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技 悬念——系扣打结

暂摄情形,略收锣鼓。

——清·李渔

【名家垂范】

意 外

[德]梅洛利

虽说二人世界的生活非常甜美,但将要到期的购房债务困扰着他们。昨晚,他们又为此吵了一架。但在餐桌上,塔玛拉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边吃边和丈夫商量:“威廉,我开车去一趟丹佛,找银行谈一次。如银行能同意我们分期付款,我们那笔债不难偿清,咱们也不必为此吵架了。”

汽车在一条僻静的大道上行驶,突然,塔玛拉看到路边躺着一个人。救人要紧!她赶紧停车。

那人在痛苦呻吟,就在塔玛拉伸手的一刹那,那人跃起,用手枪顶着塔玛拉:“别出声!我叫佐林,是个讨人喜欢的人。快,开车!”

塔玛拉心中一惊。清晨,电台里说有个叫佐林的杀人犯从中央监狱逃出来。

车箱里响起轻轻的嗡嗡声。“什么声音?”“是无线电话。”佐林威胁道:“快接!放老实些!”话筒中传来威廉的声音:“塔玛拉,我为昨晚吵架的事向你道歉。你现在到什么地方了?”“快到丛林古堡了。咱们的小宝贝莎丽坦乖不?你替我好好地亲一亲她!”

汽车驶到加油站。“咱们该加油了。”塔玛拉说。歹徒瞅了一眼汽油计量表:“好吧,你待在车里,闭上嘴!”

歹徒冲着加油站的管理员叫道:“把油箱加满!”塔玛拉从后视镜中看到一辆警车驶来。

两名警察把车停在路旁,一边测试胎压,一边与管理员聊天儿。塔玛拉把车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

汽车继续行驶,在路口遇上红灯,并行的车道上停满了各式轿车。这时,从左边的一辆车上走下一名男子,敲了敲塔玛拉的车窗。

“对不起,先生。”那人有礼貌地对歹徒说,“借个火,可以吗?”

歹徒正好从烟盒里取了支烟在点火,他无可奈何地一手拿着打火机,一手按车窗的升降钮。

就在这一刹那,那个人抓住歹徒的手腕,用枪顶住他的太阳穴:“别动,我是警察!”另一侧的车门被打开了,“别害怕,塔玛拉!”另一名警察对她说。

“谢……谢谢两位!”她噙着眼泪说。

“您该谢谢您的先生。”警察说,“与您通完电话,他就意识到出事了。我们的同事在加油站认出坐在您身边的正是越狱杀人犯佐林。塔玛拉太太,顺便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抓住杀人犯佐林的赏金相当高,我想,您正需要这样一笔钱吧?”

思考题:

文章情节的发展扣人心弦、跌宕起伏。你认为文中出现了哪些“意外”?最扣人心弦的又是哪一个情节?

【名师指点】

讲故事要会“卖关子”

王灌南

讲故事,常常需要借助悬念来安排结构、组织情节,以达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悬念,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中称之为“扣子”,即在情节进行过程中打一个“结”,系一个“扣”,也就是在作品某一部分揭示出矛盾的端倪,而又把它悬置起来,暂不予解答,故意在读者心中造成疑问,引起猜测、期待等心理情绪,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这种手段,也叫“卖关子”。

悬念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封闭性悬念、开放性悬念和半封闭性悬念。

封闭性悬念就是把人物间的关系和结局都藏而不露,以引起读者急于寻根究底的好奇心。这一类悬念常设置在作品的开头,一开始就布下了疑阵,步步深入,如入迷宫,到最后才亮出答案,使读者在恍然大悟中得到美的满足。

如选自《水浒》中的《智取生辰纲》,作者预先布下了两条线:杨志奉梁中书之命押送生辰纲到东京;晁盖、吴用等好汉欲夺取这宗不义之财。从而设置了一个总的悬念:杨志能否逃过晁盖、吴用等人的手掌而如期把生辰纲送到?情节结构由此出发,一正一反呈螺旋形向前发展。文章只写杨志一伙一路上的种种艰难,打打吵吵,真真假假,扑朔迷离,而对读者所关心的晁盖、吴用如何夺取这价值十万贯的珍宝一事却守口如瓶,没有透露任何风声。直到最后,才揭破谜底,两条线索至此会合。

