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技 反复——一咏三叹

至于再,至于三。

——《尚书》

【名家垂范】

安恩和奶牛

[丹麦]约翰尼斯·延森

在瓦尔普峡集市的牲口交易场上,站着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奶牛。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那头奶牛依偎在她的身边,头蹭着她的肘部,神情厌烦,腿脚僵硬地站在那里,翕动着嘴唇不断地反刍。这头奶牛已经上了年纪了;可这是一头很好的牲口,毛色鲜亮,连半根杂毛也没有,可以看得出来,它是出身真正高贵的纯粹良种。当然,要是存心找茬的话,那就是它的臀部和脊梁上长着一溜肉瘤,不过能挑得出来的瑕疵也就这么点儿了。它那黑白相间的美丽的牛角上点缀着几条环状的花纹。这是一头健壮结实的奶牛,曾经有过所有奶牛都有过的生活经历,它产下了小犊,然而连看它们一眼舔它们一下都没有来得及便被人带走了,这以后便吃着粗粝的草料,心甘情愿地把牛奶奉献出来。

它是一头好母牛,而且显而易见已经成熟到可供屠宰的地步,不久就有人来端详它,用手指摸摸它那刷洗得干干净净的皮毛。

“这头母牛卖多少钱,老婆婆?” 那人问道。他把挑剔的眼光从奶牛身上转到安恩身上,锱铢必较地望着她。安恩自顾自继续打着毛线。

“它不是卖的。”她回答说。然后,像是为了表示谦恭,她一只手把毛衣针撂下,使劲地把鼻孔擦个不停。那个男人惶惑起来,踌躇不决地站了半晌;后来终于不得不走了,但他临走时眼光却仍然依恋不舍地盯着这头奶牛。

过了不大一会儿工夫,一个精明利落、脸刮得光溜溜的屠夫用他的藤杖敲了敲牛角,又用肥硕的手匆匆摸了摸母牛身上光滑的皮毛。

“喂,这头母牛多少钱?”

老太婆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

“它不卖的!”

听了这话,这个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屠夫扬长而去了,紧跟着又来了一个人,死乞白赖地纠缠着要做成这笔买卖,可是老太婆安恩摇摇头说:“这头奶牛是不卖的。”

她就用这副神情接连打发走了许多主顾,这便理所当然地引起大家对她的注意,对她说长道短起来。有个人已经来过一次想买这头牛,遭到了拒绝,现在又折回来,出了一个大价钱,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但是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

“那么,它是已经卖了不成?”那人问道。

“没有,这头牲口是不卖的。”

“是吗?那么干嘛老站在这里?难道光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这个男人刨根问底地追问着,“是你自己的奶牛吗?”

“是呀,当然是的喽!”在这头奶牛还是条小牛犊的时候,就是她的了,那是一点都不假的。安恩想,要是同他多说上几句话能够消消他的气的话,那就不妨多同他闲聊一会儿。

可是他打断了她:

“难道你站在这里是为了拿大伙儿开心吗?”

天哪,怎么能这么说呢!安恩老太太气愤得说不出话,神色有点慌乱。她收起毛线针,从牛角上解下拴牛的绳索,预备回家去了。在这个时候,她睁大了眼睛,用恳求的眼神看着那个人。

“这头奶牛太孤单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我的小村庄上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是这样的,真的,我就这么想的。我的打算没有什么不好的,不会对别人有什么恶意……这样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不过,我刚才应该讲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好吧,再见了,谢谢你。”

思考题:

集市上生意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求购奶牛,而且出价不菲,但安恩老太太再四说:“它,是不卖的!”。小说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名师指点】

妙用“反复”见精彩

林以广

反复,又叫复沓,本来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指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

反复,一旦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巧妙地运用,就可以起到强调思想感情,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题等效果。

比如《孔乙己》中,掌柜中秋结账,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当孔乙己被打断双腿,饱受摧残,爬至酒店时,掌柜伸头索要:“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一去无回,到了年关,掌柜惦记道:“孔乙己还欠+九个钱呢!”翌年端午,又念叨:“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四次反复,让读者强烈地体察到了孔乙己所处的“凉薄”的人文环境,明白了孔乙己人生悲剧的根源:除了罪恶的科举制度,还有同胞的麻木冷漠。

再如《范进中举》中,范进得悉中举,拍手笑道:“隐!好了!我中了!”随即昏倒,醒后,爬将起来,又拍手大笑道:“隐!好!我中了!”继而瑞进泥塘、疯走集上。梦呓般的呐喊,短小而急促。文中一个“中”字,反复出现了两次,可以想象,范进定然是一路拍手一路呼号一路狂奔。揣摩其言,玄机尽藏:范进的第一声呐喊是在证实侥幸中举的瞬间,如彩民中头彩般地歇斯底里起来;范进的中“疯”变态地演绎了一朝成名的狂喜,第二次呐喊便是在疯癫中释放经年的压抑;倾听他悲怆嘶哑的呐喊,透过“疯”的表象,我们看到的是范进中“毒”了——中了封建科举的“毒”。

