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518学习网精品学习资料总目录

中国古代把文学作品中除了韵文以外的全部文章都称为散文。新文学运动以来,比较明确地把文学作品中除了小说、诗歌、戏剧以外的全部文体,都称为散文。它包含了杂文、随笔、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等。

一、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它可以写真人真事,也可以加工处理;可以选取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也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场面、一个片断、一个镜头。“神”是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必须紧紧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神不散”是散文的中心明确集中,有一根线索把材料进行有机地组合,从而使全文成为一个整体。

二、散文的三“美”

散文被誉为“美文”。散文之美,一是结构美;二是语言美;三是意境美。

结构美:散文的内容可以是古往今来,天上人间,大至国计民生,小至草木沙石,均可信手拈来,连缀连篇。常见的散文结构样式主要有:纵式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将几个生活片断、几个事件结构在一起,它们的内涵相关)、横式结构(把大体相等的几部分材料以横的方式结构在一起,不受时间限制)、纵横交错式结构(以一事物为中心,全篇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纵横交错,不受时空限制)、对立相成式结构(选取生活中矛盾对立的事物,或事物的正、反两方面作为材料,对比鲜明地显示事物的本质)、双线式结构(两条线并列展开,一实一虚)、写此注彼式结构(采用象征手法,以自然物的美象征生活中的美好形象和美好感情)。

语言美:散文是非常讲究语言锤炼的,行笔自如,以优美的语言打动读者。

意境美:即景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创设意境给读者美的享受。

三、散文阅读的方法

阅读散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理清结构。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我们阅读散文,就要在分析和梳理其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明确其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文中的“神”。如秦牧的《土地》中,作者的思想像骑上了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时间上从今天延伸至20世纪、近代、两千六百多年前乃至一百多万年前;空间上扩展到平原、高山、边疆、岛屿乃至世界各地。内容涉及历史典故、现实风貌、风土人情、趣闻轶事,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天上人间,应有尽有。最后,作者以热爱土地、建设土地、保卫土地这一“缰绳”收拢“野马”。

2.抓住文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如《荷塘月色》开篇一句“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就是文章的文眼。堂堂一位国文教授,因何事而心中不快?再看文章落款:“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读者自然会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即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知识分子欲寻求真理却步履维艰。显然作者的“不宁静”是社会的原因。所以,抓住了这个“文眼”,欣赏此篇佳作就像按图索骥。可见,“文眼”既是全文主旨,又是行文线索。

3.了解技法。了解技法就是弄清散文的写作技巧,这也是高考考点所要求的“能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所谓表达技巧,主要指表达方式、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法、语言修辞等方面。表达方式包括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等)、议论、说明;艺术手法包括描写和议论、领起和过渡、对比和烘托等;表现手法包括象征、铺垫、烘托、衬托、对比等;结构手法包括线索、转换、过渡、照应、详略等;语言修辞包括描绘类(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语气类(反问、设问)等。

4.体味语言。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质朴而自然,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是欣赏散文的主要方法。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菜畦、石井栏、皂夹树、桑椹四景,分别用“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四个词修饰,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的视野和认知水平。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同样是描写动作,黄蜂因肥胖而“伏”,叫天子因轻捷而“窜”。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情趣和独特感受。

不同作家有不同的风格。鲁迅散文是深邃,郭沫若散文是浪漫,茅盾散文是俊健,巴金散文是热烈,朱自清散文是隽永,冰心散文是婉丽,杨朔散文是精巧,刘白羽散文是奔放……

四、具有整体把握文章的意识

整体阅读理解是对文章作全盘、有机的分析理解,不只是着眼于文章的某个局部,也不是关注于某些细枝末节的问题。

提高整体阅读理解能力,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语词在文本中的“特殊性”变异现象。每个语词都有自身相对独立的意义,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语词原先独立的意义可能会被打破,从而产生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意义”,这种语词是作者表达情感与意图的一个“窗口”,有效地捕捉到它,并把它们串联起来,是解读文章的一个抓手。如散文《绝版的周庄》,题目中作者就运用了一个概念迁移性质的语词“绝版”,这本是出版界使用的术语,而作者却把它借用来形容世界文化遗产周庄,这其实是在暗示作者对周庄的认识:周庄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它具有独一无二和不可复制性。此外,还有的语词具有思辨性、悖理性、哲理性、隽永性等,都是要引起我们阅读关注的地方。

