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技 铺垫——烘云托月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唐·白居易

【名家垂范】

划羊皮筏子的人

曹文轩

爷爷从河边的那片树林里回到坡下的窝棚里时,虻子已经烟熏火燎地将饭做好了,煮老南瓜的香味隔老远就能闻得着。虻子见爷爷回来,便麻利地给爷爷摆上了筷子。

“天明得很。”爷爷自言自语地嘟囔,擂腰捶腿,还狠咳嗽了几声。之后便朝地铺上软软地躺下去,先不抓筷子,先摸烟袋,眼睛望着灶火说:“对岸有人叫筏子,叫得急惶……”

虻子朝窝棚外头瞧了瞧,傍晚的天空黄浑浑、黑蒙蒙的,天空中飘浮着一股湿漉漉的土腥气和河腥气:“要起大风了呢!”

“嗯。”爷爷木木地应了一声,又忍不住咳了几声,咳得弯了腰,腾出手来,又自己捶背。

“您又犯病了吧?爷爷!”虻子更担心了。

“嗯,是有些不活泛,老了的人了……我得再撑一趟去,对岸叫得急惶,八成是有急事哩。”

“那就我去!”虻子霍地立起来。他身子骨瘦些,但展拓;个子也不小,差点儿能够顶住窝棚顶。他14岁了,已经跟爷爷撑了两年的筏子,只是从没单独一个人划过,爷爷不让。

“你?”爷爷似乎压根儿也没往他身上想,因而表情很古怪,显然不大信任,“行么?敢么?”

虻子的自尊心被刺疼了,他挑战地瞅着爷爷,黑眸不闪。爷爷却只顾勾了头抽烟……

“我就去呀!”虻子发狠地说着,一只脚已迈出窝棚。

“等等!”爷爷叫住了他,说道,“看准水头……压浪走……莫慌……去吧。”

羊皮筏子就立在河滩上,那是扎在一个框架上的几只充足了气的整羊皮,并不重,虻子能扛动,不等几个大雨点砸在他脸上,风也刮过来了。筏子刚刚放下水,天空的乌云便像黑马似的奔过来了。河水浑得发黑,浪声喧嚣得骇人。虻子紧紧抓住长篙,浑身在兴奋地颤抖,也是紧张的战栗。锯齿形的浪将筏子一下子就推走了。他只觉浑浊的浪沫迷住了眼,却顾不得抹一把。心里只记着爷爷的叮咛:看准水头,压浪走……前面,一个巨大的黑影越来越近,似凫在浪上的一只巨兽,那是“将军石”。河水在那儿冲起巨鼎似的旋涡,腾起一丈来高的灰雾。筏子箭一般朝那礁石冲去,仿佛整个世界的毁灭就在这一瞬间!他将整个生命都聚集在手中的长篙上,猛力一撑——羊皮筏子几乎擦着礁石飞飘而过,如一只抛出的梭……

虻子把筏子拖上岸,他才觉得双手已举不起篙了。但是,岸上却不见一个人影……

“喂——”他喊,声音在颤抖,“谁要过河呀——!”

没有回声。再喊,却见从河边的苇丛里湿淋淋地钻出一个人来,怀里抱着一只酒葫芦,并且“哈哈”地朗声大笑——是爷爷。

思考题:

小说在故事开端写了“爷爷”回窝棚时,“先不抓筷子,先摸烟袋”,后又写他对虻子“激将”时“表情很古怪”。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名师指点】

铺之成“美” 垫之成“巧”

董 云

宋代画家郭熙有言:“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句话说的就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进行涂染,如烘云托月般使其鲜明、突出。文学创作中,也常用此法,大肆渲染,制造声势。这种技法就是铺垫。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铺陈渲染、进行烘托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全部奥妙都在“垫”和“衬”上,是对行将来临的人物或事物的衬托。

铺垫在文学作品中有的以景物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心情;有的以细节描写铺设伏笔。总之,不管哪种类型的铺垫,都是通过间接的手段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服务。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用景物铺垫,渲染烘托气氛。

以景衬景,以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试看《雷雨》第二幕开头的一段舞台说明:“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渲染了一种压抑、烦躁、沉闷的气氛,并为剧中矛盾趋向高潮,最终在一个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爆发作铺垫。

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也是以景铺陈的典范。“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抓住盛夏街头具有特征的景物,把一个火一般灼热难耐的世界逼真地呈现出来,为后文祥子的出场作衬托。

