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儒文化之精,融新思潮于理

(“儒文化”是切题之语,“新思潮”却语焉不详,从句式上看,应与“儒文化”相对,具体是什么?题目取对仗之式,有夺人眼球的目的,欲明意思,还要往下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有5000年之久。漫漫的历史长河,孕育了以和为贵的中华文化,其中更是以儒文化为贵。儒家文化传承至今,必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在如今的新环境下,我们更应该赋予它新的内涵,取其精华,融之以理。

(第一段问题有三:一是“和为贵”,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把它作为中华文化的特质,不妥。而后面说“其中更是以儒文化为贵”,这就把包容与被包容关系搞反了。二是“儒家文化传承至今,必然有其可取之处”,从句子本身说,此论断不成立。因为有一些糟粕也会流传下来。所以,不能够因为“传承至今”,就判定“必然有其可取之处”。如果联系标题,此句更是败笔。标题已经表明是“取儒文化之精”,而这里却还要用并不必然的理由,来证明儒家文化“必然有其可取之处”,使人感觉作者对自己的立论,并无真切的理解。“有其可取之处”与“文化之精”相比,在定位上是倒退了呀。三是末句说“儒家文化……我们更应该赋予它新的内涵,取其精华,融之以理”其中的“它”、“其”,都指代的是“儒文化”。那么问题就来了。标题上说,“融新思潮于理”,意即“把新思潮融于理”,而这里又说“取其精华,融之以理”,即“用理,来融合儒文化”,这样,在思维及表达上就都出现了混乱。)

有同学说,他对儒家文化中的“约之以礼”、“以德服人”等道理表示认为(可),但若是实践于诸如乘公交车之类的琐事中,则难有好的效果。(“有同学说……”,是回应,却不是题中要求直接的回应。后面句子也却转移到另一个内容上去了,有“偷换话题”之嫌。)从古至今,我们都讲求谦让二字,将其践行于生活中,更是我们所推崇的,(。)(此处转向“谦让”话题。)古有孔融让梨,体现的便是谦让。现今为老人孕妇等让座,其内涵与古人之举略无偏差,(“现今为老人孕妇等让座”,其内涵不仅仅是“谦让”二字,“略无偏差”一词,使用不当。)但其讲求的,是为有需要的人士甚至是比你弱势的群体。(“讲求”一词,使用不当。“是为……群体”,后面的意思没说完,属于成分残缺。全句不通。)挤公交时,若是能够谦让大度,自然是以德服人;但若是万般无奈,适时取己所需,也不失“德”之风。(谦让大度,怎么就是以德服人?道理不通。另外,“德”之风”,啥意思?作者是否想要说,“适时取己所需,也不算是丢失有德者的风度”?但是请注意,短语一旦被胡乱减缩,语意就不通了。)

(评:这一段的议论,在思维及表达上比较混乱。)

不止是挤公交,生活中许多其他事也体现了儒文化在今天的新内涵。(这是一句过渡句。有写过渡句的意识,很好。但是,作者显然没理解题目中的“挤公交”应有的借代意义,它本身就包括“许多其他事”,从这个理解上看,这个过渡句就很有问题。不过,过渡句在表达思维的层次上是可以骗过阅卷人的。)排队买单时,若是有老人等想要你让座,于情于理都应当拒绝。在那时,他们已不再有必要需求,(“排队买单”和“让座”有什么关系?)你与他是在同等的需求线上。(凭什么说“你与他是在同等的需求线上”?)按照儒文化的传统意义,长者之需,不可忤逆,此为尊老。但如今步入新时代,思想不再如古时一般固化,诚然,尊老仍就是不变的文化精粹,但适时地的进行尊的选择,(这里,“尊”字应该加上引号。“但如今……思想不再如古时一般固化”,是一层转折,此句还没有说完,又开始下一层的转折,有点绕。)此谓合理的将儒融于新,处处尚儒也不是万全之策。(怎样“进行尊的选择”?你没有把这个道理说清楚,那后面的“合理”一词就站不稳;而且,“此谓……将儒融于新”,也就没有什么说服力。)

(本段“排队买单”看似是“挤公交”的拓展,其实却转到“尊老”上去了,以此说明“处处尚儒也不是万全之策”,“尚儒”不万全,那要怎样?让人怀疑这个儒学研究生学的不是真学问。)

(此一段,仍然是思维及表达混乱,逻辑不通。)

每一个社会发展的时期,都是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每一个”“都是”,这个论断缺乏逻辑。)前有春秋时百家争鸣,儒家文化应运而生;后有唐诗宋词,诗歌以一种全新的抒情形式的恣态,(“形式的恣态”,冗余)登上传统文化的高峰;(此处应为句号。)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引领人们前行。如今,社会上生产力全面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但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正不断放大化。传统文化的精华承受着多元文化多角度地(的)冲击,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这一段内容假大空问题严重!内容空泛,前后两层缺乏逻辑联系,跟前面几段的内容也缺乏有机的联系;同时,仍然有逻辑不通、表达混乱的问题。)

取其精华,去其糟泊。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态度,更注重的应该是去其糟泊。(观点出现前后游移、变化不定,是议论文写作之大忌。)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需求,就像过去的人们从不会遇上挤不上公交的问题一样,他们的经验我们也不能全盘接收,(仍是没有明白“挤公交”的内涵。)必须进行合理的筛选,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无论新旧思想,适合于现今的才是最佳的。现今文化多元,愈加注重融合,无论经济抑是文化。(看似辩证,其则圆滑。)儒文化本是精粹,(现在又说“儒文化本是精粹”——说法如此多变,不是在自圆其说,而是在做“滚地龙”。)但要让其在如今绽放光芒,还需要将其融于处世之理中。(“处世之理”是什么理?通篇并未说明。因为全文都没有自己想要说什么意思,文章当然是随时起意,随行就市了。)

取儒家文化之精粹,将其合理地融于当今的处世之理中,仍旧不失其爱人之本。

(此段简单重复上文,没有意义。“爱人之本”一语,前面并未提及,结尾出现,显得突兀。

本来,“仁者爱人”这一类思想,是可以作为“儒文化之精”,在文章中作重点论述的。如果层层关照,结尾以“爱人之本”作结,是可能有“重器镇全篇”的效果的。可惜……)

【总评】

此篇文章不耐读,这是考场高分作文中的一个类型,即语言浮夸,不时有惊人语,有“切题”语,所以,能骗过阅卷人的眼。

比如,标题用对偶的形式,摆出似是而非的观点;又如,全篇抓住材料中“儒文化”、“挤公交车”、“以德服人”等重要词语,反复讲说,给人“扣材料的意识较强”的印象。又如,此文摒弃了以前论点加事例的陈套,全篇兴之所至,侃侃而谈;间或有“其内涵与古人之举略无偏差”、“此谓合理的将儒融于新”等带文言味儿的句子,让人觉得语言不错。又如,首尾及中间也多有文字上的关联与呼应,使人觉得文章结构还是比较完整的。

说它不耐读,主要是从逻辑思维的角度。

问题一:思维及表达混乱,逻辑不通,病句很多。(文中有评点,此不赘述。)

问题二:文章只是抓住材料中的几个词语,作文字上的敷演,未能在思想上进行比较深入地发掘。例如,材料中“挤公交车”一问,只是以此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的践行中,可能会遇到的矛盾与困窘。如果文章对此的分析只停留在这个现象上,那说明考生在思想认识上是比较浮浅的。

考场优秀作文《取儒文化之精,融新思潮于理》批注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