2.弄清文中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文章的每个段落既是一个个独立的部分,同时又是相互联系、互为关联的。整体阅读理解,在了解各段大意的基础上,要揣摩分析各段之间是怎样衔接、怎样发展,段与段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逻辑关系(总分、并列、递进、因果等),哪里是详写,哪里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等等,这样才能对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了然于心。

3.理清思路,抓住写作意图的抓手和突破口。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全面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构思特点,总是通过一些写作技法来表现的。如鲁迅先生的《药》,是用明、暗线索,通过一个“人血馒头”交织贯穿而成的。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是以“项链”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情节安排中巧妙地运用了伏笔、铺垫、照应等一系列写作技法,从而逻辑而辩证地体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构思特点。文中的类比、对比、反衬等手法都是阅读中需特别关注的。

4.不要放过文章构成的每个环节和内容。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阅读文章,文前有提示,文中有注释,文后有思考练习,这些都为我们准确理解课文提供了有效帮助。一般的文章还包括题目、作者、写作年月,这些信息都与文章主旨有联系。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的题目,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平时我们阅读现代文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所以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与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中每一句话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养成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例题精选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又见鹭鸶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散步。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便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②在顺流而下大约三十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

③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流淌,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④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也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也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也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生灵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拂尾而去?也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悲怆遁逃?

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

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 。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⑨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陈忠实)

1.第③段描写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是为了_______。

【分析】 答案:突出鹭鸶的美。

作者在刻意制造构图上的冲突与统一:对浣衣女子用了“艳丽”,写牧童没有写其短笛、牧歌,而是写其“玩扑克”,还有凝而不动的白云、即将告别的落日等等,通过这种种细节描写刻意回避浪漫,而强调其庸常;但是,这种庸常却因为鹭鸶的到来而改变了,也就是说,将原本庸常的生活图景艺术画面化、审美化。所以,答案是“突出鹭鸶的美”。这里既有反衬(“艳丽”女子等与鹭鸶的“仙骨神韵”),也有烘托(从侧面描写这个角度)。

2.简析第④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

【分析】 答案:“扑飞”一词充满动感,准确地写出了记忆中的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把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虚实结合,极具感染力。

等于考查传统技法:炼字。这是上海高考的新题型。我们知道古代诗文炼字主要炼的也是动词,通常有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的作用,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里也是这样,只是解答时不可套用术语,而应结合文本具体分析。首先是生动性,将“记忆中的鹭鸶”写得很鲜活、生动;其次是化虚为实。虚,在文学作品里有两类,一类是记忆、想象等,相对于眼前的东西;另一类是指情绪、哲理等,相对于具体事物。这里也是这样,“扑飞出来”的除了“记忆中的鹭鸶”,还有又见鹭鸶的那份激动心情。

3.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

【分析】 答案: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回忆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照应题目。

从手法上来看,是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段落的作用上来看,如上所述,该段处于由承上回忆到回到现实。另外,点出标题(或呼应标题)。这也是散文的基本结构技巧。

4.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分析】 答案:形象地写出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

这里考的是比拟,即拟人。答题时注意两点:一是效果,即形象,一是描写对象的特点。

5.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阔别多年又见鹭鸶,作者惊叹不已,不禁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B.不见鹭鸶二三十年,作者深深留恋,却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

  C.鹭鸶朝北岸村庄飞去,作者苦苦守候,盼望鹭鸶倩影再次出现。

  D.沿着河流上下寻觅鹭鸶,作者忐忑不安地想要知道鹭鸶的归宿。

  E.重见鹭鸶,作者欣喜地感到,鸟类与人类的和谐可以重新建立。

  F.悄然而坐,隔水远眺鹭鸶,作者思绪起伏,更崇拜这一对圣物。

【分析】 答案:DF

“小时候……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大了时”,A正确;“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B正确;“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我明白自己……‘守株待兔’……忍不住要来”,C正确;D项理解肤浅,以偏概全,作者寻觅是为了唤回“信赖”,这要结合主旨来思考,等于通过选择题来考查主旨;“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E正确;“崇拜这一对圣物”,对鹭鸶的定位,对作者情感的定位都不恰当,属于无中生有,F项有误。

