂俗不可耐的形象。

(2)侧面描写

①描写周围人物:衬托主人公……特点。

②描写环境、场面:具体描写了×××景色(或社会背景),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考点二:写作手法及作用

(1)表达方式的作用

①记叙:交代背景,为下文做铺垫。(顺叙:使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倒叙:使情节曲折,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内容对比鲜明,突出中心。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紧凑;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②说明: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③抒情: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表达观点,引发读者共鸣;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④描写: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人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人物描写:展示……人物……特征。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氛围,烘托人物……情感。)

⑤议论:揭示主旨、画龙点睛、深化(升华)主题。

(2)修辞手法的作用

见第21讲考点三“修辞句的赏析”。

(3)结构手法的作用

①照应(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与……照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②过渡:承上启下,结构严谨;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③悬念:文章巧妙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主题的目的。

④伏笔: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

⑤详略:详写有利于更生动、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

(4)表现手法的作用

①象征: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丰富了文章内涵,给人以启迪。

②衬托(正衬、反衬):用……的……衬托……的……,使……形象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③抑扬(先扬后抑、先抑后扬):作者的本意是……,而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使情节更曲折,使人印象深刻。

④以小见大:从人们所熟知的……小事入题,让人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⑤托物言志:紧紧抓住……的……特点,精心刻画,富含哲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人生观)。

⑥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营造……的气氛,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⑦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升华了……的感情;点明主旨,增强文章感染力。

⑧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抒发的……感情更含蓄,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⑨动静结合:将……的“动”与……的“静”结合,二者相互映衬,充满情趣。

⑩虚实相生:将……的虚写与……的实写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深刻揭示主题。

 (2015·潍坊)

冰湖

陈彦斌

①“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大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②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③“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不!”儿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④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越集越密,阴沉沉地移过来。他忙招呼儿子起网。他们刚把渔网拽到船上,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覆盖住了整个天空,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⑤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便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往东南方向漂去。

⑥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围拢过来,涌动着的浪几乎瞬间就凝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桨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⑧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没砸几下,“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⑨中午的时候,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他的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几乎再也举不动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⑩“咔嚓”一声,桨断了。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来,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他凶狠地骂一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腰来朝湖岸那边看去,隐隐约约看得出是村子附近那片柳树林。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下到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⑪“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到水里游动的爹,一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来,上来呀,爹!”“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自己的身上。儿子越发哆嗦了,可他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⑫湖岸那边有船过来了。他的眼前变得模糊起来,但是,手指却像是五根铁钉,死死地抠进船板里……

(选自《金奖小小说》,有删节)

1.试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考点一)

2.第⑪段画线句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请简要分析。(考点二)

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考点一)

【思路点拨】 第1小题考查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首先透过文字“可怕”“凝住”“冻结”等判定环境的恶劣。然后结合上下文思考环境描写对刻画父亲形象的作用。最后联系全文内容、主旨,探究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主题表现的作用。

第2小题考查对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鉴赏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分析:①从句式入手,答题模式:这是个……句,表达了……;②从修辞、描写方法角度入手。③从用词的角度入手。关键是结合语境分析该句式或手法对表现人物或主旨有何作用。

第3小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可从人物的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作者的评价等方面入手。从文中⑤⑥⑦段的心理描写、砸冰的事件等可看出父亲技艺娴熟,经验丰富;从文中梳理的情节可看出他机智勇敢,顽强不屈;从第③⑪段的语言描写可看出他关心孩子成长。

【参考答案】 1.①渲染紧张气氛,突出环境恶劣;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砸冰、扒冰做铺垫;③烘托人物形象,使“父亲”的性格更加鲜明。

2.①运用短句,表现当时形势的危急;②运用一系列动词表现一连串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父亲奋力扒冰拖船的情形。

3.①技艺娴熟,经验丰富;②机智勇敢,顽强不屈;③关心孩子成长。

1.(考点一)指出下面的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

(2)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

2.(考点二)文章第⑪段中“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与前文哪个句子相照应?体现了父亲怎样的心愿:

3.(考点二)有人认为,本文结构不完整,结尾太仓促,没有交代清楚故事的结局。对此,你有何看法?理由是什么?

(一)(2015·鄂州)

老汪栗子

明前茶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选自《扬子晚报》2015年1月24日)

1.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

晚开店→________→________→收野栗→________

2.(考点一)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考点一、二)文章第⑥段中画横线处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

5.(考点一)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

6.如果你是文中被老汪资助的大学生,在拿起被压在簸箕底下的钱的一刹那,你会怎么想?

