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将近65%的省市的考题都有议论文阅读,且命题呈以下趋势:

1.从选材来看,“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的精神已逐渐得到落实。从2015年的中考试题来看,课外议论文已经占95%以上,且选材很富有时代气息,多为当今热点话题。

2.阅读选文侧重于民族与个人修养的文章。如2015年湖北黄石的《文明,与世界相拥》,湖南长沙的《谈潜沉》,山西的《人,要有五识》,以及湖北襄阳的《儒雅之风》,山东济宁的《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等。2016年的考题内容可能会更关注当代学生的道德涵养方面。

3.侧重考查对议论文三要素的把握,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

4.试题形式多样。选择题逐渐减少,填空题、简答题等主观性题目成为主流题型,迁移性、开放性、学科综合类题目逐渐增多。

第29讲 整体感知与论点归纳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找准文章论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包括:能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态度和观点;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论点,明确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能够根据需要提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考点一:找准中心论点

1找准中心论点的方法

(1)从内容上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且一般是正面的、积极的。

(2)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一个完整而明确的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问句绝对不可能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一般有提示性的语言,如:开头有“我认为”“我们要”“我们应该”“可见”“由此可见”等词句,结尾有“总之”“综上所述”等词句。

(3)从位置上看,中心论点常出现在文章标题、开头、过渡句(段)、结尾等地方。

①研究标题。议论文的标题大致分两类:一类是论点型,即题目本身就表明了中心论点;一类是论题型,即标题只表明论述的对象、范围或问题。

②研究开头。议论文的开头有四种形式:A.开宗明义、开门见山亮出观点。B.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中心论点。C.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归纳出中心论点。D.根据自己的经历归纳出中心论点。

③研究过渡句(段)。过渡句(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起概括作用,这样的句子也有可能是中心论点。

④研究结尾。有的议论文的结尾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

2.中心论点与论题、分论点、论据的区别

(1)论点是对论题的扩充。论题是作者在一篇议论文中要论述的问题,一般是短语或词语;而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一般是一个句子。

(2)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有力的支撑和证明,本身也可以是论据。

(3)议论文中作者为了能更好地阐明道理,常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抓住文中论据用来证明的问题,尤其要抓住的是作者对论据所阐述的话,这些话往往能帮助你理解论点。

考点二:分析议论文的思路结构

1.结构:

(1)基本结构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2)论证结构

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

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

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再分后总。

(3)把握结构的方法:①抓关键词句。“一方面”“另一方面”“首先”“其次”表明文章可能是并列结构,设问句引起下文,展开深层论述,表明结构可能是递进式。②分析段落内容。概括段落内容,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掌握结构类型。

2思路:

(1)思路指文章的论证过程,即:文章提出什么论点、运用哪些论据、如何证明的。

(2)理清思路的方法与答题模式

方法:①明确议论文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②整体把握议论内容。论点的提出方式,围绕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

模式:文章开头先通过……提出中心论点(或论题),然后运用……论证方法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证明了……的中心论点)。

 (2015·黄石)

文明,与世界相拥

苏北

①走出去!中国人的热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涨,中国人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匆忙。

②每一个中国人,以什么样的形象去展示自己,去拥抱世界?

③经历了许多年的封闭,甫一亮相,中国人在海外的言行举止,便引起了分外强烈的关注,也受到了格外严苛的拷问。文明出游,甚至已经成为政府向每一个公民的例行提示。

④或许是因为与世界隔膜了太久,国人中不乏一厢情愿的思维定式。一些人习惯性地认定许多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便什么都很落后。其实,这是一种率意轻狂的误读。如非洲,当我们在保护区内面对着河马狮子大吼大叫乱扔杂物之际,当我们在旅行途中四处搜寻象牙或犀牛角之时,看看当地人对丰饶的自然资源的悉心保护,对自由的野生动物的亲切尊重,我们当真切地感受到现代文明的撞击和启迪。一些人单方面地认定去海外旅游消费就是对对方的投入甚至奉献。其实,这是一种优势心理的虚妄。泰国清迈市民就曾有对中国游客的拒绝:这里不欢迎粗俗。吵吵闹闹,拒绝排队,随地吐痰,连基本的卫生都不讲,给当地社区带来了麻烦,也让其他高端游览望而却步。一些人想当然地认定鼓足了钱包炫耀着名牌就涨了身价添了牛气。其实,这是一种自卑情结的翻版。我们一再地看到海外媒体报道,中国游客在欧美奢侈品店一掷千金,大肆抢购,留下的却往往是“土豪金”“暴发户”的醒目标签。