6.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

【分析】 答案:引用《诗经》名句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

结尾的分析是两个角度,一是从内容上结,一是点明(或暗示)主旨。从内容上结,用《蒹葭》诗句中的这种追寻形容自己寻觅鹭鸶的过程;从主旨上结,寄托了作者对人鸟共处、天然和谐的向往、追求。其次,引用古诗进入现代散文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这一点学生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等课都应有所接触。

这是一道新题型。之前多考结尾的作用,这里既考其作用,又考其艺术。结尾的艺术有很多,有直抒胸臆的,如《想北平》等;有含蓄蕴藉的,如《项脊轩志》等。像本文这样以“引用”来结尾,课外的文本很常见。

另外,答好这道题目还取决于对《蒹葭》首段及全诗意蕴的了解,即考查你是否可以有效调用教材里经典文本的内容;第二必须是教材里要求背诵的篇目,至少是需要深入掌握其内容的 “基本篇目”。这样算来,数量就不多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②蒙古包、轱辘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这样的选择,费思量,难端详。

③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绵长。虽然高山流水,我们只见过俞伯牙的那具焦尾琴;浔阳江边,我们也只闻见白居易的那把琵琶。虽然众多的唐诗宋词元曲明剧之中,我们很难听到二胡的那一声低泣,触到二胡的那一脉无奈,但是谁能说,倘无焦尾琴和琵琶,二胡就不会在江南寂寞地流浪呢?

④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上跳动的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是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浪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⑤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地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他的《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寒春风曲》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听松》流浪着的也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⑥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

⑦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不只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更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它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死

[注]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无锡人。

1.第②段写的是:不同地域、不同风貌注定了各种____具有不同的个性。

2.第④段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比拟    B.比喻    C.排比    D.对偶    E.借代

3.用以下的句型仿写一个句子。

例: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绵长。

____之于____,恰如____之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作者认为二胡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而属于“百姓黎民、俗子凡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这段文字优美流畅,但有点消极悲凉。你是怎么看的,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意,对阿炳作一简介。(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这6道题目分别涉及到上下文内容的梳理、修辞知识、仿句写作、语言鉴赏、人物词条式的说明写作等诸多方面内容的知识考查。在这其中有两点是特别关注的:一是仿句的写作;二是对人物简介式的说明。仿句,即仿例造句,就是根据题目要求,运用相应的修辞方法和句式来表达特定的内容,是一种既有限制又有较大创造空间的语文运用类主观题型。这种题型不仅涉及语文中的语法结构、修辞,且关联到语言的连贯与衔接、句意格调的和谐与一致,同时还能检验学生各种知识的储量与思维品质。近年来,高考语文考试对语言写作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仿句题常出现于各类语文试卷。仿写句子的句式要求都隐含在例句之中,在仿写之前,需仔细分析例句的特点。例句一般由两个并列分句构成,要仔细分析这两个分句中相同的字词(特别是关联词)、句式结构、字数、标点符号等特点。对人物简介式的说明属于词条式的写作,因为受到文章的限制,因此词条的内容必须是基于文章的内容,不能加以扩大。这类题目其实都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测试,只是分属于不同的要求和类型罢了。

【参考答案】 1.乐器 2.B、E 3.略 4.因为二胡不适合表现声色犬马、绮丽繁华的生活,而适合表现平民百姓的悲苦、无奈和坚韧(意思对即可) 5.提示:理由从语言方面分析6.提示:从身份(盲人艺术家、民间艺人、二胡作曲家、演奏家等)、生活年代、主要作品、作品风格等方面写

迁移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星  空

①星星对我展现一种人格化的亲近姿态,是在达里湖畔的一个夜晚。

②达里湖形似一牛肩胛骨,位于克什克腾草原的西北边缘。我们到达时已届仲秋,湖边遍生红草,像一堆堆暗燃的炭火,驱逐已经逼人肌肤的寒意。达里湖在蓝得刺眼的天空下悠然映出远山的倒影。在人迹罕至的蒙古高原,此湖安闲丰腴,像赋闲的天神。远眺湖面,鸥鸟起伏,浪挽涟漪,无意中领会到达里湖的女性化气息,难怪当地有传说,把湖神称“达丽娘娘”。

