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同学问的一封信

(标题亮出观点,直接表明“子思”对某同学提问的回答。同时用第二人称“你们”,不仅回应了现场提问的同学,而且把回答扩展到在场的所有同学。写作任务完成得细致具体。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不同于“儒家文化”,在概念使用上还需要更加准确。“需要你们来拾起”虽然强调了现场同学的责任,但是其言外之意又有“社会已经抛弃之”之意。以对全社会的否定来肯定现场同学,这种思维方式不太可取。不妨将“你们”换为“我们”。另外,副标题需要居中。)

亲爱的同学:

(文章属于现场回答。以书信的形式呈现,似乎不妥。)

你好!

不得不说,你所提问题很有实际意义,也恰到好处地点中了儒家文化在当世的“短处”。是啊,在如今,挤公交车时着实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谁若是还顾及着礼让他人,那八成是与公交车无缘了。但是,相比于放弃礼仪,我还是有不同的看法:在当今社会,短时间内可能的确无法做到让人们在坐公交车时礼让他人,自觉排队。但是,在将来那个由你们 这一代人撑起的新时代,未尝不可以!

(开篇对写作任务进行回应,先用形象的语言肯定了该学生的提问,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在将来那个由你们 这一代人撑起的新时代,未尝不可以”,将标题的观点具体化,但又不是简单地重复标题。但首段太长,手写体占了11行。不妨在“是啊”前分段。考场作文,首尾段要简洁,3——5行便好。独句成段也可。)

相信以你的学识(你)一定知道,(强调写作的交际性,现场感,体现语言的得体性。句首若加“同学”二字,现场交际感或许更强。)中国在古代是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星海中,儒家所倡的“礼”“仁”等观念在那里熠熠生辉了数千年。但是,清朝以降,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在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本土文化的倒行逆施之下,几近支离破碎,到了如今,甚至约束人们自觉排队也无法做到。儒家文化似乎已是穷途末路。可是,孰不知,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五百载,犹有诸子百家力挽狂澜。秦汉定鼎以后,中国还是那个知书达理,五常皆齐的中国。(论据有力,语言简洁。以历史的沿革为例进行论证,彰显广阔的阅读视野。)相信,到了如今,在你们对伦理道德,对礼仪廉耻的坚持之下,定能还社会风气一个朗朗乾坤!在那时你的后人一定不用提出如你一般的问题了。(将历史与现实对接,呼唤当代年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忘语境,照应任务。)

在拾起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回应标题。)你们可能避免不了被质疑,被嘲笑,而你们最好的回应,不是自降身份与人争吵,而是心无旁鹜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付诸实践。(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不是……而是……”这一句式用在议论文中呈现观点,甚好!)信仰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用来管理别人的。在每个红灯路口,只要你驻足停留,就算大部分人都忘却了“红灯停,绿灯行”,也会有人停下来与你一同守候;在每个公交站台,只要你选择不推不挤,就算大部分人都忘却“孔融七岁能让梨”的典故,也会有人与你一同减少人群的拥挤。(再次举例论证。历史的宏大叙事与现实的具体事例相结合,论述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有现实的时代感。对偶句,增强文章气势。)要每一个“你”都能弯腰拾起传统文化的花朵,属于你们的芬芳时代终将到来。(照应第一段提出的观点。)

陆游说,笑儒冠自来多误。(引用陆游的《谢池春》诗句。宕开一笔,展现学识。)我却想说,如今正需要你们这一代读书(明理),肩负复兴的责任。古有大儒以“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如今也需要你们来拾起落寞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文化之根。(!)(结尾发出倡议,升化主题。)

二零一八年四月

子思于深圳

(格式错误。应先署名,后写日期。同时,宜删去“于深圳”。考场作文不便透露自己的身份,包括地域、学校、真实姓名等)

【总评】

本文表达流畅,长短句的交错使用让文章张弛有度,既灵动又凸显了思维的严谨。

考生具有清晰的交流意识,写作中同时顾及到了“你”和“你们”,写作任务完成得十分出色。论述儒家文化而不流于空洞。宏大历史观的呈现,体现了考生丰厚的积累,消解了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具体问题的探讨不流于呆板,“在每个红灯路口”“在每个公交站台”两个长句子的使用,表现了考生良好的语言素养。历史与现实的两相对照,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当然,概念的游离,格式的错误是本文明显的瑕疵。全文只有四个段落(考场作文6——8段为宜),表明考生思考问题的逻辑链条有些局促。书写可以更工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