⑤短短的30多年,世界见证着中国套上经济总量第二的耀眼光环,迈着通往小康社会的流星大步,长期笼罩着的贫穷、屈辱的阴霾一扫而光,中国人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与自信。但这尊严,首要的当是公民品格的尊严;这自信,首要的当是中华文明的自信。

⑥每一步中国的发展,以什么样的成效去增进文明,去贡献于世界?

⑦中国力量的崛起,其底蕴,应是中国文明的崛起。显然,我们仅有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的品牌是不够的,更应有造福人类的中国价值的创造,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⑧传统文化的复兴,其取向,应是现代文明的转型。从历史的诠释中寻找文化认同,从现实的挑战中重塑精神标识,从未来的憧憬中提升人类价值,在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去激活、去焕发内在的生命力量,这是其复兴和转型的正确路径。

⑨民族精神的张扬,其根基,应是主体意识的生长。无论多么美好的理念、多么宏远的构想,都需要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去承载、去践行,都需要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共德性的进步。无数走出去的中国人,无论在另一方土地上经历着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他们的心头都永远萦绕着对中国文明的守望,对中国梦想的追寻。正是在这守望和追寻中,他们把一粒粒友好的种子播撒进当地人的心田。

⑩中华文明的振兴,恰在与传统对接,与时代同行,与世界相拥。

(选文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又是从哪两个层面展开论述的?(考点一)

2.文中从三个方面列举了中国的发展该以怎样的成效去增进文明、为世界做出贡献,请用原文语句分点概括。(考点二)

【思路点拨】 第1题考查对中心论点和文章层次的把握能力。中心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核心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解决文章“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解答这类题,首先要关注标题,并通读全文,了解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批判什么;然后从文中摘取原句,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本文在结尾部分有直接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中华文明的振兴,恰在与传统对接,与时代同行,与世界相拥”。第二问,根据对全文内容的把握,以及第②段与第⑥段句式相同,且第②段统领③④⑤段,第⑥段统领⑦⑧⑨段,可以确定第②段与第⑥段是关键段,答案可以从这两段中摘取作答。

第2题考查文意的理解、思路的把握能力。审题抓住“增进文明、为世界做贡献”找到相应语段⑦⑧⑨段,并找出这三段的中心句——段首句;然后根据“用原文语句分点概括”从中心句中摘取原句作答。

【参考答案】 1.中华文明的振兴,恰在与传统对接,与时代同行,与世界相拥。从“每一个中国人的形象”和“每一步中国的发展”两个层面展开论述的。

2.(1)中国文明的崛起 (2)现代文明的转型 (3)主体意识的生长

1.(考点一)本文议论的话题是什么?

2.(考点一)下面句子不属于分论点的是( )

A.民族精神的张扬,其根基,应是主体意识的生长。

B.中国力量的崛起,其底蕴,应是中国文明的崛起。

C.传统文化的复兴,其取向,应是现代文明的转型。

D.中华文明的振兴,恰在与传统对接,与时代同行,与世界相拥。

3.(考点一)本文第④段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根据提示填写出作者通过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所证明的观点。

(1)中国经济发展了,但国人文明意识淡薄,与非洲经济落后,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对野生动物的尊重进行对比,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泰国清迈市民对中国游客的拒绝这一事例,论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考点二)下面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最合理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一)(2015·南充)

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①海水容纳百川,水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却从不居功。清风飘送花香,雨水润物无声,这温柔敦厚的自然总是厚德载物,却又不事张扬,更不会以造物主自居。那么自称万物灵长的我们,更应该学会不以自我为中心。

②只有当你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跳出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本不必与外夷互通有无”,正是清朝常常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没有认识到自身各种弊病,从而日益落后于世界。后人再看历史,无不扼腕叹息。因此跳出自我,并审视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