反复,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类型,有如下几种:

1.词语的反复

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例如,沈从文《边城》里写“端午日”有这么一段文字:“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这里,三个“莫不”,相当有分量,为下文写龙舟竞渡的热烈作铺垫。再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里,“定然”一词的反复,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执着追求。

2.语句的反复

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语句。例如,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先后让别里科夫四次说出“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种口头禅式的重复,突出了别里科夫顽固与保守的性格,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沙俄爪牙与帮凶形象。

3.语段的反复

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连续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一大段,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同时也反映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4.细节的反复

比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中,四次描写警官的军大衣,活化了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丑态。

那么,如何巧妙地运用“反复”这一艺术表现手法,使文章增色呢?

1.一咏三叹,巧塑形象

《我的叔叔于勒》,开头写菲利普面朝大海,长吁短叹。一见大船来,总要说:“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插叙于勒的故事后,再次写他每逢礼拜天,一见喷着黑烟的大轮船,总是重复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真的兄弟相见了,又如何呢?当幻梦破灭,菲利普贪婪势利、自私冷酷的嘴脸,一下子就寒了所有读者的心!

2.创设悬念,推动情节

在《安恩和奶牛》中,安恩拒绝买主,反复说了四次“不卖的”。一个挑剔但有礼貌的贩子要买牛,安恩打着毛线,回答说:“它是不卖的。”第二个买主是个精明粗俗的屠夫,他摸皮毛,击牛角。安恩一脸不屑地说:“它不卖的!”又来了一个“死乞白赖”的家伙,死缠烂打,安恩照例说:“这头奶牛是不卖的。”一个前买主折返,出了一个“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的大价钱,安恩淡定依然:“这头牲口是不卖的。”

安恩携牛入市,却不卖之,意欲何为?买家一头雾水,读者疑窦丛生,悬念因此产生。买主次第纠缠,安恩反复拒绝。“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反复的拒绝,使悬念加深,为情节的发展推波助澜。读者探究欲被激起,欲一读而后快。

“学而能用,乃是王道。”相信,读得多了,读得久了,在我们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一定也能因恰到好处地运用“反复”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而笔底生花的!

【名题演练】

请以“今天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书写(3分)

【名卷展示】

今天真好

佚 名

今天,要拍毕业照了,带着激动与兴奋,同学们三五成群嘻嘻哈哈地朝操场走去,等待着将我们初中的一切定格在八寸天地的瞬间。

今天,真好。

“嘿,你的刘海有些乱。”你转过头来,颇有些惊愕。因为一件小事,我曾与你争执,从此非常讨厌你,并处处与你为敌。但现在请原谅我那可笑的无知与幼稚,请不要将我的丑陋阴暗的一面久留心底。

“我来帮你弄吧。”我主动说。于是,你我相视一笑,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如果要走,也要开心地走,把这样的感动带上路。

今天,真好。

平日手抱着篮球在阳光下挥洒青春活力的你们,在天书一般的数学难题前努力思考的你们,会在楼梯口夺过我手中的东西,或故意撞我一下,然后吹着口哨便冲进教室的你们……

“给你一瓶水”“我来帮你吧”“慢一点,小心”,回头一看,你们今天一溜水儿的校服,清秀、潇洒,你们脸上流露真诚与热情的笑容。

清秀、潇洒、热情、友善——你们永远留在我的心底。

今天,真好。

摄影师的三脚架早已立好。可同学们还在不紧不慢、嘻嘻哈哈地排着队,要是平时,“老班”一定会大发雷霆。可今天,他站在摄影师的旁边,一改常态,费劲地指挥着,“请同学们放松一些,开心地笑一笑。”话语中满含仁慈与温柔。

笨重的时钟伴着我们青春的脚步走过,留给我们的回忆是那么美好。尽管我们就要各奔东西,尽管相伴三年仍要分离,但是拥有那些感动的笑容、感动的岁月、感动的泪水,从今以后将成为我们共同的财富,年轻的我们将不再孤单。

今天真好!

【点评】本文有三个突出的特点:①构思精巧。“今天真好”反复出现在文章的几个段首,以排比的方式,写出在拍毕业照当天的独特感受,既起到提挈下文的作用,又使三个大段之间遥相呼应,层次分明,结构严谨。②选材独特。作者把镜头聚集在短暂的拍毕业照期间,抓住了“我”与“有矛盾”的同学、不修边幅的男生、严厉的班主任在分别之际的细微变化,真实感人,极易触动读者心灵。③语言清新。本文语言十分简洁明快,读来使人备感轻松愉悦。