开放性悬念则是把事情的最后结局提早预示出来,使读者怀着焦虑、关切的心情注视着人物的一举一动,期持事变的发生。读者所关心的不是结局如何,而是结局是如何演变而成的。鲁迅的《祝福》就是将故事的结局作为小说的开端,一开头就把祥林嫂临死前的惨象显示在读者眼前,造成浓厚的悲剧气氛,有力地冲击着读者的心弦,使读者迫切想了解:祥林嫂为什么会沦为乞丐?临死前为什么还要追问灵魂的有无?为什么鲁四老爷在她死后还骂她“谬种”?这一类悬念的设置,往往能使故事一开头就有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半封闭性悬念往往在设置悬念的同时给读者透露一些端倪,让读者猜测,并对故事的结局有一种朦胧的预感,又渴望得到更多的线索来证实自己的臆测。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描写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为了度过即将到来的冬天,想办法去蹲监狱,以获得免费的食宿。他能否如愿以偿呢?他用什么手段去达到目的呢?这是读者所关注的。按一般的常理去推测,这最低限度的可怜愿望总是能够实现的,但结局都是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出人意料的是苏比六次作恶警察却熟视无睹,不肯把他抓进监狱,而当他在庄严的教堂前,受到高尚圣洁的赞美诗的熏陶,心灵得到净化,萌生了改恶从善的念头时,警察却毫无道理地逮捕了他。作品就是这样步步蓄势,层层编织,读者在惊愕之余,细细品味,不得不承认结局的合理性。

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别是高潮的爆发,实际上是因与果的交替联合。它们环环紧扣,紧密连接。如果缺少其中某一环节,情节的发展往往会令人感到突兀,影响作品的真实感和完整性。一个故事的主要矛盾冲突必定有一个准备过程,这准备过程实质上就是原因与结果、设“扣”与解“扣”的关系的布置。只有在高潮到来之前,把原因和根据充分提示出来,高潮的爆发才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读《药》、《我的叔叔于勒》、《促织》这些名篇,人们仿佛在迷宫中探索,盘绕回环,不见出路。迷惘使人焦虑,揣测使人不安,期待又给人以希望。就在这种复杂情绪交织之时,忽然柳暗花明,蓦地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喜悦。

所以,巧设悬念对于结构的安排、情节的组织起着重要的作用,常给人以别具一格的艺术享受。而且,波澜起伏、回旋跌宕的情节也更能吸引读者。

那么,如何“卖关子”才算巧妙呢?

一、利用矛盾设置悬念,能够猛然把读者的神经发条“拧紧”。

如《卖炭翁》一诗中有这么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一个矛盾的悬念,本来地冻天寒,老翁身着单衣,够可怜的,可是他为什么还乞求上天更冷些呢?这个悬念会拧紧读者的神经“发条”,使之往下读,待得知老翁这种想法是生活所迫时,疑团顿释,这个悬念不仅刻画了老翁的矛盾心情,而且对吃人的封建社会作了有力的血泪控诉。

二、利用假象设置悬念,能使文章跌宕起伏,富有魅力。

如《婚礼变奏曲》一文中,“……一听是聂刚送的,新娘的姐姐像被针刺了似的,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危险,这里面可能是炸弹,不能拆开!’人们惊呆了,新郎焦急万分:‘快给我,让我甩出去!’可新娘却固执地摇了摇头后双手颤抖地解开包裹,众人的目光不由得全聚集在新娘的手上。气氛紧张极了。一旁的新郎作好抢救新娘的准备。包裹终于打开了。啊!原来是一束鲜花和一床毛毯……”读者至此才把“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三、利用误会设置悬念,能使文章情节曲折离奇,读来妙趣横生。