③看达里湖,你要调动好精神,一口气把它看够,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心若一软,贪图眼福回头再看一眼,就难免又看上半天。所谓“流连忘返”,就是这个意思。你看到了什么呢?无非湖光山色,它如亘古不移又似瞬息万变。造化和人工的区别就在这里:人之手下无论多么巧妙的制品,刺绣也罢,园林也罢,总是极尽复杂,然而观者一目了然;自然展示的是单纯、浑然,给人以欣赏不尽和欲进一步了解却又无奈的景象。譬如看达里湖的蓝,令人惊羡,宛如在蓝中还有什么更美的东西。

④入夜,我们几个不怕冷的蒙古族汉子决意在湖畔的蒙古包下榻。蒙古包的样式、设施均好,十多个人盖着被子和大衣挤在一起,在烛光下讲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午夜我外出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得说不出话来。

⑤满天的星星肃然排列,迎面注视着你。它们好像在蒙古包外等候了多时。在这里看星星,星星们在你眼前亮起,一直亮到了脑后。你仿佛把头伸进了一座古钟里面,内里嵌满活生生的星星。我顿悟《敕勒歌》中为什么有“天似穹庐”的句子。在这里看到,天原本就是个硕大的圆形屋顶,很低很矮,始终伏在人的脚底下,好像一抬脚,哪里都可以去得。

⑥站在夜风中的达里湖畔,脚下是地,遥遥与地相接的远方就是天了,因为那儿星斗闪烁。在草原看星星,无须仰头,可如观壁画一般平视。李白诗云“云傍马头生”不是虚言,在这里,星星会像铃铛一样系在马鬃旁。以往看星星,觉得它们清冷遥远,而这里的星群太生动了,每个星都像伸着头在观察我。这里的星星多得很,它们拥挤嬉笑,它们矜持沉思。

⑦有位诗人将星星亲昵地称作“星子”,我看到的真是一群有灵性的星子。星子们,你们是别在哪一位酒醉的天神衣襟上的徽章呢?这位天神一定是英雄,不然怎么会拥有你们这些精灵?

1.综观全文,请找出与文章开头“星星对我展现一种人格化的亲近姿态”相呼应的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说到“造化与人工的区别就在这里”,请指出“造化”不同于“人工”之处(不超过18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星空”为题,却花很多篇幅描写达里湖,下面对其用意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达里湖实在太美了,以至作者忍不住“贪图眼福”而“流连忘返”。

 B.作者以达里湖美丽动人的景色反衬出湖畔星空惊人的美。

  C.由观赏达里湖而领略自然美的真谛,为下文写星空之美作铺垫。

  D.满天繁星在平静的达里湖面的倒影,使草原星空显得更加美丽。

4.文章在艺术上除了气象博大之外,还有神话色彩,下列句中没有神话色彩的一项是(  )

  A.星子们,你们是别在哪一位酒醉的天神衣襟上的徽章呢?

 B.你仿佛把头伸进了一座古钟里面,内里嵌满活生生的星星。

  C.难怪当地有传说,把湖神称“达丽娘娘”。

  D.在人迹罕至的蒙古高原,此湖安闲丰腴,像赋闲的天神。

5.第⑥段说,在达里湖畔看星星,没有以往那种“清冷遥远”的感觉,原因是(1)_______(2)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燕  子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

“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

“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解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唯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席慕容)

1.题目为燕子,但开头却没有写燕子,而是从父亲对《送别》歌词的误会写起。这样写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见燕子,作者为什么会“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这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过的那只燕子。

 B.这是作者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

  C.这不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只燕子。

  D.因为这燕子使作者产生一种朦胧的欢喜和朦胧的悲伤。

3.作者“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说说她欢喜和悲伤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明明知道自己以前对“燕子”误认了,为什么不愿作进一步证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席慕容是一位诗人,本文中的“燕子”是否也具有诗歌中“意象”的特征?作者“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究竟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本文表现手法的最大特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触景生情 B.托物言志 C.寄情于物 D.情景交融

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怎样阅读鉴赏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