(二)(2016·原创)

德尔镇的魔咒

麻坚

罗斯打破了德尔镇的魔咒!这消息像一阵风一样,迅速刮遍了格林市的每一个角落。

德尔镇是格林市的一个偏远乡镇,被下了魔咒,很邪门。每个去德尔镇上任的管理者,多则三五年,少则几个月,没有一个超过六年的,最后都逃脱不了锒铛入狱的命运。而意志力并不怎么坚定的罗斯却超过了六年。

这引起了格林市晚报记者比尔的兴趣。比尔决定前去调查,看看罗斯是怎么做到的。

比尔首先找到了罗斯的好朋友卡丹。卡丹!比尔问,你知道罗斯是怎么打破德尔镇魔咒的吗?

不知道!卡丹耸耸肩膀说,当年他去德尔镇上任的时候,我说那里有魔咒,很多意志力比他坚定的人也破不了德尔镇的魔咒,苦口婆心地劝他不要去。可是罗斯不听,非去不可,说他有什么护身符,不怕。

你等等,卡丹!比尔打断卡丹的话,你知道罗斯的护身符是什么吗?

不知道,卡丹摊开双手说,他没有告诉我。

一路上,比尔都在想,罗斯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德尔镇并没有被下魔咒,而是出产钻石,每个德尔镇的管理者面对着闪闪发光价值连城的钻石没有不动心的,就这样,落马的管理者多了,便被人们赋予了神秘色彩,说德尔镇被下了魔咒。其实德尔镇的魔咒就是德尔镇的钻石,钻石对很多人来说,不就是魔咒么?

不一会儿,比尔就赶到了罗斯位于镇西的住所,家里只有一个保姆和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太太。罗斯和他夫人都不在,应该是上班去了。比尔迅速在屋里扫了一眼,见没有什么可疑的东西,便退了出来。

难道护身符在罗斯身上?比尔决定跟踪罗斯。因为有很多人为了怕自己忍不住贪欲,而让人跟着自己,监督自己。比尔跟踪了罗斯三天,发现罗斯不仅不让人跟着,还尽量避开人群,一个人独来独往。

比尔没招了,决定单刀直入。你好!罗斯先生,我是格林市晚报记者比尔!瞅一个空闲的机会,比尔走到罗斯面前说,请问你是怎么打破德尔镇魔咒的?难道面对那些闪闪发光的钻石,你就没有动过心吗?

怎么能不动心呢?罗斯夸张地耸耸肩膀说,除非他不是人,是人都会动心的。

那你是怎么控制住自己的?比尔狐疑地问,难道你有什么护身符吗?

罗斯沉重地点点头说,是啊!我的护身符不允许我那样做啊。

你还真有护身符?比尔吃惊地说,可是……可是我调查过了,也没见你有什么护身符啊?

护身符我一直带在身上呢!罗斯拍拍口袋说。

天啊!难道罗斯也迷信,去寺院求了一道符?

这就是我的护身符!罗斯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照片。照片里的人比尔刚认识,她就是罗斯家那位体弱多病的老太太。

你等等!罗斯先生!比尔惊奇地问,一张照片怎么能当护身符呢?

你不明白,罗斯看着照片说,我之所以把母亲的照片带在身边,是要时时告诫自己:罗斯,你不能犯错!一点也不行,如果你进去了,谁来照顾你体弱多病的母亲?

比尔有点明白了,沉默了一会儿,比尔问:难道你就没有兄弟姐妹吗?

没有!罗斯说,我母亲就生了我一个。

假如……比尔犹豫着,假如你进去了,不是还有你夫人吗?

罗斯看了比尔一眼,弯腰捡起一块石头,朝两只翩翩飞舞的蝴蝶砸去,那两只蝴蝶,一只被砸中了,掉了下来,另一只徘徊了一会儿,嗖的一下,远远地飞走了。

罗斯又看了比尔一眼,一转身,也走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通读全文,你觉得还可以给这篇小说拟一个什么样的题目?

2.(考点二)从叙述的顺序看,小说第一段属于什么顺序?主要作用是什么?

3.(考点二)小说在情节上多设伏笔与照应,试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4.(考点一)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在朴实的叙述中确切地表达了人物特殊的内心感受。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卡丹和罗斯怎样的心理。

(1)不知道,卡丹摊开双手说,他没有告诉我。

(2)护身符我一直带在身上呢!罗斯拍拍口袋说。

5.试就小说中罗斯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及现实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之把握人物形象与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