如《驿路梨花》一文,有两处误会,一是老余和“我”错把瑶族老人当成小屋的主人;二是老人错把妹妹当做梨花。一次误会,一次波折,给读者留下一个个悬念,而正是这一次次误会,作者把所写的事和所写的人清晰告诉读者,读来回味无穷。

四、利用平淡的事件设悬念,能抓住读者的心,引起阅读和思考的兴趣。

如《枣核》一文,题目本身就让人悬念陡起,司空见惯的枣核,有什么值得写的?不仅如此,“……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读到这里,更令人费解:这几颗枣核与这位美籍华人有何关系?当读到“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时,读者心头的疑团顿开。

五、使用反复创设悬念,能巧妙地推动情节发展。

在《安恩和奶牛》中,安恩拒绝买主,反复说了四次“不卖”。安恩携牛入市,却不卖,意欲何为?买家一头雾水,读者疑窦丛生,悬念因此产生。买主次第纠缠,安恩反复拒绝。“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反复的拒绝,使悬念加深,为情节的发展推波助澜。读者探究欲被激起,欲一读而后快。

总之,我们在写文章时要精心构思,根据生活实际,巧妙设置悬念,既要出人意料,又要合乎情理,以加强作品艺术感染力。

【名题演练】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周杰伦不走寻常路,成为一代偶像,引领青春风尚;蔡伟不走寻常路,十年磨一剑,走上成才之路。不走寻常路,意味着另辟蹊径、独创一格、个性人生……

请以“不走寻常路”为题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努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名卷展示】

不走寻常路

一考生

他不健全,但很乐观。他不健全,但很坚强。他不健全,但他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生活路。

去新华书店,顺手拦了一辆人力三轮车。车子没有同往常一样往大道上走,而是弯进了一条清幽的小道。我正纳闷,只听车夫说:“这里人少,安全,又安静,可以给你一个舒适的乘车环境。”他居然不走寻常路。我笑着打量着他,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马甲,修得平齐的发丝中掺着银丝,大概有五十多岁了吧。

车前行着,我却开始奇怪,因为上好的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三轮车一样。目光往下一移,猛然发现,他居然只有一条腿!他失去的是右腿,那截空空的裤管,挽了个疙瘩,悬在空中,随着他蹬车的频率,先向前一冲,片刻停顿之后又向前一冲。为了加快蹬车的速度,他的臀部时时脱离车座,身子向前倾,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那唯一的一条腿上。

望着那截空空的裤管,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十七岁,一百多斤的体重……我几次想下车,却又怕玷污了一些圣洁的东西。

前面一带是上坡。我说:“我先下车,帮你把车推过去吧。”他连忙制止:“不用,不用,这点坡都爬不上,我咋个挣生活呀。上次,我还靠我这条腿,载着两个老外游过嘉兴呢!”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的确是个不一样的人。车子遇上陡坡,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车夫弓起身子,加速向前蹬,车子发出“吱吱”的尖叫声。他黝黑的后颈高高地绷起一根筋。我想,他此时的脸一定是紫红色的,那单薄的衣服包裹下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

车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重地喘着气。眼前的他,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在我看来他无疑是个强者。面对命运的不公,他没有选择消沉,而是扬起了自信的风帆。残缺的腿,注定了他会有特殊的一生,他却走了不一样的路,就像弯进的那条小道。骑三轮车,也许是很平常的工作,但对于他,却要比正常人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

他骑着三轮车,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挣来了坦荡的生活。他是在与自己较劲,同命运抗争。那条仅有的腿,撑起了他整个人生的重量,撑起了他整个人生的尊严,撑起了他整个人生不寻常的路。

【点评】本文开篇就设下了悬念,引起读者对人物身份和命运的关注。随着情节的发展,悬念不断涌现:他为什么走小道而不走大路?上好的路,为什么车身却微微颠簸?带着这些疑问,作者为我们揭开了谜底:车夫是个残疾人。更妙之处在于作者并没有揭示车夫残疾的原因,而是通过对车夫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表现他可贵的精神品质。这就增加了文章深度,给读者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