以景衬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也”,“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如鲁迅的《故乡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处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作者淡淡几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萧索、荒凉的景象,把人物内心深处的那份悲凉渲染得淋漓尽致。

以景衬人,如鲁迅小说《故乡》中写少年闰土的一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边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以记忆中故乡的美景来作为小英雄少年闰土作环境烘托,使少年闰土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切,可谓景美人更美。

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恰当的运用景物描写,不但可以渲染气氛、寄寓情感,还可以烘托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性格,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第二,用细节做铺垫,刻画人物形象。

细节铺垫,可以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茹志鹃的《百合花》“善于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比如,文中两次出现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两个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表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范进“中举发疯”的情节,就是在人物病态的细节衬垫中,细剥开来的。范进读榜前,还在插标卖鸡。当邻居找他报喜时,“范进只道是哄他,只装作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这婉转的心态细节,含蓄地衬托了一颗饱受创伤的灵魂的屈辱和痛苦,细微末节的衬垫披露了人生悲剧的端倪。接着写他读榜时神色骤变,“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当即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从这突然迸出的一系列神态、动作变化中,我们隐约感受到这根脆弱的心弦由震动而崩裂的余音。假如小说舍去人物固执不信、看榜呆痴等病态心理的衬垫描写,范进闻喜中疯的典型情节就显得唐突、离奇,其讽刺意义也就显得平庸、肤浅。

第三,用伏笔做铺垫,暗示文章主题。

最具艺术的铺垫,是伏笔。伏笔的妙处在于一个“伏”字,且要“伏”得不露痕迹。伏笔的作用在于为后面的情节铺垫,使读者对后面的情节不觉得突兀。

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结尾,当路瓦栽夫人告诉佛来思节夫人,为了还她的项链自己付出了十年艰辛,佛来思节夫人告诉她,那件项链是赝品。这确出乎读者意料,但仔细想来,并不突兀。这之前有几处铺垫:路瓦栽夫人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慷慨应允,珠宝店老板说他只卖过装珠宝的盒子,以及归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连盒子也没打开看看的漫不经心,这些都暗示项链并非珍品。

总之,在写人叙事状物之时借助铺垫之法,烘云托月,旁敲侧击,待读者仔细品味、揣摩,才发现那闲闲淡淡的点染之笔才正是作者的深意所在。

【名题演练】

请以“春天在我心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名卷展示】

春天在我心中

一考生

雪,第一次光顾了我们的城市。

风雪中,我们的清洁工们正在向城市的“牛皮癣”宣战。楼群里,街道旁,到处是他们的身影。又是大规模的行动,莫非又有领导来检查?我心里想。

一位女清洁工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她头戴红围巾,身穿工作服,手握着小铲子上下左右移动,那些小广告便纷纷落地,动作很娴熟。遇到顽固的,她就用桶里的温水刷一下,然后再轻轻地刮,干得专注认真。

突然,她举起的右手停了下来,身子慢慢靠近小广告,像是在仔细地看小广告的内容。不一会儿,她移开了脚步,留下了那张广告,继续她的清理工作。

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偌大的墙壁,只剩下一张广告,十分醒目。

好奇心驱使我去看看小广告,是什么内容让这位清洁工手下留情的。这时,却见一位领导模样的人来到小广告面前,驻足查看,看来他和我一样好奇!奇怪的是,他停留了片刻,摇了摇头,也走开了。

“帅哥,看什么呢?这么用心,我来了你都没看见。”“啊,啊,你忙你的吧,我有事。”

我顾不上理他,心里更加好奇了,见路上没车,一溜小跑地赶了过去。

原来是一张寻人启示,上面写着:老父,67岁,患小脑萎缩,于昨天下午走失。头戴蓝色毛线编织帽,上穿黑色羽绒服,下穿棉裤,脚穿黑色棉鞋,有发现者请……

啊,我突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虽然眼前雪花依旧飘舞,但我心里却有盎然的春意,分明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原来,春天在我心中。

【点评】本文的高明之处,在于巧妙铺垫。文章一开始就给立意埋下了伏笔:以现实的“冬天”反衬“心中的春天”。而且,通过设计“正在向城市‘牛皮癣’宣战的清洁工”留下了一张“小广告”这一情节,不仅“我”好奇,我们读者也要好奇了,这就有了引人入胜的效果。谜底直到结尾才揭开——那是一张寻人启事,清洁工的举动,让“我”感到盎然的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