③不以自我为中心,就要有谦和的姿态。北大副校长、国学大师季羡林以一位平凡老者的身份替一位入校新生看行李,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不恼不怒,反倒用一句“没关系”化解了那名新生的不安。著名影星林志玲在参加一个宣传活动时,很多经销商都和她握手。有人注意到身高174公分又穿着高跟鞋的林志玲,一定会膝盖微弯,蹲到和对方一样的高度,眼神平视地和对方握手。那天她总共蹲了八十几次。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每个人都保持一种“高姿态”,这种人其实最无实绩。反而是季羡林和林志玲这样的人,以谦和的姿态平等待人,更显高贵。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都需要学会尊重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保持自身的风度与姿态。

④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而不单从自身出发。或许你以为自己是万众瞩目的大明星,是舞台的焦点,可是,在一个农民眼里,你只是个普通的人,远不及他的庄稼重要。或许你正逼着自己的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殊不知在他们眼里,蓝天、白云、草地、游戏才能构成最美的童年。所以,在别人眼中你不一定耀眼,你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卑微。在孩子眼中,你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可能一文不值,所以你要以孩子的眼光去帮助他们找到幸福与快乐。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你将看到更绚丽的色彩。

⑤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事万物皆有其闪光的一面。师法自然,小草的坚韧,大树的昂扬,细流的执着,大海的宽容……都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师法大师,圣贤的哲思,大儒的风范,永远是我们追随的目标;师法凡人,芸芸众生里有很多普通人更值得我们学习。“当代雷锋”郭明义,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爱心,几十年如一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不顾个人安危勇救学生……这些平民英雄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示出来的人性光辉,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成长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向他人学习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更高境界。

⑥当你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你将明白众生平等,从此不再轻视一只蝴蝶、一片落叶,你将读懂无言的自然和多彩的生活。

1.(考点一)简要概括选文的中心论点。

2.(考点二)选文第②③两段能否调换顺序?请简述理由。

3.选文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二)(2016·预测)

伯乐就是你自己

①慧眼识珠者为人景仰,知人善任者功德无量。然而茫茫人海之中,这样的“伯乐”却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却要说:“千里马,你要做自己的伯乐!”

②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安东尼·罗宾曾经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指出:“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上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他给我们每个人以无穷的机会去充分发挥自己。”既然如此,我们还等什么,为什么不去做自己的伯乐呢?

③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有一句名言:“人贵能自我发现。”也就是说,你要做自己的伯乐。他本人经过多年的左冲右突,发现了自己写作方面的才能,寻求到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正是因为他发现了自己,才勇敢地将自己的才能展示给了众人,他就是自己的伯乐!

④战国时赵国的毛遂地位卑微,却果敢得令人钦佩,在赵国被秦军围困的关键时刻,他不顾旁人的鄙夷和耻笑,挺身而出,鼎力自荐。楚国宫殿之上,他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出兵,救国民于水火之中,留下了“小蔺相如”的美称。毛遂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正是因为他敢于发现自我,欣赏自我,敢于做自己的伯乐。

⑤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千万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当义无反顾地向毛遂学习,做自己的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然后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把自己“荐”出去,去一展自己的风采,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⑥我们常常惊羡别人的成功,却往往忽视自己的努力;常常哀叹命运不公,却很少发掘自己的潜质。那么,从现在起做自己的伯乐吧,别让自己把自己埋没,努力地去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并将其发扬光大。把我们心中的巨人唤醒,让我们发现自己、赏识自己,看准正确的人生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总有一天,我们会走进自己心中的圣殿。

1.(考点二)请说说本文的结构方式。

2.(考点一)请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考点二)第②段主要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第③段主要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②③段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哪一段中最合适?请具体阐明理由。

万万学不得那个才高八斗、计谋超群的姜子牙,他用几乎一生的时间来等待伯乐发现自己,要不是在垂老之年偶遇周文王,他的才华险些就被自己的消极等待给埋没了。

5.(考点二)简要分析②-⑤段的论证过程。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议论文阅读之整体感知与论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