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我终于读懂了你”写作指导与佳作示例

      李建新

  

【模拟金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句话,一本书;一粒沙,一处景;一件事,一个人……也许需要我们用心、用情、用岁月才能慢慢读懂。

  请以“我终于读懂了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导引】

  一、审题

  这个题目中“终于”“读懂”和“你”是题眼。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有“到底”的意思,本文就要写出我由“不懂”到“读懂”的过程。“读懂”就是理解的意思,就是明白“你”的心思,理解“你”内心深处的想法。 “你”是第二人称单数的代词,通过对提示语的解读,我们就能知道“你”可以实指具体的人,也可以引申为具体的物,更可以虚指抽象的东西。具体的“人”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人(亲人、老师、同学、朋友或陌生人等)、当代的人(各条战线上的风云人物)、现代的人(鲁迅、孙中山、老舍等)、古代的人(孔子、曹操、苏轼、范仲淹、欧阳修、文天祥等)、外国的人(贝多芬、居里夫人、莫泊桑等)。具体的“物”可以指一间老屋、一条运河、一座大山、一句名言、一首小诗、一本名著。抽象的东西指各种美好的品质(气节、节约、勤奋、诚信等),可以是某种处世态度(宽容、责任等),以及酸甜苦辣的生活等。

  二、立意

  立意要力争做到新颖、深刻、高远。

  新颖就是要别出心裁。例如此题目可写“你”的引申义,如一本书、一粒沙、一处景等,也可虚写抽象的东西。要紧扣文章中心从“不懂”到“读懂”的过程来写,先略写“不懂”,再详写“读懂”的过程。

  此文比较适宜采用“虚写”的手法或“虚实相生”的手法,既有景物描写,又有相应的励志故事;既有事情的生动记叙描写,又有议论抒情的点睛升华,这样的立意就比较新颖、深刻、高远。

【佳作示例一】

    我终于读懂了你

      叶靖雯

  人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多了一点或少了些什么,都无法回到原来的结局。那丝丝缕缕的甜蜜,你是否读懂了?

  孩提时代我每天放学后,都有一包暗黄色的糖果静静地躺在书桌上,等着我拆开。但时间相隔久了,记忆中的事情大多模糊了,只是隐约记得那是桂花糖,也只依稀记得那甜蜜的味道,却不曾真正读懂它。

  长大了的我早已褪去了幼年的稚嫩,整日埋头苦学,遨游题海,那种童年的味道也随书香一起湮没在风中。这周六回家,盯着书桌上成堆的作业,只叹一声“白了少年头”,心头便有一股倦意潜滋暗长了。不久,奶奶在门外唤我,我喃喃地应了几声,又埋头写作业。很快,耳边传来奶奶爽朗的笑声,她迈着小步子向我走来,在我耳边说道:“你爷爷来了,他可给你带了好东西哩……”说罢,我便被奶奶拉着出门迎接。许久不见,爷爷的脸色又深沉了一些,皱纹又多了几道。只见他憨憨地笑了起来,递给了我一包暗黄色的糖果,我幼时的记忆就像潮水一般喷涌而出。

  我双手捧起一颗糖果,端详了一番,三棱形的糖果像一节拇指那样大小,半透明的糖衣让它显得胖乎乎的,有些可爱。糖果中间隐约有白色的“斑点”,大概是桂花花瓣吧,糖果周围有一股清淡的香味。我拿起一颗,放入口中,那种香甜之味又重新充斥了我的整个口腔,入口的丝滑,让我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听爷爷说,老街上做桂花糖的人很少了,这做糖的手艺也不同于当年了,我的思绪又飘向了远方,飘向了那条老街,那个我又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做糖人搅拌着糖浆,小心翼翼地撒入每一朵桂花,用木刀精细地做着各种形状,惟妙惟肖。又用塑料小袋装好三颗桂花糖,仔细地在摊前摆好,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我莞尔,这桂花糖不正是手工技艺的产物吗?或许几年之后,这种手艺会消失,可那丝丝缕缕的甜蜜永远不会被岁月冲淡。这一刻,我终于读懂了那口齿间的留香。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如果有一天你迷茫了,请不要忘记那丝丝缕缕的甜蜜。

  “落叶空山,寒枝拣尽”。那些逝去的都是最美好的。

【佳作示例二】

     我终于读懂了你

       蒋奕楠

  小时站在洪湖大堤上远望,看着湖面飘荡的渔船,心中满是不解——渔民们为何有家不回?

如今再看,心境却有所不同了……

站在洪湖大堤上极目远眺,广阔的湖面上穿梭飘荡着的是一座座房子,这些是属于渔民的房子。不知是谁最先想出,仿佛是自然而然的,这一座座湖上的房子,在时间的长河中,在汹涌的波涛中渐渐矗立起来。说是房子,其实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不过是几个大的集装箱,屋顶铺着蓝漆的铁皮,油漆在风吹日晒中渐渐剥蚀,烙印着沧桑。连接在房子之间的一根麻绳上挂着几件被湖水染过的灰白的衣服,被风吹得啪啪作响。然而就是这样一方简陋而狭小的空间,却是渔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家。

在湖上捕鱼的日子里,他们便在这样充斥着水汽和湖鲜腥味的房子里容身。在湖上漂泊,注定他们不得不远离陆地上的袅袅炊烟,注定他们只能与湖泊相伴。恬静安适的美好生活愿景,只能被湮没在洪湖浩淼的烟波里。他们却并不在意,他们的职业便是如此,他们已然与这片湖、这艘船情感交融,魂魄相依。房子便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他们辛勤劳动的见证。

站在洪湖大堤上极目远眺,广阔的湖面上零星散落着的是一艘艘渔船。渔夫坐在船头上抽着烟,也不知在想些什么,眼睛盯着湖面,目光清明而坚定。一个女人在船上搭着炉子烧饭,她的眼神很温柔,荡漾着洪湖柔和的水波……

  夕阳已近西山,天边渐渐变为淡黄色、橘黄色,既而是紫色,那是深深的紫。他们的房子在紫色的长天下显得温暖而柔和,就如同寻常的人家一般,守着自己的房子,温暖而幸福。他们的眼神里闪着怡然自得以及对未来的向往。

“丫头,回来吃饭了。”女人嘹亮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只见湖对岸一个女孩儿拖长声音,不紧不慢地答道:“知道了……”然后起身拍了拍身后的灰尘,向那座温暖的房子走去,而女孩的手里,捧着一束鲜花。我凝视女孩儿的背影,心亦如洪湖的一株水草,荡漾在这洪湖柔和的水波中。

这座房子虽磨尽了生活的诗意,里面盛放着的却是一颗坚韧勇敢的心,盛放着的,却是从古至今每一位平凡的劳动人民不变的信仰与追求。

亲爱的,你告诉我,我读懂你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